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专题 > 徐汇区教育系统第一届学术节 > 专题报告
区域推进 不断提升课程力--徐汇区教育局
相关链接:徐汇区教育系统举行首届学术节活动之二:徐汇区两类课程展示研讨会

 

 

上海市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提出了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教育的总体目标。在课程结构上提出了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探究型)课程三位一体的立体结构,合理设置了国家课程区域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比例,赋予了区域、学校和教师更多的课程改革的自主权。从理论上讲,这种课程结构和管理体制的变化,有利于调动区级研究人员和校长在课程改革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好他们在课程改革实施中的组织和推动作用,从而带动广大一线教师深入实践课改理念,有利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也为在教育改革中形成区域教育特色和学校的办学特色,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但在实际操作中,有诸多具体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解决。下面介绍我区的思考与实践。

一、课程改革带来“三个不适应”

         课程结构和管理体制的变化,从理论上给区域、学校和教师队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在实际上,带来更多的是挑战。这种挑战集中反映在我们的观念、管理和能力等三个方面的不适应上。

         1.观念的不适应

         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和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来组织和实施教学,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天经地义的;习惯于对学生进行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要求学生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学习同样的内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稳定的教学秩序;习惯于教师手把手地教给学生,把每一个环节都为学生设计好,学生仅仅是模仿,认为这样的老师才是好教师;习惯于通过考试来检查教学效果,认为不考试就等于没教,也就没有教学效果等等。这些习惯已根深蒂固,深深地植入我们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中。面对新课程,我们要变“被动地执行”为“主动地创造”,变“整齐划一”的要求为“多样化”的引导,变“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变“单一的考试”为“多元化的评价”等等。这种观念的不适应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2.管理的不适应

         拓展型和研究型(探究型)课程的实施,打破了学校传统的教学组织管理。首先,我们必须保证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的课时要求,这就需要从传统的教学安排中留出时间,让位于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而在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缩减考试科目的课时是非常困难的,以致于有的学校虽然课表上排的是拓展型或研究型课程,实际上的还是考试科目。其次,教学管理不再是单纯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学校要有自己的课程方案及其实施计划,学校必需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及其管理等,但如何开发出一门学校的课程,并能有效地组织实施,对学校领导和教师来讲,都是新鲜事物,在实际操作中,这方面的管理是缺位的,有的学校只能保证有教师来上课,至于教什么和教的怎么样则无心过问。第三,课程评价和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的管理不知如何入手,如何评价一门课程的优劣、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只能是顺其自然,没有很好地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的目的。

         3.能力上的不适应

         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的建立,带来最大的挑战是能力上的不适应。新课程的实施,我们不仅要提升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力,而且更要提高课程力。对于校长来讲,提升课程的领导能力、开发能力、实施能力和研究能力等都是当务之急。对于广大教师来讲,课程的开发、实施和研究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我们已习惯于教教材,不适应用教材来教,更何况自己开发课程和教材呢。课程的开发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素材,而且还要认识到这些素材的价值与意义,及其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深刻认识与把握。理想的要求与我们实际所具备的能力素质差距很大。

二、区域课程推进的“四个特点”

         我们认识到观念的转变是痛苦的,管理上的适应是艰难的,能力的提升更是漫长的。基于此,我们在两类课程推进上,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类要求、点上突破和面上引导”的原则或策略。几年来,我们按照这些原则积极推进两类课程的建设,形成了区域课程推进的四个特点。

         1.因地制宜——找准课程建设的切入口

         课程建设虽然是新生事物,但对每所学校来讲,并不是一点基础没有。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都有各自的积淀。我们认为,课程的开发要因地制宜,各个学校在原有积淀的基础上,寻找课程建设的突破口,逐步积累经验。位育中学利用所在社区资源黄道婆墓地和邹容墓地开发出德育系列课程;园南中学利用地震局资源开发防震减灾的科普教育系列;零陵中学利用击剑传统开发出体艺课程;紫竹园中学利用美术特色开发出美术系列课程。

         2.分类要求——合理设置各类学校的标准

         各个学校的客观情况不一样,这就决定了对学校的要求不能一刀切。我们定了三类标准:基础比较好的学校,在区域教育中要发挥示范作用,这类学校要形成学校的课程方案,开发出具有示范性的校本课程;基础相对较弱的学校,要形成学校的课程方案,逐步完善学校的课程;一般的学校,要保证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进课堂,按课程计划执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动态地制定学校的目标。

         3.点上突破——打造课程建设的示范点

         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校,校长有积极性,有能力在此方面作出成就,教师积极配合,我们想方设法出精品、树榜样。对于好的课程,积极创造条件,使其完善和丰富。上海中学是二期课改实验基地,整体设计了学校的校本课程,有完善的课程方案和成熟的教材系列。中上师大附中也是二期课改实验基地,积极开发人文景观课程系列,在区域形成很大的示范作用。教院附中积极开发定向越野和无线电测向课程,形成了课程系列,得到市有关专家的高度赞扬。

         4.面上引导——搭建学校展示的平台

         我们通过教研活动和现场会的方式,积极宣传学校的经验、介绍学校的课程。曾于去年召开现场会,介绍樱花中学的课程开发、实施和管理的经验,樱花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公办学校,但学校领导几年来一致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建设,开发出汽车文化、茶文化和艺术体操等校本课程,形成了学校校本课程的体系,并有比较成熟的管理经验。现场会的展示给其它学校提供了学习的榜样。今天的展示也是面上引导的重要部分。

三、区域课程建设的“四个类型”

总结我区两类课程的建设,比较典型的有四个类型:由学校特色开发课程、利用特长教师开发课程、利用基地开发课程、根据学科特色开发课程。

         1.由学校特色开发课程

         我们一直倡导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要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相结合,校本课程不能成为无源之水,要根植于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南模中学有篮球和交响乐的特色,过去仅仅是特招生参与,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南模的领导认识到这两个办学特色是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于是开发出篮球文化课程,不少学生选修这门课程,使篮球真正成为大多数参与的学校特色。

         2.利用特长教师开发课程

         特长教师是课程开发的资源。南洋中学奚天敬老师有很强的动手和开发创造能力,学校为他专门配置了课程开发研究室,提供了各种软硬件条件,使奚老师开发出具有南洋中学特色的科技教育景观和系列课程,培养了学生科技意识和科技能力。奚老师不仅开发学生的教材,同时,为提高教师教学中的指导能力,开发出针对教师的培训教材,为教师提高科技素养和更好地指导学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3.利用基地开发课程

         科普教育基地和德育教育基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同时,也为课程开发提供了素材。南模初级中学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学校利用东方绿洲、科技馆、梦清馆和植物园等有关基地,开发出学生基地教学的校本课程系列,把学生的基地活动上升为课程学习,提高了基地利用的实效,拓展学生的能力,同时,为教师提升专业素养也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4.利用学科特色开发课程

根据学科的特色开发课程,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一直是我们探索的方向。几何画板是一个很好的数学专业软件,可以化抽象为形象,解决学生思维的障碍,同时,可以通过动态的演示,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教研员结合几何画板的特点,同时更好地服务教学,组织教师开发出几何画板应用的初中教材,作为区本教材。

课程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我们才刚刚开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今后,我们会加大力度,不断总结经验,使我区的两类课程建设更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