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中学教研活动记录 > 地理
论文交流:《农业区位》教学设计

区位教学是人文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渗透人文地理核心思想的主渠道。农业区位作为整体区位教学的第一课,其入门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一、教学设计思想

1.源自实际生活的地理:

有效课堂教学展开的抓手在于: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开发学生熟悉而又陌生的课程资源(例如永春芦柑、特伦苏牛奶等地方特色农产品资源)。调动起学生情感和知识储备,激发学习的欲望,自然地去亲近地理学科,积极投入课堂。理解“地理”源自于自身生活的实际。

2.为了美好生活的地理:

地理的思想和观点: 通过“特色”地理事物及其形成的特点环境的解读,引导学生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获得地域差异、人地和谐的基本地理思想和观点,是这堂课教学的内涵追求。

地理的思辨和智慧: 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在于寻找特色产品产生的地域特色条件,引导学生认识到特色产品本身及产品的特点与地域环境间的联系(特色产品的地理底色),进而具体认识到农业区位的内涵。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是为整体的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学科价值取向服务的。在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能逐步理解并透视生活中各类“地理”现象。获取必备的地理分析能力和思维方式。

在学生能结合时间和区域的地理视角分析农业区位选择事实案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评价农业区位选择的调整和变化,习得地理的思辨能力。思考如何结合时间变化(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和选择倾向,习得善用地球的有限资源,学习共存共荣,求得永续经营。以期能逐步生成并内化为学生未来生活的一种地理智慧。

二、课标解读和学情分析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将“农业区位”列为B级学习水平。要求学生能分析并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农业区位条件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农业区位条件;农业区位的变化。

我校学生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实际,在教学中预设了尝试评价某一农业区位变化和调整这一教学内容。期望在此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地理思辨能力,为后续的工业区位、商业区位等学习打下更为扎实的基础。最终能帮助学生习得区位选择的基本“地理智慧”:尊重地域差异,求得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最佳结合,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三、教学目标

1、说出主要的农业区位条件,能运用案例分析主要区位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在“永春芦柑”和宁夏“灌区农业”向“节水型特色农业”转变的案例分析中,获得地理分析的过程经历。

3、进一步强化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地理观念,获得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基本思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农业区位条件涵义,特定地域的特定农业区位条件分析

难点:农业区位条件的涵义、农业区位条件的变化

●教法:

案例教学、计算机辅助演示、读图分析讨论等方法。

●主要问题设计:

1、什么是地理标志产品?

2、“永春芦柑”特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3、为什么宁夏平原农业由“灌区农业”向“节水型特色农业”转变?

4、农业区位怎样影响农业生产?

●作业反馈的设计:

结合本课生成的对农业区位认识,修改‘特仑苏”牛奶的广告文案。

五、教学流程

主要环节

教学媒体或资源

教学活动

 

 

案例引入

贴近生活

 

 

“永春芦柑”的实物;“中国行政区划”

“中国自然地理分区”“福建泉州地形”

“永春地区卫星影像”“永春地区降水/热量带”“山地芦柑种植的选址”“20002005年全国、福建、永春芦柑出口价格”等图片

 

1.认知“永春芦柑”是地理标志产品,拓展:什么是地理标志产品?思考核心词“特定地域”的含义。

2.读图思考“永春芦柑”特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3.阅读包装袋上的广告词,认识“特色地理环境”“农业特色区位”的基本内涵。

4.理解“特定地域”包含“特定地域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结合的内涵。

 

突出课题,落实重点

 

PPT提供图片,文字等信息

 

1.总结不同的农业区位条件。

2.结合“永春芦柑”案例理解不同区位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具体影响

 

透过现象,理解本质

图:宁夏平原农业生产由“灌区农业”向“节水型特色农业”转变

1.讨论“永春芦柑”成为一个成功农业区位选择的关键原因?

2为什么宁夏平原农业由“灌区农业”向“节水型特色农业”转变?评价其转变。

3.农业区位怎样影响农业生产?

迁移应用,反馈教学

“特仑苏”牛奶的广告文案

结合课堂中生成的对农业区位认识,修改“特仑苏”牛奶的广告文案

六、具体教学环节

(一)案例引入,贴近生活

1.提供“永春芦柑”的实物及图片,认知这是一地理标志产品。设问:什么是地理标志产品? 引导学生尝试给地理标志产品下定义,进而思考定义中的核心词“特定地域”的含义?

 [设计思想] 新课引入选择学生生活中“农业区位的影子”——过年餐桌上常备的水果“永春芦柑”。由此即彼引发学生举例生活中类似的地理标志产品(地名+特色农产品)。尽可能创设每一位学生都有话可说的氛围,提供每一位学生都能饶有兴趣地进入后续探讨的发端。鼓励学生在事例形成的表象基础上,思考“地理标志产品”的本质内涵:“特定地域”。

2.设问:“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既然淮南都可生橘,为何产永春地区的芦柑可以成为地理标志产品?思考“永春芦柑”特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设计思想] 用学生语文课本中熟悉的一句话,欲扬先抑,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永春特定的地理环境。在此过程中提供“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自然地理四大分区图”暗示学生“读图定位”是我们地理学习中最常规最有效的办法。领悟地图是表达地理事物的“语言”。

