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明教学》教学案例 徐汇中学 姚 虹 |
一、对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 (一)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本课是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历史学科上册第六课。主题一:“人类早期文明”中“文明与地理环境”单元的最后一课。教材内容包括:匈奴人、蒙古帝国。 整本教材的主题是文明史,作为“文明与地理环境”专题的最后一课,在学习了大河文明、海洋文明之后再学习草原文明,有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了文明类型、文明类型的多样性、文明是多元的等文化史观;同时,掌握理解草原民族对外关系的复杂性,培养包容、开放的文化态度。 本课教材内容特点鲜明,其所描绘的史实两个维度都很大,一是纵向的时间:从公元前后到13世纪的历史;二是空间跨度——辽阔的欧亚大陆。本课所涉及理论也有一定的深度,属于整本教材中难度较大的一课。根据其大视野、大跨度、大历史的特点,对教材处理可以有两个考虑,一是讲类型,草原文明的特征;二是讲影响,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关系,在历史上的作用等。从第一个角度考虑教材结构单一,对知识的梳理不够清晰,需要加以重新整合;从第二个角度考虑教材内容比较简单,需要补充大量基础知识(信息)支撑教学目标。 徐汇中学为普通完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处于中等水平。选择上课的班级为普通班,有小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有兴趣,但大部学生对初中学过的历史知识已经淡忘,通过课外学习获得的历史知识更少,需要进行知识铺垫。 根据以上确定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草原文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游牧民族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作为基础型课,学生的学习性质为观察、模仿,从观察、模仿教师的操作示范如描述、分析、评价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学会运用逻辑分析、运用理论支撑评价游牧民族战争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人类文明的产生是多元的,人类的文明是在冲突和融合中前进发展的,历史是复杂的、需要辩证地看待历史。 确定教学的重点是游牧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难点是认识游牧文明的基本特征。 (二)使学生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法 本堂课教师选择三种操作: 一为描述,向学生描述游牧民族的基本史实、发展线索等; 二为分析,与学生一起分析文明类型,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了文明类型; 三为评价,也是学生活动的板块,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支撑客观评价草原文明的影响,采用“提问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的设计分多个层次。 同时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估计与对策 在教学的第一个板块:分析草原文明特征时,学生对此缺少时间和空间的想象,教师可以展示蕴含丰富信息的地图和图片,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基本技能: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并加以归纳小结。 在教学的第二个板块:学生对两个游牧民族的历史发展线索了解不全面,应充分发挥基础型课程中教师的作用,以生动的语言介绍游牧民族基本历史史实,在具体操作中,匈奴部分侧重从文明类型的角度分析,蒙古部分侧重从对历史产生影响的角度讲述,使学生根据历史信息初步认识游牧民族的特征,为后面的研究评价铺设台阶。 在教学的第三个板块:学生的思维量比较大,可采用“提问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研究学习过程的特点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史识性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第二层次为史论结合对比性问题,从对比讨论中产生历史是复杂的、多元的观念,用辨证的眼光,客观评价历史事物。第三层次为综合性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史实,运用理论支撑归纳提炼出一定的论点,这类问题有难度,教师应给予提示和引导。 二、课堂教学的详案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草原文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游牧民族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影响。 能力目标:作为基础型课,学生的学习性质为观察、模仿,从观察、模仿教师的操作示范如描述、分析、评价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学会运用逻辑分析、运用理论支撑评价游牧民族战争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人类文明的产生是多元的,人类的文明是在冲突和融合中前进发展的,历史是复杂的、需要辩证地看待历史。 教学重点:游牧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难点:认识游牧文明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 分析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了文明类型、草原文明的基本特征。(10分钟) 教师展示尼罗河、地中海、蒙古草原图片,利用不同地理环境的风貌图片,引入人类文明的发生是多元的观点。 利用动态地图,使学生认识草原文明的地理位置。展示草原牧场、冬季草原、草原荒漠等图片,使学生感受草原地理风貌,概括游牧经济特点。 对草原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往形式等基础知识进行梳理。 第二板块 学习两个游牧民族的历史(15分钟) 首先是匈奴 讲述匈奴的基本知识,使用动态地图使学生正确认识匈奴帝国的地理位置 介绍匈奴的作战习惯,使学生认识游牧民族的野蛮和破坏性,为后面的讨论评价作铺垫 指导学生填写《匈奴与秦汉王朝的关系表》,归纳双方时战时和的政治军事关系。以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进行边贸互市的集中地为例。引导学生对文明的冲突和融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利用动态地图、史料向学生介绍匈奴西迁的史实,使学生把握匈奴民族的发展线索。思考“中国的匈奴后来到那里去了?”为学生进一步引入文明多元、文明在冲突和融合中进步的观点。 其次是蒙古 利用动态地图、图片介绍蒙古概况 通过老师讲述和动态地图的展示,使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了解蒙古的征战的大致过程,知道“蒙古帝国”的大致范围 第三板块 对游牧文明进行评价,也是学生活动板块(20分钟) 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研究亚洲游牧民族最有名的历史学家及其著作——法国人格鲁塞写的《草原帝国》,从中摘取史料说明蒙古铁骑的征服活动是人类文明史上所经受的最后一次也是最激烈的游牧民族的野蛮征服。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游牧民族的对外交往有和平的和战争的两种形式,历史上以什么为主? 2、为什么游牧民族对农耕社会的冲击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取得绝对优势? 3、游牧民族当时的行为分明非常野蛮,为什么还要提出一个“草原文明”呢? 4、历史学家格鲁塞曾对历史上的蒙古帝国作出过截然相反的介绍,这是否矛盾? 5、匈奴最终为其他民族所同化,蒙古也退出历史角逐,你认为有哪些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