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小学 > 品社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法治专册教学实践初探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法治专册教学实践初探

上海市徐汇区光启小学  沈波

 

摘要

为推动我国法治文明建设,遵照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要求,明确小学阶段法治教育的定位,探索法治教育的有效方式。本文作者立足实践研究的角度,从法治专册的定位认识,法治专册的内容分析,法治专册的教学实施等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法治专册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

法治专册;内容分析;教学实施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五年级下为法治教育专册,作为一名一线学科教师,笔者2019年参加了法治专册市级教学研究,承担了第12课的课堂教学展示任务,对法治专册有了一些认识。本文立足实践研究的角度,从法治专册的定位认识、法治专册的内容分析、法治专册的教学实施等方面谈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法治专册教学的思考。

 

一、法治专册的定位认识

法治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是一种公民素养教育,即大众化的、普及性的法治教育,法律观念与法律态度的培养是第一位的。

小学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材体现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小学低、高年段法治教育的内容,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基于学生公共生活空间的不断拓展,采取分散涉及的方式,落实以纪律、规则为主要内容的法治意识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教材体现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小学高年段法治教育的内容,聚焦法律,基于学生思维领悟能力和价值判断水平,采取集中的法治教育专册的方式,以宪法精神为主线,突出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教育。帮助学生对法律和法律体系有初步的认知,为初中阶段的相关学习奠定了基础,凸显了课程的法治特征。

综上所述,依据课程标准,依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小学阶段开展法治教育专册的集中学习,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树立法治观念,进一步建立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习惯,达成教育目标,同时,体现与初中法治教育内容的衔接。

 

二、法治专册的内容分析

五下法治专册教材以“我们的生活”为轨迹,涉及五个学习领域,呈现五个单元。各单元对应学习领域、基本法律问题如下表所示:

 

学习内容

学习领域

基本法律问题

第一单元  公共生活靠大家

公共生活

第二单元  我们的守护者

生活与法

宪法的根本地位

第三单元  我们是公民

公民与法

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

第四单元  我们的国家机构

国家与法

国家机构的类型、职权、产生方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五单元  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社会与法

运用法律维护权利

表1  小学《道德与法治》五下各单元对应学习领域、基本法律问题

 

教材基于“生活知识化、法治道德相融合”,利用公共生活的相关知识作铺垫,循序渐进地讲述,帮助学生感受、认知、了解,将法律规定落实到生活中。

从整套教材看,法治意识的培养有层次地推进,呈现螺旋上升的特点,以规则意识在各年段中教材的体现为例,详见下表:

 

学段

要求

具体年段内容与要求

年级

内容与要求

低年段

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规则公平的意义与要求

交通、校园、家庭、游戏

班级、社会生活、游戏

高年段

了解制定规则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进一步树立规则意识,遵守公共生活规则

出行、校园、交往、邻里、社会生活

班级、交往、社会生活、班级选举、家庭民主、公共生活、科技、国家

公共生活、科技、国家、法律

规则意识在各年段中教材的体现

 

在各册教材中,隐性融合的更多,它们分别围绕各年段法治教育点展开,经过梳理如下表所示:

 

年级(教材)

法治教育点

一年级

上册

遵守学校生活与安全出行的规则,学习初步的自护技能。

下册

遵守公共生活的规则,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

二年级

上册

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

下册

遵守规则,保护环境。

三年级

上册

遵规守纪、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下册

遵守公共生活规则、自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通信的法律规范。

四年级

上册

遵守班规、防范校园欺凌行为、拒绝烟酒与毒品、自我保护。

下册

消费维权意识、环境保护、国家意识、民族团结。

五年级

上册

国家意识、文化保护、环境保护、热爱和平。

下册

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建立对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权威的初步认知,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知道主要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反对校园欺凌与暴力、遵纪守法、依法维权。

                  表3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各册法治教育点

 

对于一线学科教师来讲,厘清明确教育内容,有利于有效实施。

 

三、法治专册的教学实施

结合实践,有效开展教学设计路径如下图所示:

 

            课标分析

教材解读    内容分析

            学情分析    目标制定    活动设计

表4  有效开展教学设计路径

 

下面具体展开阐述:

(一)准确定位法治教育目标

法治专册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法治教育点,并将其融入到三维目标中。

结合教学实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厘清目标的纵向关系

五下法治专册涉及的法治教育以宪法为主要内容,以“树立法治观念,形成法治思维”为目标。有的教育点在其它年段教材中也有对应,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有所考虑,正确定位。例如,五下《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一课中教学目标有关“反对校园欺凌与暴力”的法治教育点,这一目标与四上《当冲突发生时》一课有关联,四下主要涉及的是校园内同学之间相处过程中遇到的不良行为,重在认识与预防,而五下则是针对学生可能会面对的更为复杂多样的校园不良行为做出指导建议。同时,也需要考虑学生已有学习的情况。再如,围绕“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这一法治教育点,三下的《生活离不开规则》重在树立公共生活规则意识,自觉遵守公共生活规则,五下“公共生活靠大家”整个单元重在将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内化为认识与行动。由此可见,虽然是同一主题,但是侧重点不同,自然目标也就不同了。

故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需要与相关教材其他各册相关内容进行比较、整理后,制定适切的目标。

