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科研 > 科技教育研究所
跨世纪的美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二)

二、面向21世纪的科学素养目的

改革者认为,当今是科学和技术的世界,人类的未来极大地取决于人们运用科技的程度,进而取决于人们所受教育的有效程度。人类要想在21世纪兴旺发达,就必须有目的地通过教育来创造一个普遍文明的社会。而且,这种文明不再局限于读、写、算,还应包括科学和技术。因此,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少数人培养成科学家,而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正如他们在《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中所说:世界的发展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科学素养,而不仅是少数享有特权的人。科学教育将不得不使其成为现实。[4](p17)

(一)科学素养。改革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科学素养定义,大体上可将它们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如《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就提倡广义科学素养定义,认为它涵盖自然科学、数学、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包括许多方面。由于它过于宽泛,更多的学者主张使用狭义定义,即仅限于自然科学。事实上,科学教育被人们习惯地看作是自然科学教育的简称,而技术则是科学的运用,因而这里也倾向狭义定义。

所谓科学素养,是指对作个人决定、参加公民和文化事务、进行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的理解,以及各种相应的具体能力[5](p22)具体来说,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要能够:1.体验到认识和理解自然的充实和兴奋;2.运用恰当的科学程序和科学原则作个人决定;3.明智地参与公众对所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的讨论;4.像具有科学素养的人那样,根据对科学的理解,运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经济生产能力。

以科学素养作目的,并非在此次改革运动中首次提出。事实上,早在60年代的学科结构运动刚开始时,斯坦福大学的赫德(HurdP.D.)就撰写《科学素养》一文,对其以培养科学家为目的的改革宗旨提出异议。他认为在以科技为主导力量的美国,不能再把科学教育看作是少数人的智力上的奢侈品,它应为所有合格公民所必需。到70年代,随着性别、种族歧视所引起的社会内部矛盾的加剧,以及科技向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渗透,人们普遍地感到社会所需要的不是少数科学精英,而是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因而到80年代,改革者都自然地建议把培养科学素养作目的。[6](p17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