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的背景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指出,要“欣赏、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性,有初步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了解一些接触到的多元文化”。中国的文化非常丰富,每个地域都不同程度地拥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身以及周边的各种资源,扩展幼儿的学习空间,使幼儿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以及他们的风俗和文化,为幼儿的体验性、探索性学习创造条件,实现多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相辅相成,使幼儿理解、认可、接纳本地域的文化,并且吸收外来文化。
所谓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本课题中所指的“地域文化”是指以上海文化为主,以安徽、江苏、江西、山东、吉林等地域文化为辅的文明表现。这种文化具有地域性、独特性和可操作性。
本研究希望通过多种形式的美术活动,欣赏、感受不同地域文化,萌发大班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通过系统深入研究不同地域文化渗透在大班美术活动中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教师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解以及在美术活动中融合实施的能力,进而促进专业发展。
二、融合不同地域文化开展大班美术活动的途径
1、创设体现不同地域文化的显性环境
经调查,我园的幼儿来自安徽、江苏等十个省份。因此,笔者以上海地域文化为主,以其他地域文化为辅,在我园大环境中创设了“中国地图”,并在其中标注出我园幼儿主要来自的几个地域,并配上这些地域的风景名胜,让环境说话,使幼儿在耳濡目染之中,感受上海文化的同时,也能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并结合课程内容,努力创设了富有民间艺术特色、凸显丰富个性的环境。例如,我们在班级创设了“中国风”环境,贴上京剧脸谱、青花瓷、纸扇、蓝印花布、十二生肖等,体现了鲜明的民间艺术。我们还充分利用走廊环境,在走廊悬挂竹编斗笠、竹编簸箕、剪纸等美工艺术作品,还将幼儿绘画的传统节日作品、金山农民画与竹编斗笠簸箕相融合,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
2、开展融合不同地域文化的学习性区域活动
我们每个大班教师按照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相应的内容,将地域文化融入到本班的美术欣赏、美工以及绘画活动之中,分别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与美术专用活动室中开展实践研究。在学习性区域中,我们结合主题与地域文化,设计了年画、扎染、造纸、剪纸、惠山泥人、制作香包等活动,深受幼儿喜爱。同时,在美术专用活动室中划分出一块写生区,对各地域的风景进行欣赏与写生,如徽派建筑、石拱桥以及山水画,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再进行写生,对自己家乡的这些风景名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依托不同地域文化设计和开展集体美术教学活动
大班教师还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设计体现不同地域文化的集体活动《捏面人》、《美丽的徽派建筑》、《多彩的民族服装》等,经过集体观摩、评课和反思,完善美术集体教学活动方案,随后在其他班级进行教学,提升教师依托地域文化开展集体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实施能力,也让幼儿感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魅力。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多地域美术教育前,首先是介绍地域文化作品,对作品所蕴涵的意义进行合理的解释,正确地把握其审美价值和情感基调。教师既要掌握各种形式艺术作品内在的基本结构,如:作品的造型、色彩、艺术风格等,又要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情绪风格、象征寓意等,从而将不同地域文化的审美及潜在教育价值更为有效地传达给孩子们。如,我园来自安徽的幼儿较多,教师在让幼儿画徽派建筑前,先引导幼儿欣赏徽派建筑的图片与视频,了解徽派建筑的特点:白墙黑瓦、马头墙,随后再让幼儿通过黑白蜡笔、橡皮泥、水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创作,从而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
教师根据自己在这一学期里的实践心得,还进行了案例与专题小结撰写,将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与不足的地方都进行反思与分享,在此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提升教师对教科研的理解水平和能力。
三、融合不同地域文化开展大班美术活动的形式
