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小学 > 研究型课程、拓展型课程
浅谈品德与社会学科实践活动评价实施的思考(节选)

 

一、开展实践活动作业评价的意义

品德社会学科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注重儿童的生活体验;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开放学习的空间,有大量观察、体验、探究、调查等实践类教学活动,因此我们不能不重视实践活动作业的评价。对于小学生而言,实践就是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1]“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2]“实践活动评价,即学生了解、认识社会的有意识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各种价值判断,即是引导学生在参与相关的实践类活动中开展评价。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实践活动作业的评价,强调评价中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及时鼓励引导;注重指导学生反思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知、情、行的统一;注重发展性评价。若能落实实践活动作业的评价,定能帮助学生更好养成良好的品行。

本文仅从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地点划分,即从校内和校外实践活动评价实施两方面展开阐述,主要从评价形式、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实施注意点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实践思考。

二、校内实践活动评价

校内实践活动评价即是在校内开展的,范围由班级内延伸到班级外的活动评价。

(一)评价形式

评价的形式可以根据实践活动的内容和需要评价的内容不同而不同。我们常用的书面的有评价量表(或量规)、学习任务单、小报展示等,口头的有信息交流、讲故事、演讲、表演等。

(二)评价主体

评价可采用自评、互评等形式,互评包括学生互评,亲子评价,师生评价等。

(三)评价内容

教学讲究教学评的一致性,故而我们可以教学目标出发,对学生进行多维度、多方面的评价。

(四)实施注意点

1.要重视校内实践活动评价

2.应发挥同伴自我教育力量 

3.须实施具体激励作用评价

二、校外实践活动评价

校外实践活动评价即是在校外开展的,范围由学校延伸到学校外的活动评价,主要包括社区实践活动评价、社会基地实践活动评价等。

(一)评价形式

评价的形式和校内实践活动形式基本一样,根据评价内容不同来制定不同的形式,如参观考察、成果汇报等评价形式。

(二)评价主体

校外评价者多元化。校外实践活动中,让见证和参与学生实践活动的不同人员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做评价是最客观的,是最有针对性的。

(三)评价内容

校外实践活动评价应对校内评价的短板进行补充:

1.对实践活动中学习能力的关注

2.对实践活动中社会情感态度的关注

(四)实施注意点

1.强调评价的指导性

2.力争家校形成合力

(1)   评价要兼顾差异

(2)   评价应讲求程序

(3)   评价要明晰要求

三、思考

(一)关注习惯养成,开展过程评价

习惯养成的实践活动,可进行长期观测和评价。一切的教学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对于学习规范或者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的实践活动评价应该是长期性的,而且可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适当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这样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时间和有梯度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重视评价反馈,注意激励原则

  评价应具有一定程序的,特别是教师的反馈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若缺少了反馈,评价必将失去积极性、真实性和意义。同时,教师反馈内容应关注差异性发展,提高学生积极性;评价过程应及时发现和鼓励,提高学生参与度;评价结果要注重公平公正,具有针对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