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小学 > 特殊教育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智障学生劳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策略

摘要:劳动能力培养不仅是提高智障学生自我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其社会融合、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途径。培智劳动技能课是培养智障学生劳动能力的主阵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其强调任务的实际操作、认知过程的参与以及社会互动成为凸显劳动技能课实践性、生活性、综合性特征的重要策略。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用于智障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中,需要考虑到智障学生特有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须在“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的任务驱动过程中精心选择与学生认知能力相符的劳动教育内容、采取恰当的劳动教育形式以及实施有效的劳动教育评价。

关键词 智障学生;任务驱动;劳动能力;培养策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智障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尤为关键。劳动教育不仅是智障学生学习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手段。培智学校劳动技能课程是培养智障学生劳动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寻找适合智障学生劳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教学模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其突出的实践性、参与性和综合性,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该模式通过设计并实施一系列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技能和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实际应用。对于智障学生而言,这种模式能够提供更加具体和可操作的学习路径,帮助他们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自我效能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够直接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和需求相联系,从而提高学习的相关性和意义。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用于智障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中,需要考虑到智障学生特有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教师应基于智障学生认知能力、注意力、记忆力以及情绪调节方面的实际,在“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为他们选择适宜的劳动内容、采取适恰的劳动形式以及实施适合的劳动评价,以此促进智障学生的劳动技能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一、呈现任务、明确任务:选择适宜的劳动内容

与正常学生相比,智障学生认知能力较低、动手能力较差、协调能力欠佳,教师必须基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需求,选择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劳动任务,以确保教育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一)根据能力分层,布置劳动任务

智障学生的年龄不同、智障程度不同,其劳动能力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在全面、深入、细致了解智障学生能力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智障学生的年龄、智障程度及个体差异进行合理分层,确保每项劳动任务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符合其发展水平。例如,对低年级智障学生,可以选择生活自理相关的基本任务,如整理书包、穿衣、吃饭等;中年级学生则可引入家务劳动,如扫地、擦桌;而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尝试更复杂的任务,如简单的社区服务或种植技术。

(二)基于发展需求,布置劳动任务

不同的智障学生在劳动能力发展方面往往会产生不同的需求。智障学生是劳动教育的主体,教师应始终坚持以智障学生为中心,在精准了解智障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选择劳动教育的内容。

例如,通过对低年级的智障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他们的书包一团糟,各学科课本和作业本、各种文具等,都无序放置。在课堂中,当他们需要使用某学科的课本、或作业本,或使用某种文具时,总是在书包中乱翻,始终找不到所需物品。对于这些智障学生而言,他们急需学习、掌握整理书包的方法。基于此,教师将整理书包作为低年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通过细致入微、有的放矢地指导,低年级智障学生逐步掌握了有序整理书包的方法。如:将课本和作业本分别装在书包的不同夹层里,将文具整齐有序地放置在文具盒里等。同时,这些智障学生也能够将整理书包的能力迁移运用到整理书桌、整理玩具等日常劳动之中。

(三)联系实际生活,布置劳动任务

劳动教育和日常生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培养智障学生的劳动能力,有助于他们自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让他们更好地享受生活。

例如,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为了让智障学生真切感受节日氛围,丰富他们的节日生活,教师可围绕节日主题,联系节日生活实际,布置适宜的劳动任务。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在庆祝端午节的活动中,教师可组织智障学生开展包粽子活动,将包粽子作为劳动教育的内容。从粽子馅的制作到粽子皮的选择,从包粽子到煮粽子,智障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浓厚的端午节氛围,而且能够了解制作粽子的基本流程、基本方法等。

教师布置与智障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教育任务,既能够拉近劳动教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也能够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美好情感,还能够培养他们基本的劳动能力。

二、完成任务:采取适恰的劳动形式完成劳动内容

任务的完成过程就是任务的实施过程, 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 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如何有效地完成任务?采取适恰的劳动形式是决定劳动教育效益的关键因素。教师应围绕不同的劳动教育内容,基于智障学生的认知能力,采取适恰的劳动形式,如:模拟式劳动、实践类劳动和合作型劳动等,以此提升劳动教育的效益。

