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中学 生命科学教研组 高倩
2014年9月
摘要:网络教研是伴随着教育信息化而产生的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教研模式,它有很多优势。上海市生命科学学科网络教研活动已开展数年。在推广网络教研的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广大体验者,收获了很多,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网络教研需要整合冗余信息、增加多样形式、能与专家“面对面”等,一线教师也要正确角色定位,使网络教研更加有效。
关键词:网络教研;生命科学;教研反思
一、应运而生 网络教研过去时
2005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启动“新课程网络教研”项目,推动网络教研平台的建设,并于当年6月11日在海口召开了第一届网络教研研讨会,与会专家对开展网络教研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主张。
2005年9月28日,全国“新课程网络教研”项目第二次工作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课程中心主任朱慕菊在开幕词中对网络教研在推进新课程中的意义以及网络教研平台的战略性地位做了强调。
2006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经过调研,向教育部提出了暑期“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级远程培训”,8月5日到19日,此项目顺利实施,这是第一次在部一级层面上大规模实施网络培训。2006年10月16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重要文件发布。
以此为契机,各省市自治区的各级教育战线,纷纷加入到网络教研项目中。时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姜沛民曾撰文指出[1]: “近两年的网络教研与远程研修实践已经证明,我们在寻找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促进全体教师在工作岗位上不断提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建立以信息化平台为手段的教师研修新模式以全面推进新时期课程改革这一重大课题方面取得了创新。”
网络教研是伴随着教育信息化而产生的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教研模式。它利用网络无限于时空,教师可以同步或异步交流。它创造虚拟环境无需碍于面子,使教研更加民主;它扩大了教研职能,挖掘内在资源,促使教研更加科学。[2]
二、先难后获 网络教研进行时
针对上海市12个区县的高中生命科学教师教研活动的现状调查报告[3]显示,上海市的教师平均学历水平很高,其中本科学历的教师比率为88.3%,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率为7.8%,还不乏越来越多的博士生学历人员加入教师行列。教师职称结构分布均匀,并以中青年教师(68%)为主。大部分教师(74.8%)知道本区(县)开设了生命科学网络交流教研平台。高学历的师资水平、均衡的师资结构、较为年轻的群体状态是上海市高中生命科学教师的优势所在。这就为整个教师群体提高自身素质和注重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对教研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海市生命科学学科网络教研中选择与课改和课堂教学有效性密切相关的主题,如课堂教学观摩和研讨、作业环节的有效性、学科育人价值和教学基本要求等,部分区县也利用平台开辟了具有特色的主题研讨。据不完全统计,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学科专家和教师共发帖700多个,参与网上点评、回帖的教师总数超过2000人次,参与点击、浏览的教师总数超过30000人次[4]。经过宣传和介绍,并经过层层动员,网络教研平台逐渐被教师们所接受。
2011年年底,上海市完成学分银行机构和制度建设,学分银行开放运行,迎来了上海市第一个可以在网络上进行的“教师240学分”五年规划。按照上海市教研室的统一工作部署,2011年度是学科网络教研全面推开的第一年度。
笔者于2011年正式加入教师队伍。目前主要使用的“官方”网络教研平台是“上海教研在线”(http://jyzx.sjys.cn/shjyzx)、“上海教师教育管理平台”(http://xfyh.21shte.net)、各个区县的教研平台,如“徐汇教育”(http://www.xhedu.sh.cn)等,以及学校的办公平台,这些平台分别就是市级、区级、校级网络教研活动阵地。还有很多“民间”的网络教研群组,我和很多一线生命科学教师一起组建了QQ群、飞信群、微信朋友圈等。
定期参加教研活动,已成为教师获得教学相关动态信息,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在教师教学压力普遍较大的情况下,积极参加有效的教研活动,充分利用外界活动促进专业发展,也成为教师减轻自身工作压力的方法之一。从初次体验,到热情探索,网络教研已逐步形成我开展教学研讨的重要组成。纵观我参加过的网络教研形式,主要有网络课堂、学科论坛、资源平台,也接触过教研博客、视频教研等。通过网络教研,我取得有关教材的相关实用信息、优秀的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新教材相关题目及答案解析等收获。
三、取长补短 网络教研将来时
