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杏坛春秋 > 学习交流
注重小组合作形式在学习活动的运用

    “课程指南”明确指出:“学习活动”要突现个别化和小组合作化的学习形式。这一精神意味着幼儿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有很大的改变,要从集体教学为主的形式,转变成个别化教学、小组合作化的学习和集体教学并驾齐驱。
    通常在我们的教育中,集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也就是区角活动)比较多,而对于小组合作学习却涉足比较少,但是我们去要充分认可:每一种形式都是学习的主要形式。都有特定的、显著的、相互之间不可替代的功能。
    小组合作学习,合作的伙伴可以是儿童自己选择的,或在探索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可能是要探索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为了完成一项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一个团体。其次是活动的过程需要共同策划,通过分工协作的方法来完成。
    显著功能:探索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分工、协作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将有助于孩子共同生活,共同合作,与人相处,共同学习:通过互帮互教互学,学着认识自己,同时发现和认识他人;学着对他人的容纳、承认、沟通、交流,学着求同存异、激发思维、锻炼提高向相异性开放的能力。通过对话、讨论、协商、交流,培养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精神。逐步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把知识经验的单向传递和个体吸纳变为集体创造过程。
    一、如何创设有效、高质的小组合作形式?
    1、 设立并遵守共同的规则。
    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一定知道要让小年龄的孩子去进行小组合作的学习非常困难,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的。中大班的孩子随着规则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等增强,他们的交往方式逐渐形成了小团体化,这就为小组合作形式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在我的教育实践中,从孩子中班的时候,我就开始逐渐渗透公平的意识、引导幼儿选举和分工的技巧,并充分的应用于孩子的学习活动中:
    例如:主题活动《我学会了》的二级主题《今天我当家》的活动中,引导幼儿分配角色时,运用多种方法决定,孩子们想出了许多方法,除了常见的“石头、剪刀、布”“手心手背黑白配”还有“小硬币”(也就是投硬币的正反面)“摸奖”“击鼓传传传”“抛彩球”以及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等,这些方法不但被教师的教育所用,还渐渐的渗透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之中,于是,在孩子的自主活动中经常看见孩子们运用这些技巧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这些方法成了他们共同遵守的规则,也成为孩子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2、小组合作人员数量的逐步递增
    小组合作人员组成以多少为宜?笔者认为,初步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时,以两人或两人以上为宜,随着孩子的经验积累一般可以尝试4——5人左右,组员不宜过多,否则难以组织和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小组人数少的好处在于增加发言讨论机会,便于沟通交流,沟通方便快捷,促进组员参与,便于管理和较快决定事项;人数稍多一些小组的好处,在于能够增加集体意识,便于协力组织较大规模、较多内容的活动,但小组人数过多,则组织活动比较困难,沟通不便,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交流讨论的机会可能减少。
    3、由教师组建小组——孩子自由组建小组合作形式
    小组合作活动是幼儿自主性学习的一种形式,但是对于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经验的孩子来说,如果让他们自由组建小组,能力弱的孩子就会出现组建失败的现象,同时又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所以一开始的时候,由老师组建小组的优势在于: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将不同的孩子进行组合,让同伴效应从中发生作用,从而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提升经验。
    积累多次的活动经验以后,孩子们就可以自由结伴组建小组合作形式了!
    二、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为深入、更有吸引力?
    1、 从游戏入手。
    刚刚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时候,学习活动的内容以游戏形式比较适宜。在《秋天的悄悄话》二级主题《水果大丰收》中,就给孩子们以“切西瓜”的游戏开展,让孩子们自己起名字、自己选组长、玩得十分尽兴;接着,我又引导幼儿玩了“水果接接接”的游戏,这个游戏又增加了一个自主行为:记分。让孩子们慢慢地接纳并喜欢上这种合作学习的形式。
    2、主题内容上的渐进
    当研究性主题介入小组合作学习中,我选择了先一些简单的,2---3人就能完成的单一性的主题。例如:在《秋天的悄悄话》主题活动中,幼儿园有几朵花开了?幼儿园那些树会落叶?那些树是常绿树?等等,这些合作学习让孩子们体验了成功感,同时,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兴趣了;接下来我让幼儿尝试了二级主题的多种运用:将已有的“小菜园种植”的图文照片资料制作成一本书,这就需要幼儿制作的工序要自己商量分工,难度加大、自主性更高。例如在《可爱的动物》的主题活动中,所衍生出来的二级主题的研究,有:漂亮的羽毛、会冬眠的动物、尾巴的用处、谁的耳朵灵、什么时候睡觉、谁的本领大、游泳比赛谁第一等等共7大二级主题,每组孩子都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主题,孩子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也渐渐增强。
    3、预设和生成的结合
    学习主题的来源方式是多元化的,既可以来自幼儿生成,也可以是教师事先预设的,同时还可以在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产生。探索活动强调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其中有许多主题都是由幼儿的生成活动引发的,这样的主题活动是幼儿的兴趣所在,因此开展得有滋有味。即预设和生成不是截然分割的两部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我爱老师》、《我爱爷爷奶奶》这些主题来自孩子的闲聊后,生成的学习内容,而《可爱的动物》就是教师预设从而引发幼儿生成的主题之一。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成的,他们都各自尤其重要的教育意义,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一定要充分的用好,是其发挥作用。
    4、从“单一”到“多样”,幼儿表达表现方法的个性化、多元化
    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孩子的表达和表现是以语言为主要途径的,随着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孩子表达和表现的方式更趋于个性化和多元化。特别是在孩子对活动过程的记录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位幼儿的不同的兴趣所在。如在《秋天的悄悄话》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各自用自己的方式展示了研究结果:有的用飘落的树叶制作金鱼、蝴蝶等;有的做了一本书名字叫做《秋天的童话》;还有的孩子用实验告诉大家植物生长需要水、阳光、空气。虽然孩子们的成果很原始,但是却体现出他们观察的独到之处,非常生动,具有童趣。

 

(责任编辑:徐 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