不同地域的文化是丰富而广泛的,而美术活动也是色彩斑斓的,它给予孩子们无尽的遐想和创意的快乐。融合不同地域文化的美术活动有着十分多样的表现形式,生活中的任何东西都能成为孩子们开展美术活动的材料。
1、创作剪纸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分为南方派(以福建、广东为代表)、北方派(以山东、山西、陕西、河北为代表)和江浙派(以扬州、上海为代表),每个派系都有自己的特色。孩子们对剪纸非常感兴趣。一张彩纸、一把剪刀,就可以活灵活现地表现千变万化的自然形态,把自己所见的、所想的剪出来。一只只小鸡在孩子们的剪刀下栩栩如生,一朵朵窗花增添了不少新年气息。
2、捏面人
捏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传统民间工艺品。山西面人,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扎根民间,与生活紧密相连。捏面人,让孩子们的小手巧变魔术师,将普通的橡皮泥转眼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将孩子们的作品有序摆放在教室,俨然来到了民间工艺坊。
3、做贝壳画
贝壳画是在上海、广东等沿海地区广泛出现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一个个小贝壳上画上眼睛、嘴巴,就让贝壳栩栩如生起来。同时,还可以将贝壳作为装饰,一会儿贝壳变成一幢房子,一会儿贝壳变成一件衣服,一会儿贝壳又变成了一把伞,孩子们在贝壳上进行添画。无尽的想象力被激发,孩子们都沉浸在自己的作品中。
4、纸伞绘画
纸伞又称油纸伞,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中国,多纸制或布制,有近千年的历史。纸伞工艺考究,造型美观,轻巧耐用,地方色彩浓郁,与脱胎漆器、角梳并称为福州"三宝"。一把把纸伞不再是下雨天的雨具,转眼变成了孩子们画画的纸,一个个小画家在伞上绘画着作品,有盛开的荷花、有漂亮的动物,还有好吃的食物。纸伞也成为幼儿园环境中重要的装饰品。
5、扎染活动
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是将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云南、四川的扎染技艺先后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颜料、纸巾、皮筋等看似简单的材料,却能让颜料在每一张纸巾上绽放最美丽的色彩,实现颜色与颜色之间的变换。我们还可以给树枝、稻草进行染色、组合、拼装成一幅作品。幼儿在染色活动中,参与性高,并充分发挥了想象力,锻炼了动手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6、做石头画
石头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绘画形式,以石当纸,点石成画。徽州的石头画非常有名。我们也将这种形式引入到大班美术活动中。在石头画的开展过程中,孩子们经历了起初的好奇、怀疑,直到最后的熟练与热爱。期初,他们质疑:石头上能画画吗?画得上去吗?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孩子们感慨,石头好神奇,还能画画,颜料在石头上变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在他们大胆涂色的过程中,我们能明确感到幼儿成功的喜悦,有的画条纹,有的画彩虹石,有的画小鱼,有的变成石头娃娃。幼儿在不同的色彩游戏中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情绪。
7、拓印
拓印是将石刻或木刻文字,用纸、墨拍印出来,以便保存和传播的工艺方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幼儿园开展的拓印即利用自然物的自然纹理,大胆利用色彩进行拓印。在活动中,幼儿利用各种叶子、草、蔬菜切面等进行大胆的拓印,不仅感受到了玩色游戏的乐趣,还在玩的过程中通过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无限创造力与想象力。
四、感悟
1、面对困难,离不开教师的先行研究和实践
在开展实践过程前,我们教师曾困惑,那么多的地域文化,哪些是可以融入到大班美术中的,哪些是不适合的?教师们自己先进行研究与学习,了解这些地域的地域文化,再进行讨论与筛选,发现不适合的及时进行调整,有更好的也及时补充进不同地域文化的资料库。
2、引进家长资源,有助于提高文化融合实效
我们引进家长资源,让家长进课堂,为幼儿讲解上海、山东等不同地域文化。在家长共同参与到幼儿园的美术实践过程中,我们与家长进行了访谈,了解家长对“融合不同地域文化开展大班美术活动”这一研究的看法,结果广受家长好评,不仅深化了家长对自己的家乡以及其他地域文化教育价值的理解,也密切了家园关系,提高了大班美术活动开展的实效。
3、要引导幼儿在欣赏基础上大胆创作
欣赏是创作的基础,一百个孩子一百种语言。所以,教师要鼓励孩子以自己的审美眼光进行欣赏,在欣赏后进行自由、大胆的创作,感悟自己对不同地域文化在美术中的见解。我们专门为幼儿提供了一块写生区,对各种不同地域文化进行赏析,随后幼儿在此基础上绘画出自己眼中的美景等。如安徽黄山,教师可以提供不同角度的黄山照片放置在写生区,幼儿通过自己的欣赏绘画出自己眼中看到的黄山,从而对安徽景点黄山也有了一个透彻的认识。
总之,中国是个千年的文明古国,文化底蕴深厚。将不同地域文化融合、渗透在大班美术活动之中,有助于大班幼儿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魅力,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为培养大班幼儿爱家乡、爱祖国情感开辟了一种新的、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