初中《科学》课堂情境创设实践与探索
长乐学校 王亚平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要求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其中学生“愿意学”又是核心中的核心。
20世纪末,脑科学的研究突飞猛进,新西兰教育学家克里斯蒂•沃德把神经科学、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提出《友善用脑》的理论和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场境、诱发思考、引导结论,而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脑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在学习中能合理运用用脑的结构性能特点,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设置各种教学情境,造成问题悬念,展现矛盾冲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校学生现状分析
为了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我对自己所任教过的10个班级2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因素 |
百分比 |
学生喜欢科学老师,所以喜欢科学课 |
20.8% |
科学课可以自己动手做有趣的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到快乐,所以喜欢上科学课 |
50.9% |
科学课的教学吸引人,所以喜欢上科学课 |
46.7% |
科学课有许多课外活动可以增进同学之间交流,所以喜欢上科学课 |
12.6% |
科学课充满了幻想,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喜欢上科学课 |
5% |
科学课让学生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所以喜欢上科学课 |
39% |
科学课可以让学生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把所有的烦恼和困扰放下,感到很自由,所以喜欢上科学课 |
3.4% |
其他 |
5% |
结果表明,在学生喜欢科学学习的诸多因素中,科学实验占有突出地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在高年级学生的调查中,42.5%的同学认为科学课让学生动手机会越来越少,即实验越来越少,24%的同学认为学习内容越来越难了,所以对学习的内容不喜欢、不感兴趣。80.5%的同学认为科学课不参加考试,绝大部分学生轻视科学学科的学习。科学是“副科”的思想在部分学生的大脑中早已根深蒂固,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学生甚至把科学课看成是一种负担。在此情况下,科学教学要想真正“突出重围”,就必须从科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初中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情境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非常有效的,无论对于学生的学习接受程度,还是教学效果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学情境有没有或者设计的情境好不好对于一堂课或者整个教学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下面谈谈我在初中《科学》课堂情境创设过程中的做法和体会:
1. 利用生活中的事例创设情景,启发学生的思维。
人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对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的亲身经历过。在课堂上,教师联系客观实际,用强烈、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情境,使学生爆发思想的火花。例如:
教学内容 |
教学情境 |
学生体会 |
《电能表》 |
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回家看电表,算一下一个月用了多少电费? |
通过这一活动他们知道了怎样看电表和电费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
《溶解》 |
想一个好办法,尽快泡一杯果珍 |
学生一听到 |
《食物里营养物质》 |
我们每天午餐吃进的许多食物怎么进行分类?学校的午餐是否有营养、是否合理? |
吃他们非常熟悉,马上情绪高涨纷纷举起手,踊跃发言。 |
《家庭电路》 |
故意把闸刀给拉下了,再请一位同学重新插好插头,可是灯还是没有亮起来。问:“谁能把这灯的故障找出来?” |
真实的问题容易引导学生思考,再通过逐一验证假设终于找到了原因,学生可高兴了。 |
《溶液的酸碱度》 |
某人由于胃酸过多感到胃不适、并出现胃痛,问常见食品中,哪些可以提供给他,以缓解病痛?他吃完后,感到口渴,考虑到病情,该怎样解决此问题。 |
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课后还饶有兴致的探讨有关问题。 |
从生活情景出发,引入教学,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生活实际非常的亲近,丰富了内在的情感体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提高了学生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与生活的结合,赋予了科学以生机和活力,赋予了学生以体验和灵感,科学知识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亲生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
2. 用实验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实验创设情境,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相关概念,获得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地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例如:
教学内容 |
教学情境 |
学生体会 |
《气体的热胀冷缩》 |
演示 “喷泉”实验 |
学生被这一新奇的现象所吸引。 |
《热胀冷缩》 |
在厚木板上钉上两颗钉子,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恰好是一个垫圈的直径,垫圈不受热时刚好能从中通过,而受热后就不再能通过。 |
有趣的实验吸引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探索原因。 |
《探索酸的性质》 |
用毛笔蘸一种无色溶液在一张白纸上画上麦当劳叔叔的头像,然后再往纸上喷洒另一种无色溶液,头像显现了出来。 |
学生顿时惊叹,兴致勃勃想一探究竟。 |
《液体、气体怎样传热》 |
在一个烧瓶中装满水,放一条金鱼在里面,然后用酒精灯在烧瓶上端加热。上面的水烧开了,但下面的金鱼还在自由自在地游着。 |
学生看到金鱼安然无恙,不由自主地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
《导体、绝缘体、半导体》 |
出示一电路板,设问“有什么方法使小灯泡亮,蜂鸣器变响 ?”进一步追问“假如把电路开关断开,有没有办法在不合开关的情况下,也能使灯 泡变亮?请他们说说 ,是什么物体使小灯泡变亮起来的? |
学习热烈地讨论起来,并尝试着各种解决方案。 |
《密度与沉浮关系》 |
出示一个自制的热气球 |
当热气球飞起来后,学生 思考“是什么力量让它飞起来的?” |
《热是怎样传递的》 |
出示一只锅把是金属的炒菜锅,组织学生观察并提问:当火在锅底烧,金属的锅把怎么会烫手呢? |
学生七嘴八舌发表看法,迫不及待想知道正确答案。 |
《摩擦力》 |
把一根筷子使劲地插入一只用浸湿的米粒塞得紧紧的杯子里,问“当迅速提起这根筷子时,你们知道会发生什么情况吗? |
同学们好奇地注视着现象的发生,仿佛看魔术表演似的。回家后纷纷做了该实验。 |
