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科学教育战略,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2025年8月20日至24日,上海市徐汇区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提升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师范大学顺利举行。此次研修历时五天,围绕科学教育前沿理念、工程与技术融合、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等主题,组织了专家讲座、实地考察、案例交流和课程设计展示,全面提升了参训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育创新能力。
专家引领:把握科学教育时代脉搏
8月21日,研修班的老师们聆听了郑永和、王磊、白峰杉、陶丹等知名专家带来精彩讲座,从工程技术教育融入、项目式学习设计、科学教育创新、协作探究实践等角度,为教师们描绘了科学教育的新图景。老师们纷纷表示,科学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方法训练与价值引领,要通过课堂与实践的双轮驱动,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
实地考察:从课堂走向天空与生活
第二天,学员们走进中国航空博物馆,触摸中国航空发展的辉煌历程。C919国产大飞机、冯如雕像、功勋战机等展品,让教师们深刻体悟“蓝天来之不易”。参训教师表示,航空精神与科学教育的结合,将为课堂注入更多真实而生动的元素。同时,专家们关于脑科学、人工智能与跨学科教学的分享,也为课程创新提供了方向。
第三天,学员们考察了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深入了解其“科创+人文”双轮驱动的育人模式,参观了智能机器人、分子生物、航空科技等10个实验室,并在鲁迅纪念馆中感受文化底蕴。赵国庆副教授关于“MindMate思维教研智能体”的讲座,则展示了AI赋能思维课堂的广阔前景。
案例交流:十组课程成果精彩纷呈
培训最后一天,十个小组围绕科学教育主题,分享了从“小小电工养成记”、“雪龙破冰”、“简单乐器制作”等一系列科学教育特色课程方案,涵盖了生态探究、金融素养、馆校合作等丰富主题。专家点评指出,优质课程应突出问题导向、结构清晰和跨学科融合,注重学生的真实探究与能力发展。
下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曹培杰所长作了《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的实践探索》的主题报告,强调人机协同是未来教育的必然趋势,科学教育应打破学科壁垒,走向实践与创新。
成果展望:从研修走向课堂
通过本次研修,教师们不仅开阔了视野,更获得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路径:
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实现课堂与校外实践深度融合;
借助AI和数字化工具,推动科学探究与个性化学习;
打造跨学科、跨场景的课程生态链,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
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共享案例、协作研讨,推动区域整体科学教育水平提升。
正如老师们所言:“这不是一次培训的结束,而是科学教育新征程的开始。”未来,徐汇区教师们将把所学转化为课堂行动,让更多学生在真实探究中学习科学、热爱科学、追求创新,为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