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 Issues ,简称SSI)中有很多与高中生物学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以“人貉共处”“CAR-T疗法”为例,学生围绕议题开展有意义的分析讨论,促使学生将议题和当地情境相联系,在建构生物学概念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与做决策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身份认同和能动性,促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
关键词:社会性科学议题,社会责任
高质量的SSI是由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带来的一系列重要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真实议题,是对科学、技术、社会(STS)的超越。SSI来自现实社会,可破解学校课堂教学与真实世界间的壁垒。SSI在本质上是一类科学问题,但由于牵涉不同立场,还需要道德推理与群体协商,这既锻炼学生的科学运用,也激发学生同理心与共情力、发展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议题的解决,没有固定答案而是开放性的,学生只能综合运用所学来创造性地提出当下权宜之计,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高中生物学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横空出世,该框架把责任担当列为六大素养之一,社会责任位居责任担当素养的首要位置[1]。《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对社会责任概念的描述,明确突显出其所属的学科属性,将其界定为:“学生通过生物学学习后,能够用生物学知识去识破伪科学,提高对生物学议题的关注度,并基于科学的思维进行分析和判断;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学着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制定健康的生活计划,并进一步呼吁身边人关爱生命;树立生态环保意识,赞同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是全部公民应该肩负的责任;能借助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高中生物学中应用SSI作为情境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整合概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教学实例:
1 由“人貉共处”探讨关于城市化建设和保护野生动物之间的社会性问题,该议题结合选必2《生物与环境》进化与适应观,通过了解与貉相关的信息,关注貉种群变化、宣传对于貉的科学态度,探索人与动物共享城市和谐相处的最佳实践。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培养学生社会参与与决策能力,共同关心城市变化,发展社会责任意识。
新闻报道:野生貉出现在上海150多个社区。保守估算,全市貉的数量已超5000只,在小区难免出现人貉冲突,已引发部分居民的困扰。
教师设置如下问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在课上进行讨论交流:
1) 为什么上海会吸引这么多的貉?
2) 上海部分小区的貉会不会越来越多?什么因素会影响它的扩散?
3) 可采用怎样的科学方法调查分析貉在上海生活状况?
4) 貉在上海部分小区泛滥,而且貉还会主动攻击人类,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将其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保护它们呢?
5) 部分小区发生了人貉冲突,作为城市公民,我们该如何与貉等野生动物相处呢?
问题1-2:过去,貉之所以比较罕见,一方面因为栖息地的丧失,另一方面因为人类很喜欢它们的皮毛,导致它们遭遇非法猎杀。近年来绿化率不断增长的城市成了它们新的栖息地,一个没有竞争、没有天敌的栖息地。貉的杂食性,是适应城市生活的根本条件。在漫长的物种进化过程中,它们演化出了消化淀粉的能力,这一下就使得貉在一众捕食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巨大的生存优势。生活在城市里面的貉,幼崽成活率也较高,一胎里面绝大多数的幼崽都能存活下来,这主要是缺乏天敌抑制,以及城市食物来源多样的缘故。人类生活高度城市化的同时,也影响着野生动物的自然演变,野生动物也在主动适应城市化。貉的昼夜节律发生了适应性变化。野外的貉昼伏夜出,但在上海市区,貉有时在下午2-4点就开始出来活动,适应了手电灯、路灯等人造光源。貉适应了高楼林立的新生境。由于貉的挖洞能力并不强,小区里的假山和墙基下面现成空洞很受它们青睐。人类来源食物显著提高了环境容纳量,成为貉密度关键影响因素。野生环境下,貉的数量并未失控,符合“S增长”,它们只是因为人类投喂,以及小区环境比较安全,才在城市部分小区中局部泛滥。
问题3:为了对貉的行为进行监测,对几十只貉戴上了GPS颈圈。通过红外相机放置在动物觅食或喝水经常路过的道路,进行观察和调研。通过样线法估算貉的种群密度,记录调查样线两侧规定宽度范围内观察到的个体数量以及样线的长度,进而计算样线调查覆盖面积中的种群密度。在调查区域的不同地方多次重复,并对调查数据求取平均值。
问题4-5:貉作为本土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重新出现在城市之中,是城市生态环境变好的结果。作为貉也是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的一环,保护它们就是在保护整个生态环境。城市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有人,城市中的鸟、松鼠、虫、貉、黄鼠狼、流浪猫狗等都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构成生态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向居民做宣传,擅自捕捉、伤害野生貉的种种行为都为法律所禁止。“不靠近,不投喂”。和流浪猫狗一样,貉也会感染疥螨等寄生虫或传染病。人类的投喂会导致貉在局部小种群爆发。局部种群密度过高并不是一件好事,密度效应的危害在城市生态系统当中尤为明显:加剧疥螨等的传播、增加种内冲突、增加对人等其他生物的影响……若是直接投喂貉,还会引发貉行为上的改变:当貉知道人类是投喂者之时,它们不仅会丧失警戒之心,还会主动靠近乞食。这不仅会让貉丧失野外生存能力,还会增加人貉之间的潜在冲突。不仅会改变貉的生活习性,加强其对人的依赖,而且容易导致繁殖过度,打破种群数量的平衡。为合理控制貉种群数量增长,可以断掉小区景观池水源,管好垃圾投放和猫粮投喂,以控制貉的口粮。在洞口,竖起“不要靠近”的指示牌。如果有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可以联系野生动物保护部门进行处理,必要时通过诱捕、转运等手段降低密度。
2 CAR-T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结合选必1《稳态与调节》中免疫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目前肿瘤治疗在临床上应用的新方法,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关注度和兴趣,了解免疫学的前沿发展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有助于学生运用“稳态与平衡观”归纳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的功能。
2021年8月26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陈阿姨支付120万,成为全国首位接受了CAR﹣T治疗后被评估症状完全缓解的患者。CAR-T疗法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精准靶向疗法。研究人员通常需要从患者体内分离采集得到T细胞,使其表达特定的CAR(肿瘤嵌合抗原受体),即成CAR-T细胞。该细胞能专门识别体内肿瘤细胞,并通过免疫作用释放大量的多种效应因子,从而高效地杀灭肿瘤细胞而不会攻击自身正常细胞,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该疗法要用患者自身的T细胞才能构建出富有疗效的CAR-T细胞,这使得该疗法的个性化很强且价格昂贵。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开发通用型的CAR-T细胞。
教师设置了如下问题
1)解释CAR-T细胞能高效灭杀肿瘤细胞的原因?
2)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比较CAR-T细胞与人体中原有的T细胞、B细胞的差异?
3)制备CAR-T细胞所用到的现代生物技术有哪些?
4)制备通用型CAR-T细胞的优缺点是什么?
5)放疗是用放射性元素对人体肿瘤的部位进行局部方面的扫描和照射,通过辐射杀死瘤细胞。化疗是通过药物的手段,使药物进入人体血液,并去除人体中的癌细胞。放疗和化疗对人体正常细胞也有杀伤作用。相对于放疗化疗,CAR-T在癌症治疗的优缺点?
6)查阅资料CAR-T治疗除了治疗恶性肿瘤,还有哪些应用?又存在哪些弊端,目前对弊端的相应举措有什么?
