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一场“耐人寻味”的讲座 ——初中语文学科命题与教学的专题培训

2025年10月23日,徐汇区七九年级语文教师、区名师工作室成员、攻关计划组成员在徐汇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聆听了一场“耐人寻味”的讲座。叶丽新教授开展了一场题为《命题设计:从学习经历到试题情境的转化》的专题讲座,聚焦语文试卷设计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讲座由徐汇区教育学院课程教学研修中心和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中等教育专委会主办,徐汇区语文教研员刘侠老师主持,旨在引导教师从素养培育的视角理解命题与评价,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与迁移能力。

2.png

一、讲座开始之前的叮嘱

在讲座正式开始之前,叶丽新教授诚恳而又郑重地强调试卷不仅是测评工具,更是学习过程的映射。她从政策层面向在场教师阐释了评价改革理念的指导性纲要。她通过解读相关政策文件,揭示试卷映射的未来趋势与核心素养要求,以及学生完成试题所需具备的关键能力。她指出,“试题的变化”呼应着“素养培养的要求”,同时预示未来“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变革方向。

只有深入且充分地理解命题逻辑与意图,只有老师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我们将试题与学习经历有机统一起来,才有可能去帮助学生习得人生挑战中真正必备的素养与能力。

3.jpg

二、叶丽新教授进行专题讲座:从学习经历到试题情境的转化

叶丽新教授指出,一张试卷的板块设计体现了命题者对学习路径的预设,教师可以从“整体—局部—细节”逐层理解试卷意图。

 试卷“活起来”了——从“整体”考量试题各板块之间的关系

叶教授提示我们首先要从整体感知的角度,去探究试卷各板块之间的关系,她通过大量国内外典型的试题,带领我们共同梳理了不同类型的板块设计,拓宽了教师视野,从更宏观的层次去辨析不同类型的命题板块设计与其意图。

她详细分析了几类典型设计:

①相对传统的侧重语文实践活动的命题,清晰地按照文体划分了板块,结构规范;

②以英国GCSE考试为例的侧重学习内容领域的试题中,侧重于文学鉴赏等偏学术鉴赏的板块

③以“语文实践活动”与“问题解决过程”共同构成试题的主要结构,是将情境与实践活动有机融合

④以PISA试题为例,更常见与国外试题的“侧重问题解决过程”类型侧重专题或主题情境的试题结构,或许是最接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考察”,符合核心素养导向下培养灵活运用语文知识,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叶教授通过大量的实例向我们展现了多样化的试卷结构,解析了试题各大板块之间的设计背后所展现的多元视角。但无论国内或是国外的试题,我们都必须认识到:试卷的结构反映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基于此,试题结构的“反固化”是必然的趋势。从“整体”来看,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流动与重组能够更加灵活地调用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实现更准确的考察目标。

4.jpg

命题“动起来”了——从“局部”探究试卷各板块内部结构

在整体把握试卷结构的基础上,叶教授进一步引导教师从“局部”视角,绅士板块内部的命题逻辑,从“题组内部关系”与“多文本阅读”两个层面,揭示命题设计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深层关联。

她指出题组内部的关系,大体上有两种:一则指向认知过程的进阶,一则指向问题解决的过程。

前者强调了学生必备的阅读经历:由“整体感知”为起,进行“信息提取”,进而“理解阐释”,深入“推断探究”,进而“赏析评价”,这些阅读经历的充分习得,才有可能转化成可迁移转化的能力与素养。因此试题内部的结构,必然要反映学生阅读认知逻辑的进阶,这种变化才能隐性地发展学生的一般阅读方法。

后者强调了在某一具体情境或任务中解决具体问题。以2025年上海中考语文卷为例,无论是综合运用板块内部还是T22单题,都模拟了学生探究的过程。叶教授认为,一份好的试题应兼顾“认知进阶”视角和“问题解决”视角,从“考”的角度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的评价。

叶教授强调“多文本阅读”的灵活样态,绝不止于文本材料的堆砌,更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考察价值:搜索和选择相关文本、明确或处理冲突、多重文本之间的推论、佐证和理解。“考”要兼顾认知视角与文体视角,即认知维度和内容维度的双线进阶;“教”要从琐碎的问答走向的探究性学习,即完成某一真实而自然的学习任务与活动。

选文“深下去”了——从“细节”处审视选文类型

叶教授首先指出,丰富的课程与教材本就意味着选文类型的多元化。考试作为对教学过程的抽样,必须反映这种丰富性,其首要原则就是打破“固化”——这不仅指试卷结构的僵化,更深层的是命题思维的固化,如机械的题干表述、脱离文本特征的生硬提问。

这里的固化,不仅指显性的固化(整体视角下的板块内容与位置的固定等),跟重要的是一些隐性的固化,例如题干的机械表述、脱离文本等。她主张命题要贴合文本提问,以“说明方法”的作用为例,这是初学者必须要经历的一步经典的思维过程,其最终指向的不是方法本身,而是作者为何选择这种方法来实现表达目的,从这个维度上说,是个好题。但若是以“说明方法的作用”作为反复练习的对象,就成为培养进阶思维的重要障碍。

因此,以“考”思“教”,我们应该贴着文本的具体情境进行提问,关注选文类型的多元与丰富,努力营造充分的阅读体验,成就有意思的课堂,提有意义的问题,培养有价值的语文素养。

叶教授总结道,试卷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她呼吁教师:①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建构”②在教学中融合认知目标与内容目标;③通过真实情境、问题解决任务,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迁移能力。

5.jpg

三、刘侠老师总结与点评

徐汇区初中语文教研员刘侠老师代表此次与会的徐汇区中学语文教师表达对叶丽新教授的感谢与敬佩,她指出叶教授作为专家学者,却以一种极为真诚的态度、大量试题案例、图表等给在座老师阐释“命题逻辑”“教学设计”“所谓‘情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在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但老师们一定能不留恋于例子本身,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题组对接自身的教学经历,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审视自己的课堂问题是否具有评价意识。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作为老师才能先行一步,回归真实的阅读经历,在真实的文本中深入探究,努力从“一篇经典范例”到“一类阅读方法”到“一种阅读路径”,从而进行贴着文本的教学设计,才能呼应当下“贴着文本考”的趋势。

四、互动与交流

在场的老师们听了叶丽新教授深入浅出的讲座,都颇有感慨。

6.png

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作为代表,就“如何设计问题”“如何理解情境”“一线教师有哪些可操作性强的实践策略”等向叶教授请教。叶老师提出一线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尝试以下措施:在单元卷的命制中将知识点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梳理核心概念与技能,不被“情境”的狭义概念所束缚;设计更多开放性题目的同时,给予更完善的过程性评价,并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达,以促进学生思维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