2.明确目标的横向关系

法治专册中单元与单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教材由学生生活入手,增强责任意识,在这样的基础上进入法律知识单元,第二单元是之后四个单元的起始,在这样的根基之上,树立公民意识,对国家机构、国家制度初步了解,建立法律意识,层层渐进,将法律相关知识全面构建,学生最终能在小学阶段形成体系化认知。

法治专册中单课与单课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例如,第五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一共有两课,即《我们受特殊保护》、《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前一课是从权利的角度学生认知法律保护自己,后一课是从义务的角度学生认知法律用约束行为来保护自己和他人。前一课是后一课的基础,知道了未成年人应有的权利有哪些之后,对应权利履行义务。故《我们受特殊保护》法治教育点定位为学习关于未成年人的法律知识,而《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法治教育点定位为了解如何运用法律维护权利,将法律规定落实到生活中。

总之,准确定位法治教育目标需要综合思考与衡量。

(二)切实设计法治教育学习材料

在解析教材,确立目标之后,就需要着手设计适合开展教学的学习材料。学习材料并不能简单地将教材直接拿来使用,而需要结合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改编、重组、拓展。

以曾经执教过的《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第二课时)》一课为例。依据本课所在单元的设计思路,制定本节课总目标为:做守法公民,学习具体方法依法维护权利。

本教材内容适用对象为小学五年级学生。以本课教学主旨为参照,逐一分析学生情况,授课学生敬畏法律,能得到法律的保护,但法律意识概念化,未掌握依法维权的方法。结合学情,笔者将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与补充。将教材原有的多个案例,整合为一个综合案例。综合案例“几个女生将一个男生推拉进女厕所”事件真实取材于学生实际生活,通过案例情境化演绎,学生从案例的亲历者角度感同身受,以便于学生结合实际、分析案例、形成意识、规范行为。将教材原有案例中所涉及的法律法规适时对应案例情境,阶段性出示与分析,将理性的法律法规条例化为具体、可感的行为表现,更便于学生的理解与内化。同时适当补充佐证材料,丰富认知,提升认识。

把握教材,依据学情,设计学材,在五下法治专册的教学中并不鲜见,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层层思考的学材,是有效进行法治专册教学的基本条件。

(三)依据目标有序落实课堂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青少年法治教育要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必要时,可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将真实法治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此,要使法治专册真正得以落地,需要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长期的课堂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将教学设计化为课堂教学,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在不同教学环节中的反馈,需要适时根据生成问题调整。

同样以《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第二课时)》为例,对应教学设计如何落实课堂教学。

(1)案例贯穿 构建课堂

为了体现课堂教学整体性,深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将一个案例从多个角度分层剖析,构建起课堂完整的结构。本课同一个案例在三个活动中均有出现,是整节课的的主线。由这个案例导入,分析案例情境,将案例中涉事人化分为三类,即“受害者”、“施害者”以及“旁观者”,由此适时对应法律法规条例,深入分析三类人在案例中具体行为,从行为表象到内在认知,逐步辨析,最终达成共识,在违法行为中没有人是受益方,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在思想上、行为上守法不违法,要运用法律保护自身以及他人的权益。

(2)结合实效 适时调整

实际教学过程中,生成问题是课堂教学中需要关注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应围绕目标,依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节奏,适时引导,逐一落实教学目标。本课首先用漫画的方式引出案例,学生能敏锐发现案例中不良行为,课堂中有学生直接指出这是校园欺凌行为,显然此案例中的行为还没有达到校园欺凌行为的程度,学生对什么是校园欺凌行为认识并不全面,学生的这一反馈并不在预设中,根据环节目标直接引导判断行为对与错,而不对行为定性,接着由案例引出其它校园欺凌主要行为的表现,学生在此过程中认识什么是校园欺凌,并修正了原有认知。

(3)角色带入  分析危害

依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适合的角度带入角色,能够为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更好服务。整节课围绕案例,引导先从受害者的角度分析其危害,初步产生对欺凌、暴力勇敢说“不”的意识,形成守法不违法的意识。再具体分析案例,从施害者的角度,解析其不良行为发生的不合理性,适时通过《坠落事件》《悔恨的眼泪》等案例分析,了解根据法律规定,依据不同程度将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了解校园严重欺凌行为对应的刑法罪名,从而敬畏法律,知道应该遵守法律,做守法公民,同时思考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旁观者在事件中可能会有的伤害,知道校园欺凌事件中,人人都是受害者,在几乎一气呵成的案例分析、法律法规解读过程中,学生形成了拒绝违法行为认识。此时,再次结合案例,学生从施害者、受害者以及旁观者角度学习一些拒绝校园欺凌、暴力行为的方法,结合学生反馈,将每一种方法进行剖析,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尝试保护自己和他人,在这样的基础上再通过对相关国家法令的了解,学生提升了对欺凌、暴力行为说“不”的勇气。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在具体、真实的案例深入分析中,对校园欺凌、暴力行为树立拒绝的意识,逐步了解各类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文,从不同角度学习了一些应对方法。

在法治专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馈可能会超出预设,这就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反馈,结合目标,做出适时、适度地点拨,从而达成预期教学目标。故目标明确、有序落实是切实落实法治专册教学的有力保障。在实践中,师生共同发展。

当然,教学实践中教师也面临着困难与困惑,如教师自身学科素养不能满足教材教学的要求,法律的严肃性与教学的趣味性如何对接等,需要我们学科教师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途径,不断提高认识,提升自身素养,实现学科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2]《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下册)

[3]《道德与法治》一、二年级教学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