问题1-2,运用“结构与功能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概念,CAR-T细胞的细胞核中含有抗体基因与TCR跨膜区基因,这两种基因同时表达的产物——CAR-T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CAR,具有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功能, 从而能有效激活T淋巴细胞发挥细胞免疫应答的功能,高效杀灭肿瘤细胞。结构差异:T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是TCR;B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是BCR;CAR-T细胞则是CAR。功能差异:T淋巴细胞能杀死肿瘤细胞却不能高效识别肿瘤抗原;B淋巴细胞通过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识别抗原, 但不能高效杀死抗原, 且当T淋巴细胞不能有效呈递肿瘤抗原信息时,B淋巴细胞很难通过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AR-T细胞既能高效识别肿瘤抗原也能高效杀灭肿瘤细胞。
问题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生物技术:“采集得到T细胞”进行培养和改造体现了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表达特定的CAR(肿瘤嵌合抗原受体)”转基因技术。
问题4-6,引导学生关爱生命,辩证地思考技术的进步与疾病治疗。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目前CAR-T治疗的优缺点。通用型CAR-T疗效比不上自体型CAR-T,通过基因编辑可以敲除可能引发排异反应的相关基因,患者可以即取即用,等待时间少,且价格便宜。放疗和化疗对人体正常细胞也有杀伤作用。CAR T在癌症治疗的优点:疗效高,特异性强。缺点是:在安全性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还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因此输注CAR-T细胞后必须严密监测。
高中生物学相关的SSI还有很多,像“是否赞成用动物器官进行人体器官移植”、“基因身份证的利与弊”、“植物激素类似物应用的利与弊”、“设计试管婴儿”等,大部分都是公民早已熟知且喋喋不休的问题[3]。这些议题能拓展学生全球视野、进一步挖掘议题解决的不确定性与开放性来促进学生在有意义的、参与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使学生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者,形成正确的观念以及优秀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赵玲.基于社会责任培育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3] 魏志琴,刘晟,刘恩山.在生物学课堂上加强社会责任的教育[J].生物学通报,2017,52(10):15-18.
摘要: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 Issues ,简称SSI)中有很多与高中生物学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以“人貉共处”“CAR-T疗法”为例,学生围绕议题开展有意义的分析讨论,促使学生将议题和当地情境相联系,在建构生物学概念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与做决策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身份认同和能动性,促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
关键词:社会性科学议题,社会责任
高质量的SSI是由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带来的一系列重要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真实议题,是对科学、技术、社会(STS)的超越。SSI来自现实社会,可破解学校课堂教学与真实世界间的壁垒。SSI在本质上是一类科学问题,但由于牵涉不同立场,还需要道德推理与群体协商,这既锻炼学生的科学运用,也激发学生同理心与共情力、发展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议题的解决,没有固定答案而是开放性的,学生只能综合运用所学来创造性地提出当下权宜之计,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高中生物学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横空出世,该框架把责任担当列为六大素养之一,社会责任位居责任担当素养的首要位置[1]。《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对社会责任概念的描述,明确突显出其所属的学科属性,将其界定为:“学生通过生物学学习后,能够用生物学知识去识破伪科学,提高对生物学议题的关注度,并基于科学的思维进行分析和判断;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学着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制定健康的生活计划,并进一步呼吁身边人关爱生命;树立生态环保意识,赞同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是全部公民应该肩负的责任;能借助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高中生物学中应用SSI作为情境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整合概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教学实例:
1 由“人貉共处”探讨关于城市化建设和保护野生动物之间的社会性问题,该议题结合选必2《生物与环境》进化与适应观,通过了解与貉相关的信息,关注貉种群变化、宣传对于貉的科学态度,探索人与动物共享城市和谐相处的最佳实践。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培养学生社会参与与决策能力,共同关心城市变化,发展社会责任意识。
新闻报道:野生貉出现在上海150多个社区。保守估算,全市貉的数量已超5000只,在小区难免出现人貉冲突,已引发部分居民的困扰。
教师设置如下问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在课上进行讨论交流:
1) 为什么上海会吸引这么多的貉?
2) 上海部分小区的貉会不会越来越多?什么因素会影响它的扩散?
3) 可采用怎样的科学方法调查分析貉在上海生活状况?
4) 貉在上海部分小区泛滥,而且貉还会主动攻击人类,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将其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保护它们呢?
5) 部分小区发生了人貉冲突,作为城市公民,我们该如何与貉等野生动物相处呢?
问题1-2:过去,貉之所以比较罕见,一方面因为栖息地的丧失,另一方面因为人类很喜欢它们的皮毛,导致它们遭遇非法猎杀。近年来绿化率不断增长的城市成了它们新的栖息地,一个没有竞争、没有天敌的栖息地。貉的杂食性,是适应城市生活的根本条件。在漫长的物种进化过程中,它们演化出了消化淀粉的能力,这一下就使得貉在一众捕食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巨大的生存优势。生活在城市里面的貉,幼崽成活率也较高,一胎里面绝大多数的幼崽都能存活下来,这主要是缺乏天敌抑制,以及城市食物来源多样的缘故。人类生活高度城市化的同时,也影响着野生动物的自然演变,野生动物也在主动适应城市化。貉的昼夜节律发生了适应性变化。野外的貉昼伏夜出,但在上海市区,貉有时在下午2-4点就开始出来活动,适应了手电灯、路灯等人造光源。貉适应了高楼林立的新生境。由于貉的挖洞能力并不强,小区里的假山和墙基下面现成空洞很受它们青睐。人类来源食物显著提高了环境容纳量,成为貉密度关键影响因素。野生环境下,貉的数量并未失控,符合“S增长”,它们只是因为人类投喂,以及小区环境比较安全,才在城市部分小区中局部泛滥。
问题3:为了对貉的行为进行监测,对几十只貉戴上了GPS颈圈。通过红外相机放置在动物觅食或喝水经常路过的道路,进行观察和调研。通过样线法估算貉的种群密度,记录调查样线两侧规定宽度范围内观察到的个体数量以及样线的长度,进而计算样线调查覆盖面积中的种群密度。在调查区域的不同地方多次重复,并对调查数据求取平均值。
问题4-5:貉作为本土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重新出现在城市之中,是城市生态环境变好的结果。作为貉也是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的一环,保护它们就是在保护整个生态环境。城市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有人,城市中的鸟、松鼠、虫、貉、黄鼠狼、流浪猫狗等都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构成生态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向居民做宣传,擅自捕捉、伤害野生貉的种种行为都为法律所禁止。“不靠近,不投喂”。和流浪猫狗一样,貉也会感染疥螨等寄生虫或传染病。人类的投喂会导致貉在局部小种群爆发。局部种群密度过高并不是一件好事,密度效应的危害在城市生态系统当中尤为明显:加剧疥螨等的传播、增加种内冲突、增加对人等其他生物的影响……若是直接投喂貉,还会引发貉行为上的改变:当貉知道人类是投喂者之时,它们不仅会丧失警戒之心,还会主动靠近乞食。这不仅会让貉丧失野外生存能力,还会增加人貉之间的潜在冲突。不仅会改变貉的生活习性,加强其对人的依赖,而且容易导致繁殖过度,打破种群数量的平衡。为合理控制貉种群数量增长,可以断掉小区景观池水源,管好垃圾投放和猫粮投喂,以控制貉的口粮。在洞口,竖起“不要靠近”的指示牌。如果有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可以联系野生动物保护部门进行处理,必要时通过诱捕、转运等手段降低密度。
2 CAR-T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结合选必1《稳态与调节》中免疫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目前肿瘤治疗在临床上应用的新方法,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关注度和兴趣,了解免疫学的前沿发展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有助于学生运用“稳态与平衡观”归纳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的功能。
2021年8月26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陈阿姨支付120万,成为全国首位接受了CAR﹣T治疗后被评估症状完全缓解的患者。CAR-T疗法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精准靶向疗法。研究人员通常需要从患者体内分离采集得到T细胞,使其表达特定的CAR(肿瘤嵌合抗原受体),即成CAR-T细胞。该细胞能专门识别体内肿瘤细胞,并通过免疫作用释放大量的多种效应因子,从而高效地杀灭肿瘤细胞而不会攻击自身正常细胞,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该疗法要用患者自身的T细胞才能构建出富有疗效的CAR-T细胞,这使得该疗法的个性化很强且价格昂贵。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开发通用型的CAR-T细胞。
教师设置了如下问题
1)解释CAR-T细胞能高效灭杀肿瘤细胞的原因?
2)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比较CAR-T细胞与人体中原有的T细胞、B细胞的差异?
3)制备CAR-T细胞所用到的现代生物技术有哪些?
4)制备通用型CAR-T细胞的优缺点是什么?
5)放疗是用放射性元素对人体肿瘤的部位进行局部方面的扫描和照射,通过辐射杀死瘤细胞。化疗是通过药物的手段,使药物进入人体血液,并去除人体中的癌细胞。放疗和化疗对人体正常细胞也有杀伤作用。相对于放疗化疗,CAR-T在癌症治疗的优缺点?