《空气》 |
设计了摸、听、看、称四个环节实验,让学生感觉感觉“空间中存在着空气,空气是会流动的气体”这一事实。 |
依靠视觉、触觉和听觉,逐渐接受了“空间中存在着空气,空气是会流动的气体”这一事实。摸、听、看完毕,通过比较,明白了,原来空气是有重量的。 |
在课堂教学中善于采取灵活多变的实验方法,巧妙地安排新异有趣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情境,这样的教学设计,既降低了知识难度,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使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兴趣大大提高了,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产生学习动力,从而主动探索,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大有好处。
3. 利用谜语、小品、游戏、魔术、故事等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谜语、小品、魔术、游戏、故事是学生喜爱的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浅显平淡、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转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融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把课上得有声有色,饶有趣味。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把教科书中的知识编成谜语或故事让学生学习,有利于概括知识,揭示规律,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发明创新,很多学生往往把它视为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事情,认为搞创新只有科学家、发明家才能做到,根据授课内容,穿插讲一些生动有趣的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看一些科学家的照片或插图,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会觉得科学发明其实就在他们的周围,发明家也不一定是科学家,只是平凡人中的一个,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开动脑筋我们的学生一样也可以有发明创造。例如:
教学内容 |
教学情境 |
学生体会 |
《空气》 |
看不见摸不着,无颜色无味道,动植物一刻离不了。 大家猜猜看。 |
谜语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生命离不开水》 |
在播放配上美妙音乐的与水有关的一幅幅图片时,朗诵:“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
美妙的小诗加上配乐的美丽画面深深吸引了学生。在猜出谜底后,同学们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研究中去。 |
《呼吸系统的组成》 |
进行角色扮演,尽可能用诙谐、幽默的语调生动地向同学们介绍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这些器官分别有什么作用。 |
学生非常喜爱这种教学形式,他们在这种娱乐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科学学习的情趣。 |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
小品剧:一对夫妇在争吵,父亲认为两个双眼皮的父母怎么生下来一个单眼皮的孩子,这孩子到底是不是亲生的? |
由于表演者的惟妙惟肖以及问题的敏感性,同学们在哄堂大笑后纷纷开始思考问题。 |
《生物是怎样呼吸的》 |
全体同学憋气,看看哪位同学憋的时间最长,并请他谈谈自己的感受。 |
学生兴趣盎然,在小游戏中体验了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需要呼吸。 |
《汽化》 |
将纸杯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烧,不一会,纸杯底被烧通,在同样的纸杯中加少许温水,再烧,不一会儿,杯中冒出热气,将水倒掉后,杯底除了边缘有点烧焦外并没有被烧通。问 “为什么用纸杯烧水时,纸杯不会燃烧呢?” |
学生看到此情景,疑惑不解、惊奇不已,迫切想知道答案。 |
《遗传》 |
介绍美国舞蹈女明星,向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信。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 |
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 |
《光合作用》 |
《五国争夺北极》导入,后问五国为什么要争夺北极呢?因为北极蕴含大量的石油资源,而石油资源中的能量来自于什么? |
学生自告奋勇介绍中东之战所知道的情况 |
《塑料》 |
塑料发现的故事,一名普通摄影师在暗房里的实验导致了最初的塑料的产生。 |
原来塑料是这样在无意识中被发现的 |
《自然灾害》——地震 |
介绍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一个测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故事 |
同学们为科学家表现出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畏强权、勇于进取的精神所感动 |
《电流》 |
学生介绍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
学生自告奋勇讲述 |
《人是从哪里来的?》 |
介绍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剥除青蛙卵膜手术的成功故事。 |
学生知道了世界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要攀登生物学的高峰,需要付出更艰苦的劳动。 |
《认识和利用太空》 |
介绍“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
同学谈到如果没有钱学森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推迟20年。 |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故事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终身难忘,这种氛围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一定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能力,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
4. 运用想象构思情境,开发学生思维
爱因斯坦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想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丰富灵活的想象力是构筑知识的重要成份。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设置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去想象、去构思,培养学生的科幻意识。例如:
教学内容 |
教学情境 |
学生体会 |
《叶的蒸腾作用》 |
通过“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观察,发现罩植物的塑料袋内有很多小水珠,思考袋内的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从湿土里进去的吗?指导学生进一步想象:如果这些水蒸气是从植物体里出来的,那么植物体应有什么样的构造,才往外跑“气”? |
学生自然会想象出植物体表面应有水蒸气跑出的孔,这些孔一定很小,是肉眼看不见的。 |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 |