(一)组织智障学生进行模拟式劳动

模拟式劳动聚焦于劳动内容,通过创设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形象、生动、直观且有趣的劳动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模拟劳动,使他们在此过程中逐步发展劳动能力。

以培养智障学生整理房间能力为例,学校设立家政室,模仿家庭环境配备全套家具等,创建模拟情境。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劳动活动,如学习叠被子、铺床单、打扫和整理等技能。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初步理解技能后,教师进一步鼓励他们参与实践,即在设定的情境中进行实际的劳动操作,进而发展具体的劳动技能。参与模拟式劳动的智障学生不仅能逐渐掌握劳动技能,还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因受到环境、条件限制,而无法在真实的情境中组织智障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可围绕劳动内容,精心创设模拟劳动情境,让智障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生动有趣的学习劳动技能、发展劳动能力、塑造劳动品质等。

(二)组织智障学生开展实践类劳动

实践出真知。真实、丰富、多元、有趣的实践类劳动,能够丰富智障学生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在真切体验劳动的过程中形成劳动能力。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智障学生开展有趣、有效的实践类劳动。

例如,为了保持校园、教室卫生干净整洁,教师为每个学生制定了“一人一岗位”。指导智障学生每天定时打扫教室和校园,包括扫地、拖地、擦桌子、倒垃圾、整理书架、整理卫生工具等。劳动岗位的制定是教师开展的一项劳动实践活动。在此项活动中,教师根据智障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他们设置了专门的劳动岗位,如:卫生工具管理员、图书管理员、擦桌子岗位、扫地和拖地岗位等。在恪尽职守、履行岗位职责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掌握相关的劳动技能,并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

又例如:为了增加学生的劳动实践的机会,除了在校园了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家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阵地。家庭发挥着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劳动教育、劳动实践、劳动成长家庭氛围。所以要为每个学生制定家庭劳动岗位。家务劳动岗位是学生劳动实践的主要阵地之一,为孩子设置合适的家务劳动岗位是对孩子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和责任心的培养。在为孩子挑选合适的劳动岗位时,要结合孩子自身的能力特点、兴趣爱好、家庭劳动习惯以及学校所授内容来进行设置。从小事做起、从会做的事情做起、从喜欢做的事情做起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劳动岗位不要一直换,要让孩子做一段时间,养成习惯。

在实践类劳动教育活动中,让智障学生全面、扎实、牢固地掌握各项劳动技能。

(三)组织智障学生参与合作型劳动

鉴于智障学生认知水平较低、劳动能力较弱等现状,教师可组织他们参与一些合作型劳动。智障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通过彼此协作、互帮互助,能够更好地完成劳动任务,更为扎实地学习劳动技能等。

“种植小菜园”为例,教师组织智障学生分工明确地进行了合作型劳动。在此过程中,一些智障学生使用铁锹翻地,一些智障学生使用菜耙松土,一些智障学生使用简易施肥机为菜园施肥,一些智障学生使用小铲子在菜园栽秧苗……分工合作降低了劳动任务的难度,将“种植小菜园”这个劳动大任务分解成了翻地、松土、施肥、栽秧苗等劳动小任务。同时,在每一项小任务中,智障学生也进行了有效的合作,如:几个人密切合作,高效完成翻地任务等。此举,能够补齐学生认知水平较低、劳动能力较弱的短板,让他们高质量、高效益地完成劳动任务。

“任务驱动”的模式特别适合这种操作性强的内容。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在彼此合作、共同完成劳动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围绕劳动任务中的一些难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或进行相互帮助与互相鼓励等。如此一来,智障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也会得到逐步发展,还会形成乐于助人和迎难而上的优秀品质。

三、任务评价:实施适合的劳动任务评价

及时、细致、有效的劳动任务评价,能够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让他们从劳动中获得自信心,形成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聚焦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教师应依据多维化的标准、依靠多元化的主体和依托多样化的方式,对他们实施适合的劳动任务评价。

(一)依据多层次的标准,实施劳动任务评价

智障学生在认知水平、劳动能力等方面,普遍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评价智障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实际表现时,教师不应该“一把尺子量到底”,不应该依据单一的评价标准,而应该依据多层次的评价标准。