6)查阅资料CAR-T治疗除了治疗恶性肿瘤,还有哪些应用?又存在哪些弊端,目前对弊端的相应举措有什么?
问题1-2,运用“结构与功能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概念,CAR-T细胞的细胞核中含有抗体基因与TCR跨膜区基因,这两种基因同时表达的产物——CAR-T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CAR,具有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功能, 从而能有效激活T淋巴细胞发挥细胞免疫应答的功能,高效杀灭肿瘤细胞。结构差异:T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是TCR;B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是BCR;CAR-T细胞则是CAR。功能差异:T淋巴细胞能杀死肿瘤细胞却不能高效识别肿瘤抗原;B淋巴细胞通过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识别抗原, 但不能高效杀死抗原, 且当T淋巴细胞不能有效呈递肿瘤抗原信息时,B淋巴细胞很难通过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AR-T细胞既能高效识别肿瘤抗原也能高效杀灭肿瘤细胞。
问题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生物技术:“采集得到T细胞”进行培养和改造体现了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表达特定的CAR(肿瘤嵌合抗原受体)”转基因技术。
问题4-6,引导学生关爱生命,辩证地思考技术的进步与疾病治疗。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目前CAR-T治疗的优缺点。通用型CAR-T疗效比不上自体型CAR-T,通过基因编辑可以敲除可能引发排异反应的相关基因,患者可以即取即用,等待时间少,且价格便宜。放疗和化疗对人体正常细胞也有杀伤作用。CAR T在癌症治疗的优点:疗效高,特异性强。缺点是:在安全性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还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因此输注CAR-T细胞后必须严密监测。
高中生物学相关的SSI还有很多,像“是否赞成用动物器官进行人体器官移植”、“基因身份证的利与弊”、“植物激素类似物应用的利与弊”、“设计试管婴儿”等,大部分都是公民早已熟知且喋喋不休的问题[3]。这些议题能拓展学生全球视野、进一步挖掘议题解决的不确定性与开放性来促进学生在有意义的、参与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使学生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者,形成正确的观念以及优秀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赵玲.基于社会责任培育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3] 魏志琴,刘晟,刘恩山.在生物学课堂上加强社会责任的教育[J].生物学通报,2017,52(10):15-18.
摘要: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 Issues ,简称SSI)中有很多与高中生物学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以“人貉共处”“CAR-T疗法”为例,学生围绕议题开展有意义的分析讨论,促使学生将议题和当地情境相联系,在建构生物学概念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与做决策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身份认同和能动性,促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
关键词:社会性科学议题,社会责任
高质量的SSI是由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带来的一系列重要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真实议题,是对科学、技术、社会(STS)的超越。SSI来自现实社会,可破解学校课堂教学与真实世界间的壁垒。SSI在本质上是一类科学问题,但由于牵涉不同立场,还需要道德推理与群体协商,这既锻炼学生的科学运用,也激发学生同理心与共情力、发展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议题的解决,没有固定答案而是开放性的,学生只能综合运用所学来创造性地提出当下权宜之计,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高中生物学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横空出世,该框架把责任担当列为六大素养之一,社会责任位居责任担当素养的首要位置[1]。《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对社会责任概念的描述,明确突显出其所属的学科属性,将其界定为:“学生通过生物学学习后,能够用生物学知识去识破伪科学,提高对生物学议题的关注度,并基于科学的思维进行分析和判断;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学着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制定健康的生活计划,并进一步呼吁身边人关爱生命;树立生态环保意识,赞同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是全部公民应该肩负的责任;能借助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高中生物学中应用SSI作为情境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整合概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教学实例:
1 由“人貉共处”探讨关于城市化建设和保护野生动物之间的社会性问题,该议题结合选必2《生物与环境》进化与适应观,通过了解与貉相关的信息,关注貉种群变化、宣传对于貉的科学态度,探索人与动物共享城市和谐相处的最佳实践。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培养学生社会参与与决策能力,共同关心城市变化,发展社会责任意识。
新闻报道:野生貉出现在上海150多个社区。保守估算,全市貉的数量已超5000只,在小区难免出现人貉冲突,已引发部分居民的困扰。
教师设置如下问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在课上进行讨论交流:
1) 为什么上海会吸引这么多的貉?
2) 上海部分小区的貉会不会越来越多?什么因素会影响它的扩散?
3) 可采用怎样的科学方法调查分析貉在上海生活状况?
4) 貉在上海部分小区泛滥,而且貉还会主动攻击人类,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将其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保护它们呢?
5) 部分小区发生了人貉冲突,作为城市公民,我们该如何与貉等野生动物相处呢?
问题1-2:过去,貉之所以比较罕见,一方面因为栖息地的丧失,另一方面因为人类很喜欢它们的皮毛,导致它们遭遇非法猎杀。近年来绿化率不断增长的城市成了它们新的栖息地,一个没有竞争、没有天敌的栖息地。貉的杂食性,是适应城市生活的根本条件。在漫长的物种进化过程中,它们演化出了消化淀粉的能力,这一下就使得貉在一众捕食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巨大的生存优势。生活在城市里面的貉,幼崽成活率也较高,一胎里面绝大多数的幼崽都能存活下来,这主要是缺乏天敌抑制,以及城市食物来源多样的缘故。人类生活高度城市化的同时,也影响着野生动物的自然演变,野生动物也在主动适应城市化。貉的昼夜节律发生了适应性变化。野外的貉昼伏夜出,但在上海市区,貉有时在下午2-4点就开始出来活动,适应了手电灯、路灯等人造光源。貉适应了高楼林立的新生境。由于貉的挖洞能力并不强,小区里的假山和墙基下面现成空洞很受它们青睐。人类来源食物显著提高了环境容纳量,成为貉密度关键影响因素。野生环境下,貉的数量并未失控,符合“S增长”,它们只是因为人类投喂,以及小区环境比较安全,才在城市部分小区中局部泛滥。
问题3:为了对貉的行为进行监测,对几十只貉戴上了GPS颈圈。通过红外相机放置在动物觅食或喝水经常路过的道路,进行观察和调研。通过样线法估算貉的种群密度,记录调查样线两侧规定宽度范围内观察到的个体数量以及样线的长度,进而计算样线调查覆盖面积中的种群密度。在调查区域的不同地方多次重复,并对调查数据求取平均值。
问题4-5:貉作为本土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重新出现在城市之中,是城市生态环境变好的结果。作为貉也是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的一环,保护它们就是在保护整个生态环境。城市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有人,城市中的鸟、松鼠、虫、貉、黄鼠狼、流浪猫狗等都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构成生态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向居民做宣传,擅自捕捉、伤害野生貉的种种行为都为法律所禁止。“不靠近,不投喂”。和流浪猫狗一样,貉也会感染疥螨等寄生虫或传染病。人类的投喂会导致貉在局部小种群爆发。局部种群密度过高并不是一件好事,密度效应的危害在城市生态系统当中尤为明显:加剧疥螨等的传播、增加种内冲突、增加对人等其他生物的影响……若是直接投喂貉,还会引发貉行为上的改变:当貉知道人类是投喂者之时,它们不仅会丧失警戒之心,还会主动靠近乞食。这不仅会让貉丧失野外生存能力,还会增加人貉之间的潜在冲突。不仅会改变貉的生活习性,加强其对人的依赖,而且容易导致繁殖过度,打破种群数量的平衡。为合理控制貉种群数量增长,可以断掉小区景观池水源,管好垃圾投放和猫粮投喂,以控制貉的口粮。在洞口,竖起“不要靠近”的指示牌。如果有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可以联系野生动物保护部门进行处理,必要时通过诱捕、转运等手段降低密度。
2 CAR-T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结合选必1《稳态与调节》中免疫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目前肿瘤治疗在临床上应用的新方法,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关注度和兴趣,了解免疫学的前沿发展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有助于学生运用“稳态与平衡观”归纳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的功能。
2021年8月26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陈阿姨支付120万,成为全国首位接受了CAR﹣T治疗后被评估症状完全缓解的患者。CAR-T疗法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精准靶向疗法。研究人员通常需要从患者体内分离采集得到T细胞,使其表达特定的CAR(肿瘤嵌合抗原受体),即成CAR-T细胞。该细胞能专门识别体内肿瘤细胞,并通过免疫作用释放大量的多种效应因子,从而高效地杀灭肿瘤细胞而不会攻击自身正常细胞,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该疗法要用患者自身的T细胞才能构建出富有疗效的CAR-T细胞,这使得该疗法的个性化很强且价格昂贵。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开发通用型的CAR-T细胞。
教师设置了如下问题
1)解释CAR-T细胞能高效灭杀肿瘤细胞的原因?
