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中学 > 语文
《愚公移山》教学案例分析

《愚公移山》教学案例分析

南模初级中学  沈方隽

 

  1. 教学目标分析

《愚公移山》是沪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八单元神话传说第33课中国古代神话三则中的第一则故事,记叙了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子孙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并在其命令的帮助下,移山成功的故事。

《愚公移山》与本课中另两则神话进行比较,三则故事都记叙了人类努力改变自然条件来创造美好生活的故事或传说,鲜明地体现了神话的文体特点即通过英雄的故事来表现先秦人民对自然的理解,对生活的向往。与《女娲补天》和《精卫填海》不同的是,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真正涉及到神话的情节只有结尾,因而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神话的特点以及作者巧妙构思愚公移山神话结尾的用意是教学设计中的一大难题。

从学情来看,学生早已经在小学时期就学习过现代文版愚公移山,因此在课堂中要更侧重体现文言文的教学特点。除了要落实课标和基本要求中需要掌握的常用文言实词、特殊句式等以理解课文内容外,还要学会梳理词句及语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梳理文章思路、把握文本要点的阅读方法。此外,由于已经学过,学生对愚公靠着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天帝的认识根深蒂固,打破学生原有认知,促进学生重新思考,是设计教学又一大难题。

斟酌再三,根据文本特点、课标要求与学生学情,制定了教学目标如下:第一,通过预习单自学以及随文释义相结合的方法掌握关键字词的含义与特殊句式的用法;第二,通过梳理文章信息之间的关联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第三,品读神话结尾,理解神话特点。其中,通过梳理文章信息之间的关联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被设定为教学重点,品读神话结尾,理解神话特点是教学难点。

  1. 教学环节分析

    教学设计共分为七个环节。第一环节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讲评预习单。预习单主要分为三部分:字词读音的落实、重点词句的理解和主要情节的梳理。其中第二部分将中考要求的150实词和特殊句式与其他要点词句做了区分。预习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让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学情,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提高课堂效率,给后续环节预留充足时间,此环节主要由教师集中讲解学生们普遍存在认知困难的词句,因此不展开提问、交流与讨论。

    第三环节引导学生初探神话故事。延续上一环节预习单的讲评,本环节中首先设置朗读课文以及概括课文内容两个小人物,以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单掌握文本的实际情况。在这之后,通过“最能让你感受到神话色彩的情节是什么?”和“借助神话结尾,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神话结尾,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表达初步阅读文本时的感受,并借机促进学生重新思考,质疑对愚公移山的原有认知,调动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第四环节,教师带领学生细读课文1-2节,体验梳理文章信息之间的关联,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本环节设置了“作者写了什么?”、“所写内容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和“作者通过1-2节想要表达什么”三个问题,带领学生层层深入,从梳理内容信息到挖掘所写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再到探讨信息背后的目的与用意,放手让学生自主解读文本。在完成1-2节的内容解读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学习经历、梳理阅读路径从而总结出新的阅读方法。

    第五环节,学生运用新习得的阅读方法,自主研读3-4节。在得出自己的解读后进行小组交流和班级交流。

    第六环节,在研读全文的基础上再次思考第三环节的问题“借助神话结尾,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要在自我解读的基础上总结神话的文体特点以及神话结尾在愚公移山这一故事中表达上的作用,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神话故事,结束课堂教学。

第七环节,作业布置,共两项。第一,仔细推敲“愚公”、“智叟”两个称呼的用词搭配,作者通过人称想要表达什么?第二,运用梳理文章信息之间的关联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研读《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分析两则神话分别表达了什么?作业意在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神话的特点,体验阅读方法。

 

  1. 教学效果分析

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完成了教学设计中的前四个环节。前两个环节导入和预习单讲评共耗时430秒;第三环节7分钟;第四环节25分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三个教学目标的完成度各不相同。教学目标一“通过预习单自学以及随文释义相结合的方法掌握关键字词的含义与特殊句式的用法”的完成度较高。首先,从预习单反馈的情况上看,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出现分歧的字词读音和词句解释较为集中。预习单的运用和讲解高效地排摸并解决了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难点和疑点。其次,朗读课文同学虽误读三个字音,但及时被其他同学发现和纠正;概括课文内容的同学能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讲述清楚,也能反映出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在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情节上基本扫除障碍。此外,在学生梳理文本内容信息的环节中,教师有选择地强调了“方”、“仞”、“箕”、“畚”、“担”、“且”等字词,随文释义,引导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理解愚公移山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从而感受其坚毅的决心。

第二个教学目标“通过梳理文章信息之间的关联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基本落实。在第四环节中,学生能够关注到山的高大及位置、工具简陋、方法原始、劳动力缺乏、路远时长等内容信息,但在挖掘内容信息之间的关联上有些许困难。学生过分在意发现和建立内容信息之间互相关联的可能性,而割裂了内容信息关联的目的与意义,因而在刚开始思考“作者想要表达什么”的时候,还是局限在原有认知上。本环节的最后一个环本是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回顾学习经历,自己梳理阅读方法,由于时间的原因,只能由教师回顾梳理,而将第五环节运用新方法自主研读作为课后作业布置下去。

第三个教学目标“品读神话结尾,理解神话特点”的落实主要体现在第六环节,在研读全文后,学生应能总结出神话的结尾不仅从侧面表现出愚公的坚毅决心,而且表达了早期人类的对生活强烈而美好的愿望。但实际教学只完成了前四个环节,所以达成度不高,不过并非全未落实。在初探神话结尾的环节中,学生已经明确回答“因为人是不可能把山移走的,而神话中的神可以”是她认为结尾是最具神话色彩的原因。可见,她已经掌握了神话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出现神话或者神仙化的人物。而教师也作出了肯定的评价。在引导学生理解“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句子时,老师特意按照周朝的度量单位换算成现代长度单位,给学生一个可感可知的参考: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相当于16个上海市,其高度是珠穆朗玛峰的2倍。这里本应追问“二山真的能有这么大,这么高吗?”让学生感受神话虚构的特点和夸张的艺术手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一环遗漏了,成为遗憾。

 

 

附: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执教老师:南洋模范初级中学沈方隽

授课时间:20171127 13:00~1340

授课地点:敬信楼209

【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单自学以及随文释义相结合的方法掌握关键字词的含义与特殊句式的用法。

2、通过梳理文章信息之间的关联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品读神话结尾,理解神话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梳理文章信息之间的关联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品读神话结尾,理解神话特点。

【教学过程】

  1.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2. 结合预习单完成情况,讲解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注释和查阅词典预习后仍普遍存在认知困难的词句。

  3. 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初探神话。

  4. 通过朗读,检查预习单中字词读音的掌握情况,及时正音。

  5. 概括课文内容,关注神话故事结尾。

  6. 思考:借助神话的结尾,我们能读出什么?

4、细读1-2节,学习通过梳理文章信息间关联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

1)作者写了什么?

2)所写内容之间的关联是什么?

3)作者通过1-2节想要表达什么?

4)回顾学习经历,总结学习方法。

  1. 自主研读3-4节,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6、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重新思考,神话结尾表达了什么?

    7、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

    1)仔细推敲“愚公”、“智叟”两个称呼的用词搭配,作者通过人称想要表达什么?

    2)运用梳理文章信息之间的关联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研读《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分析两则神话分别表达了什么?

    8、板书:

    愚公移山

    写了什么?

    有何联系?

    表达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