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子浩老师教学研究课教案在附件中,以下是教学反思与评课记录。
课题:比热容 余子浩
比热容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难点。新教材将比热容放到初二下半学期,对于初二学生理解比热容这一概念难度较大,而且比热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三个物理量的分析研究,学生通过实验来分析实验结论也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我改变了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降低实验难度,规定好实验任务,学生按照任务要求一步一步去完成。我选择了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来引发学生兴趣,在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环节是花了较多时间的,学生的反馈也是比较好的。
学生普遍存在误区“干砂的吸热能力强,因为干砂的温度比水的温度升高得快”,因此在课堂中强调了这方面的知识点,在课程开始时候就强调了“吸热能力的多少没有仪器进行测量,而是用加热时间来衡量吸收热量的多少”对于吸收热量的多少可以从时间多少来进行判断。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由于是分组实验,酒精灯等实验器材都不是同一个,从物理实验角度来说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应当强调一下。还有,对于实验的时间可略微缩短,将加热时间减少一半,整节课的时间将会更充裕,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结论。
评课:
一、
1、 本节内容从初三移到初二来上,又涉及到三个物理量,难度较大。因此在实验中,很多要求都给他定好,这样就降低了难度。
2、 本节课的重点是:比热是特性及水比热大的应用
3、 上课效果:上下来学生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有点乱
4、 导入在设计时,从生活引入,最后在课的后面又进行反馈,这样可以前后呼应。
二、评课
1、 王一青:
思路清晰,非常流畅。
二期课改的理念渗透很好。
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总体不错。
用沙石导入课题,又对导入进行了反馈。但是在学生进行猜测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时间要多给一些。学生一起回答问题多了些。
2、 施静芬:
导入好,从生活走向物理,联系实际。
用不同的酒精灯进行定性的研究,很成功。6人一组如改为4人一组更好。(器材不够)
3、 余子浩:
试验表格进行了几次修改,实验器材也没有同时加热两个烧杯的铝板。
4、 李莉:
环节清楚,讲解清晰。
难点突破好。
老师了解学生情况。
5、 王一青:
能落实到知识点。
6、 任艳玲:
试验设计符合学生情况。
本节内容在旧教材中比较难讲,难度降低后,学生容易理解。环节很好。
练习好。
最后两个讨论,要让出些时间,奖罚再改进一下。
7、 沈晓文:
沙石引入时,问题新颖。
但从导入到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衔接不够流畅,可以慢些。
晴天与雨天的例子好。
手表可改为秒表。
8、 任艳玲:
表格好有利于学生归纳。
9、 李莉:
要再强调加热时间与热量的关系。探究实验可让学生设计,可能时间不够。
10、 胡晓晨:
单位要加括号,要强调一下。
练习可穿插进去。
11、 周洁惠:
从生活走向物理,例子很好。
从实验方案,到学生实验,到归纳实验结论很顺利。
研究的问题可以打印出来。
12、 徐国琴:
参加活动,学习如何进行评课。
这节课老师既渗透二期课改的精神,又落实了知识点。
三、总结
戴蔚勤评课:
1、 亮点
这节课将两节课的内容合在一起上,容量大,有一定难度。老师对实验用的数据纪录表格进行了很好的设计,从而使学生能很自然、很顺利地归纳出热量与其因素的关系。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在设计学生实验时,每个小组的实验内容不同,有些是酒精、有些是水,有些质量是120克,有些是60克。这样体现了组与组之间的分工,又有了组与组之间的合作。最好在进行学生实验之前再强调一下,组内的分工与合作。
在比热的应用部分,讲到晴天和雨天的温差,用天气预报的图标。这个例子很直观、很新颖。而且学生从海水、沙石的定性分析进一步过渡到了定量分析,次序很好。
老师的基本功很好。无论是教态还是语言。尤其在说比热概念时,非常规范,说“用其他的物质…,科学家…”。
2、 建议:
学生实验时,每小组的酒精灯不是同一个,老师要强调一下,同学们用的是同样的酒精灯(火焰大小相同)。
这节课的学生实验设计很好,很成功,但是学生对于水和酒精这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谁温度升高得快,谁吸收的热量多,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与比较。对于后继的学习可能会难度大些。是否在课上提一下,利用视频或FLASH 展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