2)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比较CAR-T细胞与人体中原有的T细胞、B细胞的差异?
3)制备CAR-T细胞所用到的现代生物技术有哪些?
4)制备通用型CAR-T细胞的优缺点是什么?
5)放疗是用放射性元素对人体肿瘤的部位进行局部方面的扫描和照射,通过辐射杀死瘤细胞。化疗是通过药物的手段,使药物进入人体血液,并去除人体中的癌细胞。放疗和化疗对人体正常细胞也有杀伤作用。相对于放疗化疗,CAR-T在癌症治疗的优缺点?
6)查阅资料CAR-T治疗除了治疗恶性肿瘤,还有哪些应用?又存在哪些弊端,目前对弊端的相应举措有什么?
问题1-2,运用“结构与功能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概念,CAR-T细胞的细胞核中含有抗体基因与TCR跨膜区基因,这两种基因同时表达的产物——CAR-T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CAR,具有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功能, 从而能有效激活T淋巴细胞发挥细胞免疫应答的功能,高效杀灭肿瘤细胞。结构差异:T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是TCR;B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是BCR;CAR-T细胞则是CAR。功能差异:T淋巴细胞能杀死肿瘤细胞却不能高效识别肿瘤抗原;B淋巴细胞通过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识别抗原, 但不能高效杀死抗原, 且当T淋巴细胞不能有效呈递肿瘤抗原信息时,B淋巴细胞很难通过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AR-T细胞既能高效识别肿瘤抗原也能高效杀灭肿瘤细胞。
问题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生物技术:“采集得到T细胞”进行培养和改造体现了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表达特定的CAR(肿瘤嵌合抗原受体)”转基因技术。
问题4-6,引导学生关爱生命,辩证地思考技术的进步与疾病治疗。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目前CAR-T治疗的优缺点。通用型CAR-T疗效比不上自体型CAR-T,通过基因编辑可以敲除可能引发排异反应的相关基因,患者可以即取即用,等待时间少,且价格便宜。放疗和化疗对人体正常细胞也有杀伤作用。CAR T在癌症治疗的优点:疗效高,特异性强。缺点是:在安全性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还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因此输注CAR-T细胞后必须严密监测。
高中生物学相关的SSI还有很多,像“是否赞成用动物器官进行人体器官移植”、“基因身份证的利与弊”、“植物激素类似物应用的利与弊”、“设计试管婴儿”等,大部分都是公民早已熟知且喋喋不休的问题[3]。这些议题能拓展学生全球视野、进一步挖掘议题解决的不确定性与开放性来促进学生在有意义的、参与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使学生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者,形成正确的观念以及优秀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赵玲.基于社会责任培育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3] 魏志琴,刘晟,刘恩山.在生物学课堂上加强社会责任的教育[J].生物学通报,2017,52(10):15-18.
摘要: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 Issues ,简称SSI)中有很多与高中生物学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以“人貉共处”“CAR-T疗法”为例,学生围绕议题开展有意义的分析讨论,促使学生将议题和当地情境相联系,在建构生物学概念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与做决策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身份认同和能动性,促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
关键词:社会性科学议题,社会责任
高质量的SSI是由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带来的一系列重要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真实议题,是对科学、技术、社会(STS)的超越。SSI来自现实社会,可破解学校课堂教学与真实世界间的壁垒。SSI在本质上是一类科学问题,但由于牵涉不同立场,还需要道德推理与群体协商,这既锻炼学生的科学运用,也激发学生同理心与共情力、发展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议题的解决,没有固定答案而是开放性的,学生只能综合运用所学来创造性地提出当下权宜之计,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高中生物学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横空出世,该框架把责任担当列为六大素养之一,社会责任位居责任担当素养的首要位置[1]。《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对社会责任概念的描述,明确突显出其所属的学科属性,将其界定为:“学生通过生物学学习后,能够用生物学知识去识破伪科学,提高对生物学议题的关注度,并基于科学的思维进行分析和判断;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学着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制定健康的生活计划,并进一步呼吁身边人关爱生命;树立生态环保意识,赞同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是全部公民应该肩负的责任;能借助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高中生物学中应用SSI作为情境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整合概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教学实例:
1 由“人貉共处”探讨关于城市化建设和保护野生动物之间的社会性问题,该议题结合选必2《生物与环境》进化与适应观,通过了解与貉相关的信息,关注貉种群变化、宣传对于貉的科学态度,探索人与动物共享城市和谐相处的最佳实践。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培养学生社会参与与决策能力,共同关心城市变化,发展社会责任意识。
新闻报道:野生貉出现在上海150多个社区。保守估算,全市貉的数量已超5000只,在小区难免出现人貉冲突,已引发部分居民的困扰。
教师设置如下问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在课上进行讨论交流:
1) 为什么上海会吸引这么多的貉?
2) 上海部分小区的貉会不会越来越多?什么因素会影响它的扩散?
3) 可采用怎样的科学方法调查分析貉在上海生活状况?
4) 貉在上海部分小区泛滥,而且貉还会主动攻击人类,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将其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保护它们呢?
5) 部分小区发生了人貉冲突,作为城市公民,我们该如何与貉等野生动物相处呢?
问题1-2:过去,貉之所以比较罕见,一方面因为栖息地的丧失,另一方面因为人类很喜欢它们的皮毛,导致它们遭遇非法猎杀。近年来绿化率不断增长的城市成了它们新的栖息地,一个没有竞争、没有天敌的栖息地。貉的杂食性,是适应城市生活的根本条件。在漫长的物种进化过程中,它们演化出了消化淀粉的能力,这一下就使得貉在一众捕食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巨大的生存优势。生活在城市里面的貉,幼崽成活率也较高,一胎里面绝大多数的幼崽都能存活下来,这主要是缺乏天敌抑制,以及城市食物来源多样的缘故。人类生活高度城市化的同时,也影响着野生动物的自然演变,野生动物也在主动适应城市化。貉的昼夜节律发生了适应性变化。野外的貉昼伏夜出,但在上海市区,貉有时在下午2-4点就开始出来活动,适应了手电灯、路灯等人造光源。貉适应了高楼林立的新生境。由于貉的挖洞能力并不强,小区里的假山和墙基下面现成空洞很受它们青睐。人类来源食物显著提高了环境容纳量,成为貉密度关键影响因素。野生环境下,貉的数量并未失控,符合“S增长”,它们只是因为人类投喂,以及小区环境比较安全,才在城市部分小区中局部泛滥。
问题3:为了对貉的行为进行监测,对几十只貉戴上了GPS颈圈。通过红外相机放置在动物觅食或喝水经常路过的道路,进行观察和调研。通过样线法估算貉的种群密度,记录调查样线两侧规定宽度范围内观察到的个体数量以及样线的长度,进而计算样线调查覆盖面积中的种群密度。在调查区域的不同地方多次重复,并对调查数据求取平均值。
问题4-5:貉作为本土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重新出现在城市之中,是城市生态环境变好的结果。作为貉也是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的一环,保护它们就是在保护整个生态环境。城市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有人,城市中的鸟、松鼠、虫、貉、黄鼠狼、流浪猫狗等都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构成生态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向居民做宣传,擅自捕捉、伤害野生貉的种种行为都为法律所禁止。“不靠近,不投喂”。和流浪猫狗一样,貉也会感染疥螨等寄生虫或传染病。人类的投喂会导致貉在局部小种群爆发。局部种群密度过高并不是一件好事,密度效应的危害在城市生态系统当中尤为明显:加剧疥螨等的传播、增加种内冲突、增加对人等其他生物的影响……若是直接投喂貉,还会引发貉行为上的改变:当貉知道人类是投喂者之时,它们不仅会丧失警戒之心,还会主动靠近乞食。这不仅会让貉丧失野外生存能力,还会增加人貉之间的潜在冲突。不仅会改变貉的生活习性,加强其对人的依赖,而且容易导致繁殖过度,打破种群数量的平衡。为合理控制貉种群数量增长,可以断掉小区景观池水源,管好垃圾投放和猫粮投喂,以控制貉的口粮。在洞口,竖起“不要靠近”的指示牌。如果有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可以联系野生动物保护部门进行处理,必要时通过诱捕、转运等手段降低密度。
2 CAR-T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结合选必1《稳态与调节》中免疫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目前肿瘤治疗在临床上应用的新方法,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关注度和兴趣,了解免疫学的前沿发展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有助于学生运用“稳态与平衡观”归纳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的功能。
2021年8月26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陈阿姨支付120万,成为全国首位接受了CAR﹣T治疗后被评估症状完全缓解的患者。CAR-T疗法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精准靶向疗法。研究人员通常需要从患者体内分离采集得到T细胞,使其表达特定的CAR(肿瘤嵌合抗原受体),即成CAR-T细胞。该细胞能专门识别体内肿瘤细胞,并通过免疫作用释放大量的多种效应因子,从而高效地杀灭肿瘤细胞而不会攻击自身正常细胞,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该疗法要用患者自身的T细胞才能构建出富有疗效的CAR-T细胞,这使得该疗法的个性化很强且价格昂贵。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开发通用型的CAR-T细胞。
教师设置了如下问题
1)解释CAR-T细胞能高效灭杀肿瘤细胞的原因?
