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丰富活动内容,优化活动形式 少先队员从小学三年级加入少先队,到初中三年级退队,在年龄、心理等方面的跨度较大,队员们从小接受队组织教育,在队集体中学习、成长,在队活动中锻炼,增长才干,但到了初中阶段,随着队员年龄、心理的变化、能力的提高,如果辅导员再以小学阶段的活动形式来组织活动,肯定不能满足初中队员的需求。作为初中的辅导员,应转变观念,经常倾听队员们的心声,创造性地开展活动。队员们最感兴趣的实践性的活动,组织上街劝募活动、义卖活动、社区活动、学雷锋等活动。这说明队员们渴望投身社会这个大家庭,希望与社会接触,为社会、为他人献一份爱心,出一份力。 另外,队员们喜欢轻松活泼的活动,如各种体育竞赛活动,社会考察活动等。如今的队员学业负担较重,加之父母老师的期望,往往使他们觉得学习、生活单调乏味,而玩又是孩子们的天性,因此,他们渴望在队集体活动中寻找乐趣,获取友谊。因此,轻松活泼的活动内容与形式深受他们喜爱。 (二)创设活动氛围,培养服务意愿 鉴于目前大多数的队员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习惯了接受别人给予的关心、爱护,而不懂得付出。他们之所以喜欢参与劝募、义卖、学雷锋等活动,或许是停留在自己能在活动中得到老师、长辈及社会上市民的赞许。他们缺乏在学习、生活中关心、帮助周围同伴的意识,更无法在行动中落实。因此,辅导员应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力度,唤醒他们的意识,引导他们在平时的小事中主动关爱他人。 (三)转变辅导观念,做好角色转换 辅导员是少先队员的指导者,受共青团的委托,担负着带领少先队员的光荣任务,而队员则是少先队真正的主人。辅导员的任务是指导队员组织开展活动,而不是指挥,“一手包办”。如果长此以往,只会让队员按照辅导员的意愿参加活动。他们觉得适合自己年龄的活动形式很少,没有自己喜欢的活动,更无法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调查中,队员们普遍希望辅导员在活动中是合作的伙伴,这也是全体初中少先队员们的心声。在活动中,如果辅导员与队员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便于辅导员与队员更好地进行交流、沟通,队员们也能在活动中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 (四)树立主体意识,发挥主观能动 辅导员组织活动,往往是事先设计好活动步骤,由队干部组织实施,能真正参与活动的队员人数并不多。这样,许多队员无形中成了活动的局外人、观众。经常采取这种组织形式对提高广大队员的整体素质、各方面的能力及参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都极为不利。在调查中许多队员反映他们不满意队活动的原因之一是“包办代替,束缚较多”,这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队员们往往认为“动手动脑的机会太少,在活动中没有表现的机会,全由老师包办替代”。这样必然会严重锉伤队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队员们希望活动的内容、形式由队集体决定,活动的组织由队员自己承担包括活动的结果也由队员自己来评判。
队活动由队员们自己组织,队员是队活动的主人,队员们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在队活动中提高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辅导员要有创新意识,要有更多的新思路、新点子,善于激发队员的主观能动性,为队员自主开展活动搭建舞台,使少先队真正成为:快乐的世界,自主的园地,友爱的家庭,创造的舞台,服务的金桥,奋进的阶梯,成长的摇篮。
(丁丁、陶磊、张培敏、蔡薏共同参与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