喷射不同气味的空气清新剂,闭上眼睛猜一猜是哪种空气清新剂。讨论:①怎样猜到空气清新剂的类型的?②香味是怎样的方向扩散的? ③香味在什么时候不再扩散了?④能不能猜猜人体内是怎样进行气体交换的? |
学生展开丰富的猜象。 |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
想象自己就是一滴小水滴,随着描述:“我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太阳晒得我好热,我变成了水蒸气飞到天上,呀这里有好多小伙伴……。” |
学生随着描述:展开丰富的想象。 |
5.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83%是通过视觉获得的,11%是通过听觉获得。而在“注意比率”的研究发现,通过视觉的注意集中比率为81.7%,听觉只达到54.6%。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发挥电化教学特有的“鲜明色彩”、“生动形象”、“声像同步”等优势,尽量创设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教学情景。例如:
教学内容 |
教学情境 |
学生体会 |
《动物》 |
脊椎动物电影放映,对于熟悉的动物由他们自己回答,对于不熟悉的,由老师讲解并分类归纳。 |
学生被那活灵活现的动物所吸引,看的专注而入迷。 |
《昆虫》 |
制作flash课件,通过演示,将蚂蚁的头、胸、 腹部位分开。 |
学生很容易看出蚂蚁的身体由三部分组成。把概念和“实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了。能很快识别出哪些不是昆虫。 |
《鱼》 |
通过课件创设一个带领学生去实地参观的情境:在池塘里的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鱼。讨论:什么是鱼?与其他动物有什么区别? |
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兴趣盎然。 |
我们也有这样的经验,凡是身临其境,亲眼目睹的重大事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要让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感观功能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将静止的东西变成活动的东西,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直观的思考问题,丰富想象,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度,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对科学事物的认识也必定会是很深刻的。
6. 借助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创设科学问题情境的本质在于揭示科学现象的矛盾,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究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到探究活动之中去。例如:
教学内容 |
教学情境 |
学生体会 |
《地球的吸引》 |
1、既然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另一面的人,是不是头朝下,会不会掉到地球外面去?2、为什么我们上坡会感到吃力?3、地球上的飞行物能否飞到天外去? |
学生随着这一连串的问题,紧张思考。也感受到: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才会有所发现,大科学家牛顿正是看到苹果落地的现象引发思考,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
《大气压力》 |
用吸盘挂衣钩按在光滑的玻璃板上然后问学生:“为什么在没有铁钉钉住的情况下,吸盘挂衣钩能够稳稳当当地挂在玻璃板上?” |
疑点一摆,学生产生了困惑,激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了解吸盘挂衣钩吸在玻璃板上的力量到底是谁给的。 |
《塑料》 |
为什么现在家用物品用塑料材料都代替许多天然材料? |
学生积极参与,并了解对日常现象认真观察,积极思考。 |
《种子和果实的形成》 |
“为什么一朵桃花能变成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为什么果实都结在开花的部位? |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开动脑筋思索。 |
《摩擦力》 |
“如果没有摩擦力,世界将变成怎样?” |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答案丰富多彩。 |
一个好的问题,就象投在湖中的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而且更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中应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生就会随着教师设置的疑点,不断思索下去,激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自觉性,促进学生探究思维的形成。
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1.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在科学课中,更是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作为教学的目之一。遗憾的是,学生动手机会太少,时间也不允许。
2.教材内容多、要求高,相对课时不够,有些练习题偏难偏深,使师生无所适从。例如老教材《昆虫》就要上几课时,现在就0.5课时讲完,事必对教学内容只能蜻蜓点水了,学生只了解皮毛。
3.家长和社会对课改了解不足,关注不够。学生喜欢上科学课,但学生家长不重视,他们往往更重视语、数、英,对孩子学习科学不支持,不配合,他们肯化大量金钱让学生去学器乐、奥数等,却不肯化一点时间陪学生去观察生物等。
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境导学, 以境促学。情境教学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让我们的教师变得更具有活力,让我们的学生兴趣激昂地掌握文化知识。要更好的开展情境教学,教师必须要掌握各方面的丰富的知识。而知识是源自生活,源自我们的教学实践。教师要努力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之间架设桥梁,学生就会发现科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并在愉悦中获取知识,以适应终身学习和探索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余文森主编: 《课堂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方红 常利梅主编:《科学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叶禹卿主编:《新课程听课评课与优秀案例评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5、夏俊生主编:《创新教法与经典案例评析》,世界知识出版社
6、罗德龙《.中小学课学堂教学方法与素质提高对策》.湖北科学出版社,2001
7、许国忠:《实验课教学的设计》 教学月刊 2001年3月版
8、(新西兰)克里斯蒂·沃德(Christine Ward)等著;王斌等译《友善用脑加速学习新方法》 《成功教育完全手册》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
9、《美国教学创意手册》 (美)丹尼斯• 沃克拉第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0、《教师行为研究》 傅道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