2)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比较CAR-T细胞与人体中原有的T细胞、B细胞的差异?
3)制备CAR-T细胞所用到的现代生物技术有哪些?
4)制备通用型CAR-T细胞的优缺点是什么?
5)放疗是用放射性元素对人体肿瘤的部位进行局部方面的扫描和照射,通过辐射杀死瘤细胞。化疗是通过药物的手段,使药物进入人体血液,并去除人体中的癌细胞。放疗和化疗对人体正常细胞也有杀伤作用。相对于放疗化疗,CAR-T在癌症治疗的优缺点?
6)查阅资料CAR-T治疗除了治疗恶性肿瘤,还有哪些应用?又存在哪些弊端,目前对弊端的相应举措有什么?
问题1-2,运用“结构与功能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概念,CAR-T细胞的细胞核中含有抗体基因与TCR跨膜区基因,这两种基因同时表达的产物——CAR-T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CAR,具有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功能, 从而能有效激活T淋巴细胞发挥细胞免疫应答的功能,高效杀灭肿瘤细胞。结构差异:T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是TCR;B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是BCR;CAR-T细胞则是CAR。功能差异:T淋巴细胞能杀死肿瘤细胞却不能高效识别肿瘤抗原;B淋巴细胞通过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识别抗原, 但不能高效杀死抗原, 且当T淋巴细胞不能有效呈递肿瘤抗原信息时,B淋巴细胞很难通过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AR-T细胞既能高效识别肿瘤抗原也能高效杀灭肿瘤细胞。
问题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生物技术:“采集得到T细胞”进行培养和改造体现了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表达特定的CAR(肿瘤嵌合抗原受体)”转基因技术。
问题4-6,引导学生关爱生命,辩证地思考技术的进步与疾病治疗。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目前CAR-T治疗的优缺点。通用型CAR-T疗效比不上自体型CAR-T,通过基因编辑可以敲除可能引发排异反应的相关基因,患者可以即取即用,等待时间少,且价格便宜。放疗和化疗对人体正常细胞也有杀伤作用。CAR T在癌症治疗的优点:疗效高,特异性强。缺点是:在安全性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还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因此输注CAR-T细胞后必须严密监测。
高中生物学相关的SSI还有很多,像“是否赞成用动物器官进行人体器官移植”、“基因身份证的利与弊”、“植物激素类似物应用的利与弊”、“设计试管婴儿”等,大部分都是公民早已熟知且喋喋不休的问题[3]。这些议题能拓展学生全球视野、进一步挖掘议题解决的不确定性与开放性来促进学生在有意义的、参与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使学生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者,形成正确的观念以及优秀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赵玲.基于社会责任培育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3] 魏志琴,刘晟,刘恩山.在生物学课堂上加强社会责任的教育[J].生物学通报,2017,52(10):15-18.
摘要: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 Issues ,简称SSI)中有很多与高中生物学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以“人貉共处”“CAR-T疗法”为例,学生围绕议题开展有意义的分析讨论,促使学生将议题和当地情境相联系,在建构生物学概念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与做决策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身份认同和能动性,促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
关键词:社会性科学议题,社会责任
高质量的SSI是由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带来的一系列重要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真实议题,是对科学、技术、社会(STS)的超越。SSI来自现实社会,可破解学校课堂教学与真实世界间的壁垒。SSI在本质上是一类科学问题,但由于牵涉不同立场,还需要道德推理与群体协商,这既锻炼学生的科学运用,也激发学生同理心与共情力、发展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议题的解决,没有固定答案而是开放性的,学生只能综合运用所学来创造性地提出当下权宜之计,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高中生物学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横空出世,该框架把责任担当列为六大素养之一,社会责任位居责任担当素养的首要位置[1]。《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对社会责任概念的描述,明确突显出其所属的学科属性,将其界定为:“学生通过生物学学习后,能够用生物学知识去识破伪科学,提高对生物学议题的关注度,并基于科学的思维进行分析和判断;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学着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制定健康的生活计划,并进一步呼吁身边人关爱生命;树立生态环保意识,赞同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是全部公民应该肩负的责任;能借助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高中生物学中应用SSI作为情境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整合概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教学实例:
1 由“人貉共处”探讨关于城市化建设和保护野生动物之间的社会性问题,该议题结合选必2《生物与环境》进化与适应观,通过了解与貉相关的信息,关注貉种群变化、宣传对于貉的科学态度,探索人与动物共享城市和谐相处的最佳实践。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培养学生社会参与与决策能力,共同关心城市变化,发展社会责任意识。
新闻报道:野生貉出现在上海150多个社区。保守估算,全市貉的数量已超5000只,在小区难免出现人貉冲突,已引发部分居民的困扰。
教师设置如下问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在课上进行讨论交流:
1) 为什么上海会吸引这么多的貉?
2) 上海部分小区的貉会不会越来越多?什么因素会影响它的扩散?
3) 可采用怎样的科学方法调查分析貉在上海生活状况?
4) 貉在上海部分小区泛滥,而且貉还会主动攻击人类,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将其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保护它们呢?
5) 部分小区发生了人貉冲突,作为城市公民,我们该如何与貉等野生动物相处呢?