“整理床铺”为例,教师设计了多层次的评价标准,包括“A层、B层和C层”。A层评价标准:能够完成整理床铺的任务,且动作非常熟练;床铺整洁、被子方正、床单平整,枕头能够放置在规定的位置。B层评价标准:能够在提示下完成整理床铺的任务,被子能折叠好、枕头基本能够放置在规定的位置。C层评价标准:独立完成有困难,能在跟老师的合作下完成叠被子、摆放枕头等任务。

依据多层次的评价标准能够对不同能力水平的智障学生进行更为科学、客观、公正、有效的评价。

(二)依靠多元化的主体,实施劳动任务评价

教师是实施劳动教育评价的主体,但是,并不是唯一的主体。在实施智障学生劳动任务评价时,教师应基于评价需要,适度拓展评价主体,使评价主体趋于多元化。

“一人一岗位”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为例,教师除了针对智障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了点评之外,还组织智障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在自评环节,智障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智障学生细致对照评价标准,对自己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各项表现进行了评价,他们既认识到了自己劳动能力的发展状况,也了解到了自己在劳动技能方面存在的短板。可见,通过自评,智障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掌握各项岗位劳动技能,能够对自己履行岗位职责、保持卫生清洁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劳动能力等,都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与了解。在互评环节,智障学生能够互相学习劳动技能,共同提升劳动素养。通过教师点评,智障学生能够对自己在劳动技能方面存在优势与不足有更深、更透的认识。

多元化的劳动评价主体,有助于拓展评价视角,对智障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劳动教育活动中的实际表现,进行更为科学、客观、准确、细致的评价。与此同时,评价在培养智障学生劳动能力、塑造智障学生劳动品格等方面的作用也会更加显著。

(三)依托多样化的方式,实施劳动任务评价

以不同的劳动教育目标为引领,立足于不同的劳动教育活动,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依托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能够有的放矢地挖掘学生的劳动潜能,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让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浓厚的兴趣完成劳动任务。

例如,在“种植小菜园”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聚焦智障学生在“翻地、松土、施肥和栽秧苗”等劳动任务中的实际表现,进行了多样化评价,包括:评选最佳“劳动小能手”、翻地技能展评活动、松土方法讨论活动、施肥技术推广活动以及栽秧苗经验分享活动等。在这些形式多元的劳动成果展示活动、劳动经验分享活动中,教师针对智障学生的实际表现,或实施了口头评价,或开展了量化评价,或进行了展示评价等。通过多样化的任务评价,让智障学生从劳动任务中获得了更多的自信心、成就感。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能够更为及时、有效、精准地评价学生在各种劳动任务中的实际表现。与此同时,评价在引导智障学生学习劳动技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劳动任务方面的作用,也能够得到全面发挥。

为了让智障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教师应为他们选择适宜的劳动任务、采取适恰的劳动教育形式以及实施适合的劳动任务评价。教师依托“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真实的任务情境为主线,以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为支撑,以多元的劳动教育形式为驱动,以有效的劳动教育评价为推手,有助于提升智障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高效完成劳动任务,他们的劳动能力得以不断发展、劳动品格和劳动习惯逐渐养成、劳动素养稳步提升,实现“以劳挖潜、以劳赋能、以劳启智”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吴迪迪.浅谈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家务劳动能力的培养[J].新教育,2020(17):50-51.

翟培江.智障学生劳动能力的提升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0(02):206-207.

蒋爱芳.智障学生劳动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J].绥化学院学报,2012,32(01):29-32.

徐惠萍.在劳动教育中培养智障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现代特殊教育,2023(15):49-50.

杨秧培.在民俗文化主题活动中提高智障学生的劳动素养——以浙江省象山县培智学校“海洋文化集市”活动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2021(19):55-56.

邱正春,唐艳.提高智障学生生活技能的教学建议[J].现代特殊教育,2021(11):48-49.

秦爱仙.智障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0(03):61-63.

钱璐.探究项目式学习在培智学校劳动技能课程中的应用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1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