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中学教研活动记录 > 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论文交流: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 要】: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最生动、最富有挑战性的学科之一,包含了丰富的德育素材。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在德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包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探索求实的科学精神教育,充分发挥生物教学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生物教学、德育教育、人格魅力。

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了首要位置。中学生物学科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任务,因此初中生物教学更应该承担着重要的德育教育任务。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才能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德育教育的熏陶呢?本人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获得了几点体会:  

    一、重视德育教育、积极认真备课

    德育教育要贯穿于平时生物课的备课中,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的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因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道德品质具有可塑性强的特点,是人的一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人生阶段中他们往往会产生种种矛盾而又复杂的心理,因此,更需要老师的关怀和指导,此时,寓德于教显得犹为重要。而教师只有在平时的备课中把德育教育的内容贯彻其中,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地讲出去,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善于挖掘教材,渗透德育教育

    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的德育要素,科学地、生动地强化德育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命教育、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探索求实的科学精神的教育、刻苦钻研,顽强奋斗的无畏精神的教育,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爱国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的核心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如在“医药常识与医疗技术”一节中,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医药发展史上的杰出人物及其成就:古代的《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孙思邈与《千金药方》、李时珍与《本草纲目》,以及近代的“神州第一刀——吴孟超”、激光与微创外科等;在“激素”一节中引入了“1965年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相关资料,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的蛋白质,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国在基础研究、尤其是生物化学的发展史上的巨大意义与影响。在“遗传与变异”一节中,引入了克隆羊“多莉”的故事,但我告诉我的学生“实际上我国在这方面早有研究,细胞核移植技术领先于世界”。所有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从而树立起为祖国富强而献身的远大理想。

此外,叙说丰富的生物资源,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如在“植物的类群”一节中,向学生简介我国的野生植物资源,如我国有恐龙时代的蕨类植物化石沙椤;我国的裸子植物资源居全世界首位,素有“裸子植物故乡”的美称,而且水杉、银杉、银杏等是闻名世界的珍稀裸子植物;在“鸟类”一节中,则骄傲的告诉学生我国是世界上鸟类种类最多的国家,有许多的珍贵特产的种类,如褐马鸡、丹顶鹤、白鹇等;另外,娃娃鱼、白鳍豚、扬子鳄、大熊猫等也都名扬海内外,享誉世界。

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存在于这些显性内容中,其实,只要我们善于开动脑筋,便能使每一堂课中都能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我在2010年开设的一堂公开课《生物与生物间的关系》中,为了说明植物间也存在种间竞争的例子,于是,我展示了如下这张照片,

 

 

 

 

 

 

 

 


不仅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了多种多样的植物并感受到它们之间对于阳光、水分、养料等的竞争,而且,由于那年恰逢是我们上海的世博会,于是,虽然只是区区一张照片,但是,那种作为中国人、上海人的自豪感却油然而生。此外,在《生态系统的组成》一课中,为了验证学生是否已经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于是,我出示了以下区域的相关照片,如:“美丽的校园一角、母亲河——黄浦江、卧龙自然保护区……”,让学生判断它是否构成一个生态系统?随着区域的不断扩大,给学生留下的“情怀”也更深、更远。当然,在这些课堂上我不会特意地渲染爱国主义色彩,否则只会喧宾夺主、偏离课堂主题。但是,就是这些“蜻蜓点水”般地无恒教育,天长日久,定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埋下“爱国”的种子。

2、环保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义务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使学生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意识,并能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真正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

在教材中有些内容虽与环保有关,但并没有具体的例子,而且篇幅也不够大,此时我们可以做适当的拓展。如在“城市生态”一节中,我除了讲清楚水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外,还列举了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800立方米,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同时启发学生如何节约用水,如:洗澡时尽量洗淋浴、洗手时在打肥皂时应该将水龙头关掉、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过衣服的水冲马桶等等。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目前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又使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水资源。

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一课中涉及到了“酸雨”,但内容不多。于是,我介绍酸雨是由于工业和日常生活中有机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造成的。并例举了一些具体例子来说明酸雨对环境的危害。如酸雨可以使土壤、地表水酸化,危害农作物、森林。我国酸雨区占国土面积的30%。东部七省受酸雨影响的面积中,小麦的减产面积达6856万亩,占减产总面积的46%;蔬菜减产3493万亩,占减产总面积的24%。这是农业生产中的巨大损失。重庆南山原有马尾松2.7万公顷,1982年开始成片死亡,至今马尾松林已死亡过半,树木死亡还在继续。 这些详实的、触目惊心的事实能够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对周围环境问题的关心和重视,而且能培养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问题相联系的思维习惯。