问题1-2:过去,貉之所以比较罕见,一方面因为栖息地的丧失,另一方面因为人类很喜欢它们的皮毛,导致它们遭遇非法猎杀。近年来绿化率不断增长的城市成了它们新的栖息地,一个没有竞争、没有天敌的栖息地。貉的杂食性,是适应城市生活的根本条件。在漫长的物种进化过程中,它们演化出了消化淀粉的能力,这一下就使得貉在一众捕食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巨大的生存优势。生活在城市里面的貉,幼崽成活率也较高,一胎里面绝大多数的幼崽都能存活下来,这主要是缺乏天敌抑制,以及城市食物来源多样的缘故。人类生活高度城市化的同时,也影响着野生动物的自然演变,野生动物也在主动适应城市化。貉的昼夜节律发生了适应性变化。野外的貉昼伏夜出,但在上海市区,貉有时在下午2-4点就开始出来活动,适应了手电灯、路灯等人造光源。貉适应了高楼林立的新生境。由于貉的挖洞能力并不强,小区里的假山和墙基下面现成空洞很受它们青睐。人类来源食物显著提高了环境容纳量,成为貉密度关键影响因素。野生环境下,貉的数量并未失控,符合“S增长”,它们只是因为人类投喂,以及小区环境比较安全,才在城市部分小区中局部泛滥。
问题3:为了对貉的行为进行监测,对几十只貉戴上了GPS颈圈。通过红外相机放置在动物觅食或喝水经常路过的道路,进行观察和调研。通过样线法估算貉的种群密度,记录调查样线两侧规定宽度范围内观察到的个体数量以及样线的长度,进而计算样线调查覆盖面积中的种群密度。在调查区域的不同地方多次重复,并对调查数据求取平均值。
问题4-5:貉作为本土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重新出现在城市之中,是城市生态环境变好的结果。作为貉也是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的一环,保护它们就是在保护整个生态环境。城市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有人,城市中的鸟、松鼠、虫、貉、黄鼠狼、流浪猫狗等都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构成生态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向居民做宣传,擅自捕捉、伤害野生貉的种种行为都为法律所禁止。“不靠近,不投喂”。和流浪猫狗一样,貉也会感染疥螨等寄生虫或传染病。人类的投喂会导致貉在局部小种群爆发。局部种群密度过高并不是一件好事,密度效应的危害在城市生态系统当中尤为明显:加剧疥螨等的传播、增加种内冲突、增加对人等其他生物的影响……若是直接投喂貉,还会引发貉行为上的改变:当貉知道人类是投喂者之时,它们不仅会丧失警戒之心,还会主动靠近乞食。这不仅会让貉丧失野外生存能力,还会增加人貉之间的潜在冲突。不仅会改变貉的生活习性,加强其对人的依赖,而且容易导致繁殖过度,打破种群数量的平衡。为合理控制貉种群数量增长,可以断掉小区景观池水源,管好垃圾投放和猫粮投喂,以控制貉的口粮。在洞口,竖起“不要靠近”的指示牌。如果有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可以联系野生动物保护部门进行处理,必要时通过诱捕、转运等手段降低密度。
2 CAR-T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结合选必1《稳态与调节》中免疫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目前肿瘤治疗在临床上应用的新方法,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关注度和兴趣,了解免疫学的前沿发展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有助于学生运用“稳态与平衡观”归纳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的功能。
2021年8月26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陈阿姨支付120万,成为全国首位接受了CAR﹣T治疗后被评估症状完全缓解的患者。CAR-T疗法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精准靶向疗法。研究人员通常需要从患者体内分离采集得到T细胞,使其表达特定的CAR(肿瘤嵌合抗原受体),即成CAR-T细胞。该细胞能专门识别体内肿瘤细胞,并通过免疫作用释放大量的多种效应因子,从而高效地杀灭肿瘤细胞而不会攻击自身正常细胞,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该疗法要用患者自身的T细胞才能构建出富有疗效的CAR-T细胞,这使得该疗法的个性化很强且价格昂贵。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开发通用型的CAR-T细胞。
教师设置了如下问题
1)解释CAR-T细胞能高效灭杀肿瘤细胞的原因?
2)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比较CAR-T细胞与人体中原有的T细胞、B细胞的差异?
3)制备CAR-T细胞所用到的现代生物技术有哪些?
4)制备通用型CAR-T细胞的优缺点是什么?
5)放疗是用放射性元素对人体肿瘤的部位进行局部方面的扫描和照射,通过辐射杀死瘤细胞。化疗是通过药物的手段,使药物进入人体血液,并去除人体中的癌细胞。放疗和化疗对人体正常细胞也有杀伤作用。相对于放疗化疗,CAR-T在癌症治疗的优缺点?
6)查阅资料CAR-T治疗除了治疗恶性肿瘤,还有哪些应用?又存在哪些弊端,目前对弊端的相应举措有什么?
问题1-2,运用“结构与功能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概念,CAR-T细胞的细胞核中含有抗体基因与TCR跨膜区基因,这两种基因同时表达的产物——CAR-T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CAR,具有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功能, 从而能有效激活T淋巴细胞发挥细胞免疫应答的功能,高效杀灭肿瘤细胞。结构差异:T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是TCR;B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是BCR;CAR-T细胞则是CAR。功能差异:T淋巴细胞能杀死肿瘤细胞却不能高效识别肿瘤抗原;B淋巴细胞通过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识别抗原, 但不能高效杀死抗原, 且当T淋巴细胞不能有效呈递肿瘤抗原信息时,B淋巴细胞很难通过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AR-T细胞既能高效识别肿瘤抗原也能高效杀灭肿瘤细胞。
问题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生物技术:“采集得到T细胞”进行培养和改造体现了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表达特定的CAR(肿瘤嵌合抗原受体)”转基因技术。
问题4-6,引导学生关爱生命,辩证地思考技术的进步与疾病治疗。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目前CAR-T治疗的优缺点。通用型CAR-T疗效比不上自体型CAR-T,通过基因编辑可以敲除可能引发排异反应的相关基因,患者可以即取即用,等待时间少,且价格便宜。放疗和化疗对人体正常细胞也有杀伤作用。CAR T在癌症治疗的优点:疗效高,特异性强。缺点是:在安全性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还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因此输注CAR-T细胞后必须严密监测。
高中生物学相关的SSI还有很多,像“是否赞成用动物器官进行人体器官移植”、“基因身份证的利与弊”、“植物激素类似物应用的利与弊”、“设计试管婴儿”等,大部分都是公民早已熟知且喋喋不休的问题[3]。这些议题能拓展学生全球视野、进一步挖掘议题解决的不确定性与开放性来促进学生在有意义的、参与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使学生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者,形成正确的观念以及优秀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赵玲.基于社会责任培育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3] 魏志琴,刘晟,刘恩山.在生物学课堂上加强社会责任的教育[J].生物学通报,2017,52(10):15-18.
摘要: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 Issues ,简称SSI)中有很多与高中生物学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以“人貉共处”“CAR-T疗法”为例,学生围绕议题开展有意义的分析讨论,促使学生将议题和当地情境相联系,在建构生物学概念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与做决策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身份认同和能动性,促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
关键词:社会性科学议题,社会责任
高质量的SSI是由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带来的一系列重要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真实议题,是对科学、技术、社会(STS)的超越。SSI来自现实社会,可破解学校课堂教学与真实世界间的壁垒。SSI在本质上是一类科学问题,但由于牵涉不同立场,还需要道德推理与群体协商,这既锻炼学生的科学运用,也激发学生同理心与共情力、发展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议题的解决,没有固定答案而是开放性的,学生只能综合运用所学来创造性地提出当下权宜之计,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高中生物学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横空出世,该框架把责任担当列为六大素养之一,社会责任位居责任担当素养的首要位置[1]。《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对社会责任概念的描述,明确突显出其所属的学科属性,将其界定为:“学生通过生物学学习后,能够用生物学知识去识破伪科学,提高对生物学议题的关注度,并基于科学的思维进行分析和判断;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学着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制定健康的生活计划,并进一步呼吁身边人关爱生命;树立生态环保意识,赞同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是全部公民应该肩负的责任;能借助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高中生物学中应用SSI作为情境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整合概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教学实例:
1 由“人貉共处”探讨关于城市化建设和保护野生动物之间的社会性问题,该议题结合选必2《生物与环境》进化与适应观,通过了解与貉相关的信息,关注貉种群变化、宣传对于貉的科学态度,探索人与动物共享城市和谐相处的最佳实践。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培养学生社会参与与决策能力,共同关心城市变化,发展社会责任意识。
新闻报道:野生貉出现在上海150多个社区。保守估算,全市貉的数量已超5000只,在小区难免出现人貉冲突,已引发部分居民的困扰。
教师设置如下问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在课上进行讨论交流:
1) 为什么上海会吸引这么多的貉?
2) 上海部分小区的貉会不会越来越多?什么因素会影响它的扩散?
3) 可采用怎样的科学方法调查分析貉在上海生活状况?
4) 貉在上海部分小区泛滥,而且貉还会主动攻击人类,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将其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保护它们呢?
5) 部分小区发生了人貉冲突,作为城市公民,我们该如何与貉等野生动物相处呢?