预设:学生能回答永春地区的气候条件好,土壤条件好等。但都过于宽泛,并没有围绕特定条件展开。

3.打开永春芦柑的外包装袋,阅读包装袋上的广告词。引导学生从广告词中认识“特色地理环境”“农业特定区位”的基本内涵。

“永春第一柑产于闽南高山国家级森林园区,气候宜人,芦柑最佳产地。”

“它富含糖维生素和无机盐等多种营养充分,品质鲜嫩,甜酸适中,荣获南方水果评比金奖。

“引进台湾先进技术,培植于高山海拔1800的国家级森林园区。以绿色食品为标准,无公害天然水果,独一无二。”

[设计思想] 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如产品广告词)的地理现象,强化生活即地理的学习观念,并在不断关注中,形成自觉的地理学习习惯,提高有关地理的自我学习的能力。

预设:学生可能得出结论

1)因为永春芦柑种植于国家级森林园区,所以空气清新,水源洁净,天然无公害。

2)山区降水充足,所以品质鲜嫩。

3)山区土壤可能富含矿物质,所以品质优异。

4)有台湾先进技术的支持,品种优良。

4.老师适时提供“福建泉州地形”“永春地区卫星影像”“永春地区降水和热量带”等图片,帮助学生围绕:“永春芦柑”特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进一步展开深入分析。

[设计思想] 学生毕竟对永春芦柑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没有什么深入了解。即使前面我们借助了包装带上广告词,引导出了部分的条件,但仍缺乏深入分析。这时能表明永春芦柑所在区域环境的图片资料是学生能继续展开分析的最好抓手。能帮助学生领悟到我们要去认识一个区域具体地理环境的特征,有必要借助表达不同地理要素的地图获取信息。

预设:学生在进一步分析的过程中还能得出:

1)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

2)多河谷小溪,水源丰富,水质良好。年降水量≥1500mm,特别充足。

3)南亚热带,日照充足,容易积累养分。山地昼夜温差大,糖份充足。

4)山地地形,有利于排水;缓坡地形,土层深厚等。

5.提供“20002005年全国、福建、永春芦柑出口价格图”,思考“永春芦柑出口价高于全国、福建平均的原因”引发学生对永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之外的社会因素的思考。领悟“特定地域”包含“特定地域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结合”的内涵。

[设计思想] 帮助学生结合自然和社会条件的角度,架构起对教学中核心问题(“永春芦柑”特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的完整到位的解答。

预设:学生能分析得出科学技术、市场条件(国内和国际)、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著名侨乡的历史基础、甚至成为地理标志产品带来的品牌效应等。教师适时引导,以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

(二)突出课题,落实重点:

1.从理解永春芦柑所在“特定地域”自然过渡到永春芦柑的农业区位内涵的理解:一方面是指芦柑生产选择的地理位置是永春;另一方面是芦柑生产之所以选择在永春是和它周围的地理环境各因素密切相关的。

2.总结农业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人文条件:消费市场、 交通运输、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等

3.理解不同的区位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具体影响:

[设计思想]经过前一教学环节对于永春地区以“块”的形式展开深入剖析(“永春芦柑”特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学生能自然的内化生成“不同的农业区位条件”及“不同的区位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供图片,展示不同农业区位条件尤其是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具体影响,帮助学生从不同区位条件“线”的角度清晰再认,突出教学重点。

(三)透过现象,理解本质:

1.设问:“永春芦柑”成功农业区位选择的关键原因?

 [设计思想] 引导学生能尝试从“地域”的视角看清,看懂身边的一些农业区位选择现象。从“永春芦柑” 这一成功区位选择现象的背后挖掘出内在的“地理智慧”――因地制宜的地域性原则;在自然环境给定的地域性的基础上再考虑或创设积极的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性”原则。

预设:学生大多能悟出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应该和它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适应。

2.设问:为什么宁夏平原农业由“灌区农业”向“节水型特色农业”转变?(提供图片)并尝试评价这一农业区位选择变化是否合理?

 [设计思想] 在尝试评价的过程中是对先前收获的农业区位选择原则(地域性、综合性)的迁移和应用。关注地理思辨能力,在此过程中学习辩证地理解不同的农业区位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农业区位条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条件)

3.设问:农业区位怎样影响农业生产?

[设计思想]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设问,主要在于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地理思辨能力。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生成自己对农业区位及农业生产内涵的理解。设问的最终指向在于:引导学生结合地域和时间的地理视角理解农业区位现象的发展和变化;生成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发挥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优势,进行农业生产的“地理智慧”。

(四)迁移应用,反馈教学:

练习:  结合本堂课中生成的对农业区位认识,修改一则广告文案:

 适当提示:你认为广告中有关“特仑苏”牛奶农业区位的条件表达是否到位?可以进行怎样的修改?是否含盖了所有相关的农业区位条件?能否结合各区位条件重要性的差异,在修改的同时进行一定的排序?

“特仑苏”牛奶包装盒上广告文案:海拔、纬度、阳光、水土、国际专业牧场、精挑高质牧草、优质良种乳牛,造就“特仑苏”牛奶。

[设计思想] 首尾呼应,同样是选取源自于生活的农业区位的素材,进行作业反馈,学生再次领悟“地理来自于生活”。在课堂中生成的地理的方法和观点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生活中的种种农业区位选择现象;感悟现象背后的“地理实质”(区域差异);理解农业生产与地域环境相协调的观点。为最终认同、理解人文地理核心观点,实践人地和谐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