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信号》教学案例 |
“概念教学”是近几年来非常热门的一个研究话题。而对于信息科技学科来说,由于本身就是一门复合型的学科,所需的知识铺垫涉及到数学学科,物理学科,化学学科甚至包括哲学学科等,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会有非常多的概念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但由于教师本身授课方式、课时容量、知识面等问题,有较多的概念讲解只能是草草了事,学生听后也只能如过眼云烟般一知半解。这就造成了学生基础不扎实,对于信息技术会使用,但是对其背后的真正原理却模模糊糊,好似空中楼阁,风一吹就会倒。 正是基于对概念讲解的重视,对概念教学的探索,所以在这个学期中区里成立了针对概念教学的小微备课组。在南模位育数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以模拟信号这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作为一个点,尝试对概念教学进行了探索和琢磨,这也是我百花奖《模拟信号》这个选题的由来。而在整个备课,磨课、开课以及反思的过程中,让我自己对于概念教学也有了一些想法和心得。 一、概念教学中方法的重要性 概念是死的,方法是活的;概念往往非常抽象,方法却可以生动活泼。概念教学注重于基本概念、法则、原理的教学,这些概念通常是不易理解,非常抽象的,如何将具体化、转化、内化成学生能够接受的信息,方法的选择就来的尤为重要。相比于通常情况下老师采用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如果能够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自己去动手操作与练习,并且一边观察,一边思考,让眼睛、手、口、脑一起用起来,这样概念的理解和形成经过自己形象化的感知,再由外部语言到达内心,经历这样一个连贯的过程,对于概念的掌握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这次开课让我开始去关注不同学科老师,不同国籍老师在上概念课时所采用的不同方法。其中我发现境外部外教的一种教学方法非常有效。他们在开始一节概念课的讲解前,往往并不急于求成,相反他们会给予学生大量时间(1到3节课课时),让学生针对与该概念相关的一些项目先进行自主的体验,这样的体验可以是数据的获取,仪器的制作,图表的绘制等等。然后再根据这些丰富体验所得到的结果再去进行深一步的概念的习得,而这样的方式使得概念的讲解效果非常不错。 而这次开课中我也尝试着把这种概念教学的方法进行应用。“模拟信号”这个概念在教材中只出现了两三次,而且几乎没有做什么解释。如果学生自己看教材或者老师只是简单讲授一下的话,那么要对“模拟信号”这个如此抽象的概念进行理解,几乎是无法做到的。但是如果换一种方法,将概念的得出、特征的总结交由学生来完成,一切就可能变得不一样了。为此我和备课组的老师尝试设计了多个游戏体验和视频。通过这些不同的游戏体验和视频观看,让学生动起来,自发去的总结和归纳,我发现这样的方法对于概念的破冰有着不错的效果。但同时也让我感受到这种较为开放式的概念教学方法对于教师课堂把控能力以及引导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如果引导不够或者不明确的话,学生也可能会感到困惑和迷茫。 二、教具的制作——有趣和有益的结合 信息科技课在绝大多数老师和同学眼中就是去机房上课,通过计算机以及上面一些高端软件去处理得出数据和结果。但这样做往往会让人忽视了其背后的原理,对于概念的理解是很不利的,也让学生忽视概念的重要性。 而很多实际背后的原理,知识背后的概念,如果要从抽象变为具象,从模糊变为清晰,就需要通过一些最简单、最明了的体验来呈现。往往这些体验所需要的教具并不存在。要将其实现,那么教具的制作就需要任课老师来完成。而这个制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备课的一部分,而在教具的制作过程中也能加深老师自己对于该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这次百花奖《模拟信号》课堂上一共使用到了两个教具,而这两个教具的制作都是备课组老师和学生一起通力合作完成的。可能最终呈现在课堂上的仪器比较粗糙,并且实验的结果和理论还有较大的差异。但整个制作过程却是非常有趣,有意义的。并且教具的制作其实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非常不错的突破。 因为课时的关系,在本部的信息科技教学过程中根本腾不出时间来将教具的过程和同学们进行分享,更不用说由学生来制作了。但是其实这节公开课之前有四节课的前序课程在境外部已有实验,即教具的制作课程。因为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考虑到如果教具只是由老师来制作的话,一方面思路比较狭隘,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时的效果并不一定会很好。而如果换一个思路,由老师给出制作原理和要求,接下来方案的制定,材料的选取,仪器的制作,成品的演示都由学生来完成,那不仅会使课堂更加有趣,更多的是通过这样一个系列课程的体验,对于模拟信号这个概念的理解学生也会更加深刻。并且这样的方法我觉得在概念教学中也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值得借鉴。以下是模拟信号系列课程的五节课课时内容安排:(详见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