问题1-2:过去,貉之所以比较罕见,一方面因为栖息地的丧失,另一方面因为人类很喜欢它们的皮毛,导致它们遭遇非法猎杀。近年来绿化率不断增长的城市成了它们新的栖息地,一个没有竞争、没有天敌的栖息地。貉的杂食性,是适应城市生活的根本条件。在漫长的物种进化过程中,它们演化出了消化淀粉的能力,这一下就使得貉在一众捕食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巨大的生存优势。生活在城市里面的貉,幼崽成活率也较高,一胎里面绝大多数的幼崽都能存活下来,这主要是缺乏天敌抑制,以及城市食物来源多样的缘故。人类生活高度城市化的同时,也影响着野生动物的自然演变,野生动物也在主动适应城市化。貉的昼夜节律发生了适应性变化。野外的貉昼伏夜出,但在上海市区,貉有时在下午2-4点就开始出来活动,适应了手电灯、路灯等人造光源。貉适应了高楼林立的新生境。由于貉的挖洞能力并不强,小区里的假山和墙基下面现成空洞很受它们青睐。人类来源食物显著提高了环境容纳量,成为貉密度关键影响因素。野生环境下,貉的数量并未失控,符合“S增长”,它们只是因为人类投喂,以及小区环境比较安全,才在城市部分小区中局部泛滥。
问题3:为了对貉的行为进行监测,对几十只貉戴上了GPS颈圈。通过红外相机放置在动物觅食或喝水经常路过的道路,进行观察和调研。通过样线法估算貉的种群密度,记录调查样线两侧规定宽度范围内观察到的个体数量以及样线的长度,进而计算样线调查覆盖面积中的种群密度。在调查区域的不同地方多次重复,并对调查数据求取平均值。
问题4-5:貉作为本土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重新出现在城市之中,是城市生态环境变好的结果。作为貉也是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的一环,保护它们就是在保护整个生态环境。城市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有人,城市中的鸟、松鼠、虫、貉、黄鼠狼、流浪猫狗等都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构成生态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向居民做宣传,擅自捕捉、伤害野生貉的种种行为都为法律所禁止。“不靠近,不投喂”。和流浪猫狗一样,貉也会感染疥螨等寄生虫或传染病。人类的投喂会导致貉在局部小种群爆发。局部种群密度过高并不是一件好事,密度效应的危害在城市生态系统当中尤为明显:加剧疥螨等的传播、增加种内冲突、增加对人等其他生物的影响……若是直接投喂貉,还会引发貉行为上的改变:当貉知道人类是投喂者之时,它们不仅会丧失警戒之心,还会主动靠近乞食。这不仅会让貉丧失野外生存能力,还会增加人貉之间的潜在冲突。不仅会改变貉的生活习性,加强其对人的依赖,而且容易导致繁殖过度,打破种群数量的平衡。为合理控制貉种群数量增长,可以断掉小区景观池水源,管好垃圾投放和猫粮投喂,以控制貉的口粮。在洞口,竖起“不要靠近”的指示牌。如果有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可以联系野生动物保护部门进行处理,必要时通过诱捕、转运等手段降低密度。
2 CAR-T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结合选必1《稳态与调节》中免疫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目前肿瘤治疗在临床上应用的新方法,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关注度和兴趣,了解免疫学的前沿发展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有助于学生运用“稳态与平衡观”归纳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的功能。
2021年8月26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陈阿姨支付120万,成为全国首位接受了CAR﹣T治疗后被评估症状完全缓解的患者。CAR-T疗法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精准靶向疗法。研究人员通常需要从患者体内分离采集得到T细胞,使其表达特定的CAR(肿瘤嵌合抗原受体),即成CAR-T细胞。该细胞能专门识别体内肿瘤细胞,并通过免疫作用释放大量的多种效应因子,从而高效地杀灭肿瘤细胞而不会攻击自身正常细胞,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该疗法要用患者自身的T细胞才能构建出富有疗效的CAR-T细胞,这使得该疗法的个性化很强且价格昂贵。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开发通用型的CAR-T细胞。
教师设置了如下问题
1)解释CAR-T细胞能高效灭杀肿瘤细胞的原因?
2)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比较CAR-T细胞与人体中原有的T细胞、B细胞的差异?
3)制备CAR-T细胞所用到的现代生物技术有哪些?
4)制备通用型CAR-T细胞的优缺点是什么?
5)放疗是用放射性元素对人体肿瘤的部位进行局部方面的扫描和照射,通过辐射杀死瘤细胞。化疗是通过药物的手段,使药物进入人体血液,并去除人体中的癌细胞。放疗和化疗对人体正常细胞也有杀伤作用。相对于放疗化疗,CAR-T在癌症治疗的优缺点?
6)查阅资料CAR-T治疗除了治疗恶性肿瘤,还有哪些应用?又存在哪些弊端,目前对弊端的相应举措有什么?
问题1-2,运用“结构与功能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概念,CAR-T细胞的细胞核中含有抗体基因与TCR跨膜区基因,这两种基因同时表达的产物——CAR-T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CAR,具有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功能, 从而能有效激活T淋巴细胞发挥细胞免疫应答的功能,高效杀灭肿瘤细胞。结构差异:T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是TCR;B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是BCR;CAR-T细胞则是CAR。功能差异:T淋巴细胞能杀死肿瘤细胞却不能高效识别肿瘤抗原;B淋巴细胞通过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识别抗原, 但不能高效杀死抗原, 且当T淋巴细胞不能有效呈递肿瘤抗原信息时,B淋巴细胞很难通过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AR-T细胞既能高效识别肿瘤抗原也能高效杀灭肿瘤细胞。
问题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生物技术:“采集得到T细胞”进行培养和改造体现了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表达特定的CAR(肿瘤嵌合抗原受体)”转基因技术。
问题4-6,引导学生关爱生命,辩证地思考技术的进步与疾病治疗。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目前CAR-T治疗的优缺点。通用型CAR-T疗效比不上自体型CAR-T,通过基因编辑可以敲除可能引发排异反应的相关基因,患者可以即取即用,等待时间少,且价格便宜。放疗和化疗对人体正常细胞也有杀伤作用。CAR T在癌症治疗的优点:疗效高,特异性强。缺点是:在安全性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还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因此输注CAR-T细胞后必须严密监测。
高中生物学相关的SSI还有很多,像“是否赞成用动物器官进行人体器官移植”、“基因身份证的利与弊”、“植物激素类似物应用的利与弊”、“设计试管婴儿”等,大部分都是公民早已熟知且喋喋不休的问题[3]。这些议题能拓展学生全球视野、进一步挖掘议题解决的不确定性与开放性来促进学生在有意义的、参与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使学生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者,形成正确的观念以及优秀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赵玲.基于社会责任培育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3] 魏志琴,刘晟,刘恩山.在生物学课堂上加强社会责任的教育[J].生物学通报,2017,52(10):15-18.
摘要: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 Issues ,简称SSI)中有很多与高中生物学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以“人貉共处”“CAR-T疗法”为例,学生围绕议题开展有意义的分析讨论,促使学生将议题和当地情境相联系,在建构生物学概念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与做决策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身份认同和能动性,促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
关键词:社会性科学议题,社会责任
高质量的SSI是由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带来的一系列重要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真实议题,是对科学、技术、社会(STS)的超越。SSI来自现实社会,可破解学校课堂教学与真实世界间的壁垒。SSI在本质上是一类科学问题,但由于牵涉不同立场,还需要道德推理与群体协商,这既锻炼学生的科学运用,也激发学生同理心与共情力、发展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议题的解决,没有固定答案而是开放性的,学生只能综合运用所学来创造性地提出当下权宜之计,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高中生物学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横空出世,该框架把责任担当列为六大素养之一,社会责任位居责任担当素养的首要位置[1]。《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对社会责任概念的描述,明确突显出其所属的学科属性,将其界定为:“学生通过生物学学习后,能够用生物学知识去识破伪科学,提高对生物学议题的关注度,并基于科学的思维进行分析和判断;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学着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制定健康的生活计划,并进一步呼吁身边人关爱生命;树立生态环保意识,赞同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是全部公民应该肩负的责任;能借助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
高中生物学中应用SSI作为情境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整合概念,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教学实例:
1 由“人貉共处”探讨关于城市化建设和保护野生动物之间的社会性问题,该议题结合选必2《生物与环境》进化与适应观,通过了解与貉相关的信息,关注貉种群变化、宣传对于貉的科学态度,探索人与动物共享城市和谐相处的最佳实践。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培养学生社会参与与决策能力,共同关心城市变化,发展社会责任意识。
新闻报道:野生貉出现在上海150多个社区。保守估算,全市貉的数量已超5000只,在小区难免出现人貉冲突,已引发部分居民的困扰。
教师设置如下问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在课上进行讨论交流:
1) 为什么上海会吸引这么多的貉?
