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德育成果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是成功的一半

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 (孙云明, 2019)。但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作为老师不仅应该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还应了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我在教学工作中发现,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来自家庭社会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因素。这些不健康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的结果。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健康的因素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经常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种心理如果加以引导,可以激发青少年求异的思维和创新的火花成为一种积极的因素。但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确把握,就会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

  二、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这些孩子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未吃过苦、受过挫折,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这种脆弱封闭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事就会惊惶失措,甚至精神崩溃。

  三、应试教育下的繁忙学业、激烈竞争,也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激烈的升学竞争,家长们都望子成龙,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频繁的测验、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当他们面对自己不满意的答卷时,总是抱怨自己,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此外,父母的离异,或亲人的死亡等都可能造成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

  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与素质教育下的育人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老师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黄艳华, 2019)。笔者认为,要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观察应该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学生的行为。在平常的教学过程、课外活动、学生的交往过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注意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还应该让学生建立心灵对话本,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到心灵对话本上,老师定期查看,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二是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有经验的老师,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三是用远大理想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中学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来源于成绩的不理想和同学相处不好。老师要对学生的挫折心理给以正确的指导,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初一入学时,很多学生一时不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心理受到严重的挫折。针对这种情况,就要用远大的理想来激励学生。并要及时地告诫学生,有了远大的理想是好事,但理想和现实有很遥远的路途,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汗水。经过恰当的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成绩也将随之提高。

四、是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热爱学生是形成教育艺术的基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爱抚情感的渴求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老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为教师,我深刻意识到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如下几类人:有关的医疗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学科教师、特殊教职人员、资源人员)、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协助部门等。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

同时,发挥家庭教育功能也是极其重要的。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 (周琳, 2019)(因篇幅所限,社会因素在此暂不谈及。)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我从事高三教学已经十几年了,我深刻体会到高三学生心理健康是高考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

高三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关键的一年,也是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高三学生预告一、高二相比,升学的压力最大,又处于生理、心理处于成熟与未成熟之间的“人生十字路口”,面临激烈的学习学习竞争,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但又不知如何解决,容易出现情绪的波动。 要想让每位学生在学业上不断进步,身心获得健康发展,考上理想的大学,实现人生第一目标,所以高三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研究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的成因,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调控学生情绪,使日他们以一种健康的心态来备考迎考则成为班主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策略一:励志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志学、乐学,才能取得优良的学业成绩。 在高考这场“硬仗”中,如何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精神振发、斗志昂扬地迎接挑战,是把在高三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 理想教育首当其冲,它对高三学习至关重要。要让学生明白志存高远,才能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班徽克是进行理想教育的主阵地,文件收好这个阵地,用心上好班徽克很重要。例如,刚入高三时,我就精心准备,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引导学身份产生对知识的渴望,对进一步深造的期盼,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坏死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希望,续写辉煌才能让自己证明自己; 借机提振士气,鼓舞人心;激发学习内驱力。另外,作为高三班主任,我还在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心理疏导,不断给学生灌输励志性的语句,对学生进行股利或鞭策;或介绍一些优秀的励志文章,如《自我肯定走出自卑》、《“屡战屡败”与“屡败屡战”》等队学生进行激励;或者在网上或报纸上找一些励志的故事介绍给学生,例如,我把一个青蛙的故事讲给同学们,一个科学家做一个实验, 把一只青蛙投进了一口装满沸水的容器,但青蛙瞬间就跳了出来,但当把它放到装满清水的容器,然后慢慢加热时,结果,青蛙最终还是没有跳出来。敬爱能干完故事后,我引导学生明白,环境越严苛,为了求生存,越能激发人的潜能。 高三学习关键的一年可以用一句话总结:目标决定高度,态度决定胜负!