网络教研不应该就像简单的网上冲浪,也要有序,要加强调控。网络教研也应该有风格,不仅要遵循一般的规律,而且要勇于突破和创新。作为我们一线教师本身,也应该明确自己在网络教研的主体地位,用网络去进行教研,而不是去完成网上作业。我们不仅要体验网络教研进行时,更要积极探索网络教研将来时。
(一)网络教研需要整合信息
目前的网站平台太多,没有固定的网络教研平台。教师往往参加这次活动要登录平台1,下次活动又要去平台2上观摩。所以期许建立综合性平台作为主要的工作平台,有助于教师网络教研的常规化。
信息资源量虽大,但信息的整合度不高,很多信息是重复冗余的,教师沉溺于海量的信息当中。即使是有效资源,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用率也大打折扣。所以期许相同信息整合、冗余信息删除,切实将教师从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对学生的研究和自身的专业发展上,而不是搜索和过滤信息上。
尽管正在进行高考改革,但是很多之前的教研成果都可以在网络教研中体现,不用再重复组织类似的活动,避免重复劳动。期许这部分资源可以尽快整合到网络平台中,需要这些资源的新教师就可以有章可循,有养分可以汲取。
网络教研鲜有针对性的主题,理论性较强但不能充分针对现实问题,网络教研的随意性太大,缺乏系统性。所以期许网络教研主题分区要明确,大大提高研究效率,并满足教师多样化的需求,让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都可以各取所需。
有些资源还不对普通教师用户开放,期许相关改善。
(二)网络教研需要多样形式
网络教研计划往往很早制定,却常常计划赶不上变化,不如常规教研有时效性。网络教研往往时间不固定、程序不固定,不合理和争议之处往往不能像常规教研一样及时解决,效率不高。我们期许让网络教研形散神不散,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听评课、专题学习讨论、案例分析、集体备课、参观学习等是教研活动的形式。听评课是教师们喜爱的教研形式之一,但过分开展或不当的组织方式,不但使网络教研活动显得过分单调,达不到预期效果,久而久之,还会降低教师的参与热情。网络教研的另一常见活动形式是自学教材-上交作业-交流点评-上交小结,即使是授课视频等,也是你讲我听。活动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很多教师将网络教研视为额外负担。在教师感兴趣的讲座中,“生命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排在第一位[2],但是关注学科的育人价值的教研活动并未多见。
(三)网络教研需要专家引领
生命科学教师日常教研活动的主要方式是校本教研、校际间交流、区(县)级及市级教研活动。区(县)级教研承载着更高一层的引领作用。加强专家引领,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专家讲座,更能激发教师努力学习的欲望。
一线教师作为教研活动的主体,比较容易的是与志趣相投的“网络合作者”一起“为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研究”。但是网络教研中,一般是普通用户提交自己的作业,或对专家授课内容进行点评,但是很难有上级或专家的反馈。缺乏专家引领,教师不能及时得到最新的学科动态信息及相关的教学资料,以及目前高考改革的最新动向。
(四)一线教师需要角色定位
首先,教师应该积极围绕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研讨,相互交流、启发、碰撞和补充,一起分享知识、经验、情感和价值,实现共同发展。
第二,参与网络教研也应该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一方面要做好信息交流者,另一方面更要站在活动管理者的角度,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第三,对教研活动的目标期望要有所侧重。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实践相结合是重要的,单纯强调课堂教学,放弃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是错误的。
第四,努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一些教师的信息素养偏低。很多发帖是“水贴”或者完全是复制粘贴的内容,同行之间互相影响,失去原创的积极性。甚至有人窃取别人的教研成果,有悖于网络道德。
最后,教师要努力养成自己的网络教研习惯,不是等教研员来通知或者要修学分了才进行网络教研,要主动把自己的教研成果记录下来,给自己建一个“某某的教研小楼”,作为自己的专业成长记录,便于教师自我反思。
相信网络教研必然会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健康地发展下去,为更多的教师提供自由交流和学习的空间和资源,从而促进教研尽快走向信息化、校本化、师本化。总之,崭新的网络教研时代有助于我们尽快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有助于我们做好高考制度改革,同时有助于我们努力地把教育工作当作一种事业来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教学研究网. 网络教研助推新课程文化启蒙. 2012-06-12
[2] 王亚萍.《关于中小学网络教研的分析与反思》.中国知网,1673-8454(2010)
[3] 白榆,郑晓蕙,钱正华.《关于上海市高中生命科学教师区(县)级教研活动现状与需求情况的调查报告》 [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9)
[4] 周韧刚.《中学生命科学学科教研工作报告》. 2012 http://www.doc88.com/p-803215966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