又如《生态系统的组成》一课中,在讲到“生产者”的作用后,我出示了一张漫画“平衡1——地球上原本有许多树”,学生在认真思考之后,纷纷发表了自己对于“保护绿化、保护生态平衡”的看法。

1

2

3

4

 

 

 

 

 

 

 

 

 

 


在讲到“消费者”的作用后,我又出示了另一张漫画“平衡2——有多少生命可以重来”,此时,我已不用多言,学生便表达了生物的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性,并纷纷斥责了身边人类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

 

 

 

 

 

 

 

 

 


    此课的最后,我则引入了“生物圈2号”,旨在让学生感悟到: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从而让他们树立起保护地球的责任意识!

而在《生物与生物间的关系》一课的最后,我则引用、剖析了“卡巴森林里的鹿和狼”的经典案例,并将众多的生物间的关系提炼为“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让学生理解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并树立保护生态平衡、保护地球的责任意识。

3、培养学生刻苦钻研、顽强奋斗的无畏精神

一部生物科学发展史,也是人类的奋斗史。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生物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光辉业绩,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为科学献身、为真理而奋斗的理想信念教育。

    如在《医疗技术》一课中,我引入了李时珍的故事,详细阐述了其经过27年临床实践和标本采集,甚至亲身尝试,写出了《本草纲目》。在《生物的分类》一课中,又引入了林奈的故事,林奈凭借着一股坚持不懈的精神,竭尽了自己一生的心血对数以万计的动植物进行了鉴定和命名,结束了动植物分类命名混乱的局面,大大推动了生物学分类的发展,也为其后更科学、完备的自然系统分类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遗传》一课中,我又引入了孟德尔与摩尔根的故事,孟德尔凭着自己的那份执着坚持着自己的豌豆杂交实验、坚持着自己的发现,尽管他的伟大发现直至他逝世16年之后才被世人所认可,但是,他的满腹才华与不懈精神为他赢得了“现代遗传学之父”的美誉。而摩尔根则通过无数次的果蝇实验得出了另一个伟大的发现:染色体就是基因的载体!基因学说从此诞生了,男女性别之谜也终于被揭开了。从此遗传学结束了空想时代,重大发现接踵而至,并成为20世纪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为此,摩尔根荣获了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此外,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科研战场摆在田间地头,几十年如一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在水稻增产方面创造了奇迹,成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的一大功臣……科学家们的这种不畏艰辛,不怕困难,为科学事业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对学生树立坚定的科学信念、顽强的意志,养成谦虚谨慎、治学严谨的作风习惯有重要作用。

4、培养学生探索求实的科学精神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后人继承前人经验,又经过大量实际观察和无数次实验、探索,验证取得的。不允许任何空想和臆造。任何理论的提出都必须经得起实践检验。

    如在《光合作用》一课中,我向同学们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古时候,人们认为大树的粗壮树干和繁茂枝叶完全是由“土壤汁”变化来的。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经过5年的实验指出——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经过一系列实验得出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而当许多人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时,有的能够成功,有的总是失败。经过多年的探索.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证实了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才能够获得成功。就这样,经过科学家们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光合作用终于被发现了。

    在生物教学中结合有关内容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念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科学无顶峰,一切来源于实践,一切以事实为准的科学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务实的作风,求实的品格。

通过挖掘生物教材中蕴涵的丰富的德育要素,把道德教育和人语言教育结合起来,把道德观和科学技术发展观结合起来,把道德观和环保观、可持续发展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性功能,使德育教育贯穿到文化传统和科学素养的养成之中。

三、展示教师魅力,体现德育示范

在学校,教师自身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而一名生物教师本身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德育工作者,所以教师要以自身知识的魅力、教学艺术的魅力、教师人格的魅力来触动、感化学生。德育渗透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课堂上,教师饱满的热情,流畅的语言,规范的书写,清晰的条理,典型的训练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只有具备敬业精神、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创新思维、高超的教学本领,学生才会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教师给学生带来的无形影响便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只有充分挖倔方方面面的德育教育要素,并择时施教,有机渗透,才能够达到教书与育人并重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

2、《上海市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3、王建国、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http://www.qikan.com.cn/ArticlePart.aspx?titleid=jxll20100635

4、蒋根亮、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JSY201109014.htm

5、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http://club.topsage.com/thread-103591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