策略二:挫折教育

1、为班级和学生确定适当的目标

高三班主任可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规划高三学习生活。每个阶段都应有明确的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制定的具体方案, 还要让他们清楚,实施这一目标过成 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我把高三分成几个阶段把握每个阶段的学生特点,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内容。 比如,第一阶段为开学到其中,这一阶段可让学生把目标放得高一点,学深本身信心加倍,工作相对好做;第二阶段为期中到期末,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激情慢慢归于平淡,有些学生因为成绩不佳,而心灰意冷,心理压力倍增,甚至有放弃的奶念头。 而更多的学生成绩进步,上大学的愿望越来越大,两极分化极其严重。对应的工作就该放在:责任教育,榜样激励,调整目标,认识困难等等。 对学生不同阶段不同目标的教育是高三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

2、多种方式激励学生向目标进发

首先利用班级文化激励学生:班级标语、黑板报多用励志的名言警句,利用班会课介绍一些高校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通过网络找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解同年龄段学生的一些事例; 充分利用各种事件、空间和机会对学生进行鼓动。 时刻注意学生情绪的变化。 学生情绪低落时要鼓励,同时培养学生讲究学习方法和策略,用成绩好的同学激励其他学生,对学困生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到提高成绩的方法,告诉他们曙光在前头,树立起信心,调整心态,激发其斗志。

策略三、感恩教育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感恩,会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学生感恩父母,给了他们生命, 给哦他们如此美好的生活条件;感恩师长,给了它们只是,启迪他们的智慧,感恩身边的所有给与他们帮助的人,感恩同学、朋友在学习上给他们的帮助,在困难的时候给与它们无微不至的关心。 经常给学生阅读一些有关感恩的文章,或者将一些与此有关的文章、新闻,结合班级内情况进行讲解。或者引导他蛮怎样过好自己的生日, 生日不该只是他们的的节日, 还是它们母亲的受难日, 应该向母亲表达深深的感激,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感受到父母、师长对他们的付出

策略四、学法指导 (鲁世明, 2018)

1、学习策略方法指导

高三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教育心理学书籍,像别的老师请假学习,利用班会课时间在学习时机,学习通用策略,归隐分析和治理技能的培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上能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可以指导建立“成长记录”,记载自己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失落、经验感悟,下一次的目标等等,帮助学生处理好“时间与效率”之间的关系,精打细算,提高学习效率。

2、科学的应试指导

指导学生进行应试技巧的训练。 每次大型考试之前,可对如何身体、材料应用、信息加工与提取、规范书写, 答题思路 ,答题顺序 ,和难题的处理方法等, 着重训练学生答题的速度、规范、思维、方法很心里, 然个学生慎重对待每一次考试 ,包括平时周练、小测验。 努力使学生正确把握每一次锻炼机会 ,努力做到“平时考试像高考, 真正高考像平时”。

策略五、心理调适 (鲁世明, 2018)

随着学习的日益紧张, 压力剧增 ,再加上自身生理因素, 有些学生到了高三会出现失眠、情绪不稳定等现象,这实际上是不适应或缺乏心理准备而产生的心理障碍。 教师要察言观色,随时了解学生的动态, 并采取应对措施。引导学生辩证的认识人生, 清楚人生中压力、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退却和还怕都是不可行的, 只有迎着困难上。 然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合理定位,既不好高骛远, 也不悲观绝望。 要让他们认识到,高考固然重要, 但过程更加重要, 享受这个过程才是真正的生活。 要让他们把着眼点放在挖掘自己的潜能和可持续发展上。另外, 还要经常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放松压力。 比如, 高三学生常见的心理指导 、如何消除考前紧张、考生如何健康睡眠、名师说高考、心里专家如是说等等, 对学生予以指导, 教会他们自我调整,张弛相见。 教师多多倾听学生的心里话, 多听他们的烦恼,并做好他们的解析者。实践证明,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三学生成功的保障,是他们决胜考场的重要条件 ,也是他们走向社会的必备素素质。

总而言之, 高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有很重要, 对学生强化心理教育和情绪调控,要大力进行励志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学法指导,加强对学生心理调适。 工作中既要满腔热情,又要讲求方式方法, 做到事半功倍,运用教育技术,让教育变成一种艺术, 让学生在其中幸福生活和学习。 同时,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还需要社会,家庭的配合, 加强宣教、建设制度、营造氛围、强化合作,才能保证学生的身心平稳发展,营造良好的健康的校园。所以, 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黄艳华. (2019).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 智库时代, 266-268.

鲁世明. (2018). 谈谈高三班主任强化学生心理教育与情绪调控的策略. 大众心理学, 25-26.

孙云明. (2019).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72.

周琳林威,王月云,韩娟,龚林. (2019). 深圳市初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599-604.


责任编辑:张鲁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