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7日在西南位育中学进行了初中物理教研活动,由西南位育中学王翠萍老师执教《杠杆》一课。以下是对这节课的评课:
本节课有这样几个特点:
情景创设得当,效率高
课题引入选用撬钉子的学生活动,让学生选用不同的工具采用不同的方法撬钉子,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因为活动本身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富有挑战性,所以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的利用率很高,后面的课堂例题分析以及学生的自主活动都围绕该活动展开。学生通过选用不同的工具,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活动中不断感受和体验杠杆在使用时有固定点,感受动力的大致施力方向,也就是对杠杆的其中几个要素有初步的了解,并在活动中体验到要把钉子撬起,杠杆对钉子需施加一个向上的力,为后面讲阻力的方向打好伏笔。有了这样一个实验感受和体验,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比较不同方法中存在的共性,总结归纳出杠杆的定义,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杠杆,教师也很轻松地引入了课题。
然后把其中一种方法作为课堂例题进行分析,先得出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其中这里阻力的作用点、方向是个难点,在这里教师故意放慢节奏,把阻力作用点、方向分析清楚,再次强调我们研究的对象是杠杆,力的作用点在杠杆上,突破教学难点。
再通过让学生自主活动,体验撬同一个钉子时,在不同位置用力,用力的大小有所不同,从而建立力臂概念,引出动力臂和阻力臂概念。在这里力臂的概念只能由教师引出并给出确切的定义。并在此教会学生如何规范地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强调画图的规范性,在学生的第一印象中把此教学中的重点落实到位。此时杠杆的五要素已全部出来,教师在这里安排了一个小结,使学生能充分认识杠杆的五要素,为下面学生的自主活动打好伏笔。
接着学生的自主活动,通过分析另一种方法中杠杆的五要素,进一步落实学生对杠杆的五要素的认识,效果很好。
最后,通过对简单的实例杠杆的分析,让学生能够从简单实例中建立杠杆模型,并能分析出杠杆的五要素,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课的最后,教师还特意安排了人文精神的渗透,让我们的学生要为我们自己有这样的民族而感到骄傲。
不足:学生活动中,实验器材中备有竹筷子和木筷子,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所谓的硬棒是比较起来相对硬的,只要能解决你的问题就可以。教师在此处没有把这一层意思体现出来。
学生活动卡上的图不好,把三维立体的马蹄钉的图在二维图上表示,学生无法判断判断阻力的作用点具体在哪一点。
在分析阻力方向时,应该让学生再次体验和感受一下杠杆对钉子作用力的方向,有了这样一个体验和感受后,再分析钉子对杠杆的作用力的方向,学生就比较能理解和掌握,并且也学会了如何分析杠杆的阻力方向。
在学生的自主活动,分析第二种方法中杠杆的支点、动力方向、阻力方向时,应该让学生再次体验和感受一下,杠杆支点的位置,动力方向以及杠杆对钉子作用力的方向。加深学生对支点概念的理解,学会找支点,判断动力方向和阻力方向。并且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用力的方向,画出动力的方向,方向可以不同,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不要让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动力的方向就是竖直向下的,教师在此处没能把这一点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