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坚持儿童立场 幼小双向衔接 ——徐汇区开展“基于儿童经验发展连续性”的幼小课程教学衔接展示活动

5月28日下午,由徐汇区教育局、徐汇区教育学院主办的“区域推进教学方式变革的行动研究——‘基于儿童经验发展连续性的幼小课程教学衔接’”展示活动,在徐汇区科技幼儿园顺利开展。

徐汇区教育学院院长浦正权、副院长桑嫣、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幼教教研员贺蓉、徐汇区教育学院小学课程教学研修部主任高永娟、徐汇区教育局小教科科长刘宇宁、学前教育科陈露以及徐汇区教育学院小学、学前教研员,《基于儿童经验发展连续性的幼小课程教学衔接》项目研究核心校(园)校园长、各校(园)项目负责人以及徐汇区各小学、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负责人参与,会议由徐汇区教育学院学前课程教学研修部主任袁敏姗老师主持。

1.jpg

首先,袁敏姗老师通过回溯本项目开展的过程,帮助参会教师明晰了幼小衔接项目的意义、价值,引导思考双向衔接的实践路径。

之后,三组项目研究核心校(园)围绕幼小衔接实践过程的思考和经验,以案例呈现进行分享:

徐汇区科技幼儿园朱俊琰与田林四小张文文分享了实践案例《聚焦关键经验,科学双向衔接——基于儿童“投掷”经验发展连续性的幼小衔接》,以身体运动的投掷动作经验为例,通过联合教研,基于育人目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聚焦“自我运动状态、运动材料、动作技能”的幼小衔接关键经验,并在实践中梳理了相应支持策略:创设多元、游戏化的运动情境,激发儿童自我挑战兴趣,积累自我保护经验,促进投掷动作经验的发展;丰富活动形式,优化器械材料,满足儿童的差异发展需求;调整教学语言和身体示范,引导儿童亲身体验,提升自我效能感。

2.jpg

望德幼儿园林淑婷和求知小学的施小婕分享了实践案例《素养·趣味·共生——艺术表现在幼小衔接中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对小学《艺术课程标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上级文件的深入解读,解码课标,剖析美术活动中工具与材料的多样性、表现手法的进阶性、表达与评价的差异性,明确幼小衔接中儿童在能力延续、技能提升、思维发展方面的衔接坡度。通过梳理《青花瓷》、《树叶拓印》、《下雨天》等美术活动衔接实施的举措与方法,形成“呼吸式”幼小衔接双向奔赴,打破学段的壁垒,助力教师专业协同发展,搭建儿童艺术经验连续性发展的阶梯,为儿童的艺术素养持续、稳步发展提供保障。

3.jpg

乌南幼儿园钱蕾、沈雯洁、池涛和高安路一小余闻婕、庄晓婕、沈隽怡则以微论坛的形式,分析了儿童在图形认知经验上的差异表现,指出幼小图形经验的衔接点,形成衔接策略,引发大家对幼小双向衔接实践的深度思考。

4.jpg

在专家点评环节中,贺蓉老师深入阐述了幼小衔接工作的综合性、个性化与实践性,充分肯定了徐汇区在该项工作中的积极探索与阶段性成果。她指出,幼小衔接不但是教学中的重要挑战,更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呼吁幼儿园与小学教师聚焦儿童入学适应的真实问题,深入开展基于儿童经验连续性的课程衔接研究。贺老师强调,教育者应通过协同努力与跨学段合作,理解儿童的学习需求,关注个体差异,强化学习经验的延续与发展。她结合具体案例,展示了跨学科融合与实践活动在帮助儿童建立扎实学习基础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倡导教师加强专业交流,共同为儿童的成长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她也对当前教育实践进行了反思,鼓励教师回归儿童本位,关注其真实学习体验,激发其内在兴趣与自主探究能力,切实提升幼小衔接的实效性。

5.jpg

最后,浦正权院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他指出,此次活动作为区域推进教学方式变革与行动研究的重要实践,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未来可在内容设计上进一步聚焦幼小衔接的核心议题,加强对学生社会性发展与心理适应等方面的关注与研究。浦院长强调,幼小衔接不仅是学科知识的过渡,更是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心理品质和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是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的起点。为此,他提出三点倡导:一是坚持素质导向,推动育人方式转型;二是加强协同创新,建立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深度联动机制;三是开展联合研究,构建科学有效的衔接体系,提升教育实施的整体质量。他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持续关注衔接工作的关键节点,强化系统思维与协同意识,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并对各位领导、专家及一线教师在推进教育改革中的辛勤付出表示诚挚感谢。

6.jpg

本次展示活动不仅助力幼儿园、小学教师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观,更通过丰富的实践案例分享,拓展了幼小双向衔接的实践路径,有力推动了徐汇区以儿童立场为核心,幼小双向衔接的科学性。

7.jpg

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