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模拟 贴近生活 引发共识
——“地震自救法”教学案例
上海师范大学第三附属实验学校 罗珺
【背景】
在探究式教学被深入研究推广的同时,各类探究方法随之被确立并认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探究课堂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然而,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框架下,探究课堂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流于活动形式的误区。其实,无论探究方式如何变化,学生自主式学习有不可或缺的环节,即观察和思考。
探究过程实质就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而引发思考的现象则源自于对生活的观察,可以这么说,有观察发现、才有思考探究。实践证明,承担某种社会角色的人群,对周边与之角色相关的环境往往关注较高、观察也相对更细致。因此,组织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虚拟场景设定的体验式教学,有助于培养他们养成观察身边事物、观察生活的习惯,从而为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思考的探索意识起到重要作用。
本堂课“地震自救法”主要采用的探究方式为角色扮演法。教室作为学生学习的常规化环境,一直以来仅以纯粹的学习空间的形式而存在,为了打破这种僵化的理论型学习模式,本课把教室作为课堂活动的实体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开展的活动显得比以往更生动,对自己的学习环境也有了更仔细的观察和了解;此外,日常灾害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一些在公共场合的自我救护措施更是十分必要的,授课中发现,学生们对于如何正确面对此类突发灾害的自救知识相对较匮乏,模拟体验式教学本质上是一次很实用的操作演练,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问题情境】
本问题情境主要采用例举新闻事件,通过相似的事件背景设置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的学习方法过程中探索对避震救灾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新闻事件是对社会生活最真实的体现,尤其对于没有体验过相关地震事件的学生而言,时政新闻是最能够缩短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距离的有效手段。
通过印度洋海啸事件的图片增强学生对于地震的感性认识之余,教师再进一步例举近期徐汇、闵行等地区发生的小感甚至无感地震的实例,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地震就在我们身边的认知。有了对地震灾害初步的感性了解,能够从情感层面更有效的提醒学生学习避震知识的必要性,不仅有助于本课中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学习方法的有效进行,更是能在接下来的学习环节中借由问题情境设计引发的情感共识,借由教师营造特定的学习氛围,从而逐渐深化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交流,诱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思考、交流、演绎等学习活动。
【整体教学设计】
过程 |
教 师 指 导 |
学 生 活 动 |
问题 情境 |
一、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和事例等新闻事件,初步了解地震的特点 l 以印度洋海啸图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地震的危害 l 通过列举近期徐汇、闵行区地震的发生,引出课题,让学生认识到学习避震知识的必要 |
l 观看大地震海啸图片及了解地震可能对人类的造成的伤害及影响 l 聆听近期地震发生事例,理解地震就在身边的事实 |
思考 辨析 |
二、提醒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中进行避震,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地震自救知识 l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地震包物品的用途,虚拟完成地震装备的配置 l 在各小组完成活动后,教师让学生展示成果,倘若学生对物品用途叙述不明确或有所遗漏,教师要辅以纠正和补充。 三、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l 除了知晓地震救灾物品运用外,还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 l 地震发生时若被困在室内该怎么办?引出室内避震方法 |
l 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地震包中可能拥有的物品,将代表物品的纸片装入信封。随后进行展示。 了解真实的日本地震包内的物品,体会其中的科技运用 l 观看Flash“父子逃生记”片头,思考:地震发生时首先该怎么做? l 看图选择逃生通道和户外避震地点,简述原因 |
探究 体验 |
四、通过设置特定地震发生的场景,组织学生探究室内避震的方法 l 借由“父子逃生记”动画情景,虚拟场景设计,组织教室内避震演习 l 根据学生现场表现,依次讲解各组学生选择的避震空间正确与否,阐述选择避震空间的原则 五、出示不同场合图片,引导学生学习不同场景的应急避震方法 |
l 学生通过讨论并完成任务单,然后以地震演习的形式,选择教室内适合的空间进行避震演练 l 观察不同场合的图片,思考并说出家里适合避震的地点,以及在不同公共场所的避震方法 |
评价 总结 |
六、组织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相关知识,简单设计情景剧,进行组内互评 l 讲解设计要求 l 明确评价标准 七、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讲授内容,罗列要点,整合成一张“地震小贴士”。(PPT上显示) |
l 小组活动,根据教师要求开展地震情景剧设计 l 各组进行展示 l 组内进行现场评定(如,避震物品使用是否正确、组员的表演是否到位等) l 通过同学的小品演绎,归纳面临自然灾害时应具备的精神品质,将“地震小贴士”补充完整 |
【教学反思】
探究学习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实践性学习取代理论性学习模式。而多元化的实践性教学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单一的课堂环境的限制,由此,在课堂中创设合适的情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强化知识运用、内化学习内容的有利环境。本节课的问题情境设置的特点在于:
1、 情景活动设定符合学生认知需求,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教学内容要体现实际性、运用性,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是有用的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是能体现自身价值的,那么他们会很乐意学习。尤其是在探究型课程中,许多知识是需要学生自行挖掘和发现的,因此,在内容选择上就更需要生活化、实际化,最好是学生能够驾驭的知识,如交通、气象、文化、社会现象等都是首要选择。
本课立足于我国近年来地震灾害频发的基本国情,结合学校对校园消防紧急疏散演练的关注,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在公共场合自我防护能力,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2、情景激发情感,情感促动学习。
学习内容对学生而言,总是避免不了会出现缺少学习经验的现象,陌生感、不理解往往成为阻碍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的主要因素,也就是我们常认为的缺乏学习兴趣。而合理的问题情景因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办法。正如本课,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如果上课时直接让学生进行避震演习活动或者整理地震包,或许课堂依然是活跃的,但是这种活跃里更多的是学生对上课形式的新奇与激动。但是通过课前的问题情景设置环节,学生对于地震的认识有了基本了解,那么对本课的知识学习自然就会变得更认真,从而促动学习者对知识本身的重视,而不仅仅是授课形式。
合理的问题情境创设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有着必要的促进作用,这些促进不仅仅表现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是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改善学习思维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