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自去年开始加入了徐汇区第三届优秀班主任高研班学习。这次的高研班主要内容之一是围绕主题班会项目式进行培训。经过一年多学习,以我研究的“关心”为题的主题班会设计为例,谈谈对主题班会项目式培训的思考。
一、一节“关心”主题班会设计
首先从释义开始。我在网上及字典上查找“关心”的意思,侧重查找了“关心的内涵”、“关心的意义”两个方面内容。发现关心可以分为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关心自然,故我分别对这四块内容进行了意义的分析。
接着要分析问题的成因,我回忆了自己所带学生平日里和关心关联的问题现象,又询问了其他学段老师们,又帮助我补充了些。根据这些问题行为,找寻分析学生认知上的误区,从而设定了班会课的目标为:
1、明白关心他人是一种美德,是人际交往的需要。
2、体会被关心能够获得温暖,关心他人也能获得内心的满足与喜悦。
3、能换位思考,了解他人的困难指出,体会他人感受,采取适当的 方法关心他人。
4、感受人与人之间这种关心关系的美好与必要性。
我一口气完成了主题解读、成因判断、目标设定三个环节。完成初稿后,所有学员进行了互相评价,这次互评让我的信心跌倒了谷底。而且这样的思想冲击首先是我在点评他人过程中获得的。我点评的是一节“感恩”主题班会设计内容。我认为感恩就是一种“知恩图报”的美德,而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知恩不报”或者“不知恩”,根据感恩的对象不同可能态度也会有所不同。我对照了伙伴的内容,我发现,她写的学生行为和认知问题是进行严谨分类的,条理清楚,而且思考全面。对照自己的内容,可谓逻辑不清,思维混乱,分类不严谨……等等诸多问题。原来的信心满满一下子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于是再看看同伴对我“关心”主题班会建议:有的伙伴指出:“关心涉及的方面很多,难道一节班会课要解决这么多问题吗?这些都是学生存在的问题吗?”我想:是啊,我自己根本不清楚我们做主题解读的目的是什么,就把所有想到的内容进行堆砌,根本没有进行判断与思考。……于是我所幸放空自己,重新翻阅了诺丁斯的《学会关心》一书,从原点重新出发。后来我渐渐明白:首先主题解读环节中,内涵要做一定梳理和修改,选择与学生有关联的内容,意义的解读应基于学生的立场;在成因判断环节中,学生的行为问题要深层分析,认知误区与行为要内在关联。
我将关心分成关心者和被关心者,再分别分类举例。并教育目标修改为:
1、能换位思考,了解他人的困难之处,体会他人感受,主动采取适当的方法关 心他人。
2、体会被关心能够获得温暖,关心他人也能获得内心的满足与喜悦。这次修改后,感觉内容的条块比以前更清晰了,自己对关心主题也了解得更透彻了。
过程中我最大的体会是:在点评他人、被他人点评过程中,自己会有一种动力,颠覆原有思考,重新厘清新思考。
第三步则“资源收集”。我寻找了一些有关“关心”视频、案例、故事、新闻等资源。选取了一个有关痴呆症老人视频《你会怎么做》,分段播放,根据情境发展和变化,展开讨论。
在“问题设计”环节,我针对每段视频中路人的做法提出问题,如:几位路人为什么看了几眼就离开了?黑衣女子赶着去上班,为什么那么耐心陪着老人?但是经过导师的点拨,我发现我设计的问题没有为教育目标服务,只是为了问问题而问。经过思考,我渐渐明白:设问的问题须逻辑层进,逐步深入,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关心别人的意义;问题要聚焦,增加情境维度,激发冲突,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二、我的思考
经过这样的学习、互评,我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在进行主题解读时,我们关注到了主题解读的边界点,主题的概念和意义不能过于宽泛,而是要选择与学生行为偏差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能够帮助班主任正确分析和判断学生的问题。通过自主研修和同伴共享以及互评交流,我梳理出了学生的问题以及问题背后存在的认知误区,这让我逐渐领悟到,能够改变学生的这些认知偏差,对学生的道德提升以及生活的指导都是很有意义的。
通过这样的自我研修,同伴的交流,导师的点拨,我逐步对如何进行如何设计一节基于学生价值认同的主题班会课有了了解,也引发了我对德育工作的思考,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收获许多。
1.主题解读的内容应与学生问题相关。
“关心”的内容很宽泛,关心人、事、物……我们不需要面面俱到,一一去解读,而应选取和问题相关的内容。所以在解读前,我觉得应该先梳理学生的行为问题,学生的问题可以归类为“不会关心”、“不想关心”、“感受不到关心”等都是与人有关的,所以在理解关心的内涵及意义时,只要解读这部分内容即可。
2.根据学生行为问题判断认知偏差。
学生的行为问题是在我们平时的教育过程中能够看到的,老师需要尽可能多的回忆、列举。而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是学生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同一行为,可能会有多种认知问题,老师应做出判断。而班会课就是要改变学生的这些错误认知,所以这部分的解读也是十分重要的,是主题班会课设计的依据。
高研班这样项目式的培训,让我们平时忙碌的老师们,能够有时间静下来思考,学习后再思考,在不断的学习和思维碰撞中,对这些内容越来越清晰,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原有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