2) 上海部分小区的貉会不会越来越多?什么因素会影响它的扩散?
3) 可采用怎样的科学方法调查分析貉在上海生活状况?
4) 貉在上海部分小区泛滥,而且貉还会主动攻击人类,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将其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保护它们呢?
5) 部分小区发生了人貉冲突,作为城市公民,我们该如何与貉等野生动物相处呢?
问题1-2:过去,貉之所以比较罕见,一方面因为栖息地的丧失,另一方面因为人类很喜欢它们的皮毛,导致它们遭遇非法猎杀。近年来绿化率不断增长的城市成了它们新的栖息地,一个没有竞争、没有天敌的栖息地。貉的杂食性,是适应城市生活的根本条件。在漫长的物种进化过程中,它们演化出了消化淀粉的能力,这一下就使得貉在一众捕食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巨大的生存优势。生活在城市里面的貉,幼崽成活率也较高,一胎里面绝大多数的幼崽都能存活下来,这主要是缺乏天敌抑制,以及城市食物来源多样的缘故。人类生活高度城市化的同时,也影响着野生动物的自然演变,野生动物也在主动适应城市化。貉的昼夜节律发生了适应性变化。野外的貉昼伏夜出,但在上海市区,貉有时在下午2-4点就开始出来活动,适应了手电灯、路灯等人造光源。貉适应了高楼林立的新生境。由于貉的挖洞能力并不强,小区里的假山和墙基下面现成空洞很受它们青睐。人类来源食物显著提高了环境容纳量,成为貉密度关键影响因素。野生环境下,貉的数量并未失控,符合“S增长”,它们只是因为人类投喂,以及小区环境比较安全,才在城市部分小区中局部泛滥。
问题3:为了对貉的行为进行监测,对几十只貉戴上了GPS颈圈。通过红外相机放置在动物觅食或喝水经常路过的道路,进行观察和调研。通过样线法估算貉的种群密度,记录调查样线两侧规定宽度范围内观察到的个体数量以及样线的长度,进而计算样线调查覆盖面积中的种群密度。在调查区域的不同地方多次重复,并对调查数据求取平均值。
问题4-5:貉作为本土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重新出现在城市之中,是城市生态环境变好的结果。作为貉也是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中的一环,保护它们就是在保护整个生态环境。城市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有人,城市中的鸟、松鼠、虫、貉、黄鼠狼、流浪猫狗等都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构成生态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学生向居民做宣传,擅自捕捉、伤害野生貉的种种行为都为法律所禁止。“不靠近,不投喂”。和流浪猫狗一样,貉也会感染疥螨等寄生虫或传染病。人类的投喂会导致貉在局部小种群爆发。局部种群密度过高并不是一件好事,密度效应的危害在城市生态系统当中尤为明显:加剧疥螨等的传播、增加种内冲突、增加对人等其他生物的影响……若是直接投喂貉,还会引发貉行为上的改变:当貉知道人类是投喂者之时,它们不仅会丧失警戒之心,还会主动靠近乞食。这不仅会让貉丧失野外生存能力,还会增加人貉之间的潜在冲突。不仅会改变貉的生活习性,加强其对人的依赖,而且容易导致繁殖过度,打破种群数量的平衡。为合理控制貉种群数量增长,可以断掉小区景观池水源,管好垃圾投放和猫粮投喂,以控制貉的口粮。在洞口,竖起“不要靠近”的指示牌。如果有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可以联系野生动物保护部门进行处理,必要时通过诱捕、转运等手段降低密度。
2 CAR-T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结合选必1《稳态与调节》中免疫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目前肿瘤治疗在临床上应用的新方法,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关注度和兴趣,了解免疫学的前沿发展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有助于学生运用“稳态与平衡观”归纳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的功能。
2021年8月26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陈阿姨支付120万,成为全国首位接受了CAR﹣T治疗后被评估症状完全缓解的患者。CAR-T疗法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精准靶向疗法。研究人员通常需要从患者体内分离采集得到T细胞,使其表达特定的CAR(肿瘤嵌合抗原受体),即成CAR-T细胞。该细胞能专门识别体内肿瘤细胞,并通过免疫作用释放大量的多种效应因子,从而高效地杀灭肿瘤细胞而不会攻击自身正常细胞,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目的。该疗法要用患者自身的T细胞才能构建出富有疗效的CAR-T细胞,这使得该疗法的个性化很强且价格昂贵。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开发通用型的CAR-T细胞。
教师设置了如下问题
1)解释CAR-T细胞能高效灭杀肿瘤细胞的原因?
2)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比较CAR-T细胞与人体中原有的T细胞、B细胞的差异?
3)制备CAR-T细胞所用到的现代生物技术有哪些?
4)制备通用型CAR-T细胞的优缺点是什么?
5)放疗是用放射性元素对人体肿瘤的部位进行局部方面的扫描和照射,通过辐射杀死瘤细胞。化疗是通过药物的手段,使药物进入人体血液,并去除人体中的癌细胞。放疗和化疗对人体正常细胞也有杀伤作用。相对于放疗化疗,CAR-T在癌症治疗的优缺点?
6)查阅资料CAR-T治疗除了治疗恶性肿瘤,还有哪些应用?又存在哪些弊端,目前对弊端的相应举措有什么?
问题1-2,运用“结构与功能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概念,CAR-T细胞的细胞核中含有抗体基因与TCR跨膜区基因,这两种基因同时表达的产物——CAR-T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CAR,具有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的功能, 从而能有效激活T淋巴细胞发挥细胞免疫应答的功能,高效杀灭肿瘤细胞。结构差异:T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是TCR;B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是BCR;CAR-T细胞则是CAR。功能差异:T淋巴细胞能杀死肿瘤细胞却不能高效识别肿瘤抗原;B淋巴细胞通过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识别抗原, 但不能高效杀死抗原, 且当T淋巴细胞不能有效呈递肿瘤抗原信息时,B淋巴细胞很难通过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AR-T细胞既能高效识别肿瘤抗原也能高效杀灭肿瘤细胞。
问题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生物技术:“采集得到T细胞”进行培养和改造体现了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表达特定的CAR(肿瘤嵌合抗原受体)”转基因技术。
问题4-6,引导学生关爱生命,辩证地思考技术的进步与疾病治疗。通过查阅文献了解目前CAR-T治疗的优缺点。通用型CAR-T疗效比不上自体型CAR-T,通过基因编辑可以敲除可能引发排异反应的相关基因,患者可以即取即用,等待时间少,且价格便宜。放疗和化疗对人体正常细胞也有杀伤作用。CAR T在癌症治疗的优点:疗效高,特异性强。缺点是:在安全性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还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因此输注CAR-T细胞后必须严密监测。
高中生物学相关的SSI还有很多,像“是否赞成用动物器官进行人体器官移植”、“基因身份证的利与弊”、“植物激素类似物应用的利与弊”、“设计试管婴儿”等,大部分都是公民早已熟知且喋喋不休的问题[3]。这些议题能拓展学生全球视野、进一步挖掘议题解决的不确定性与开放性来促进学生在有意义的、参与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使学生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者,形成正确的观念以及优秀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赵玲.基于社会责任培育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3] 魏志琴,刘晟,刘恩山.在生物学课堂上加强社会责任的教育[J].生物学通报,2017,52(1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