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中学 > 政治
馆校合作模式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 ——以《做负责任的人》为例

馆校合作模式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育研究

——以《做负责任的人》为例

蒋越

上海市第四中学

 

摘要:2022年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明确了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五大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学科的核心素养需要以课程目标为基础,依托课程内容,通过议题式、体验式和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馆校合作的教学模式能够将课堂教学与实践体验融为一体,实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了有效途径。

关键词:馆校合作  初中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早已不再是照本宣科、教师单方面向学生灌输理论的课程。坚持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的统一,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使得道德与法治学科逐步成为塑造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战场。

早在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就发布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自此,馆校合作模式不仅为场馆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生动、直观的课程资源。当然,学科性质不同,所需的场馆资源和使用方式也会不一样。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还需对馆校合作的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一、坚持目标导向,晓之以理,解读场馆资源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学要围绕课程内容体系,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进程,结合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时事进行讲解。要将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引入课堂,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新颖性,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的课堂”

场馆内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丰富充实了教学内容,也是馆校合作的基础。教学目标的实现、课本理论知识的有效解读、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等,都需要借助合适的教学资源来实现。开发和解读优秀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因此,教师在进行场馆的资源开发时,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注重教学资源的典型性和适切性,注重课本知识点和价值观念的统一,发挥教学资源的育人价值。

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的第二框内容《做负责任的人》为例。本框的教学目标是:1.学生能够对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做出正确的评估,提高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提高主动参与社会的意识。2.能够举例说明身边尽责之人的表现,明确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增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3.学生勇于承担责任,能够自觉履行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无怨无悔,做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实现,仅依靠初中学段的学生生活经验是很难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师可以对所在城市中的红色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选择以安葬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的陈延年、陈乔年兄弟的故事为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在社会角色中,他们是兄弟、儿子、父亲、革命者,担负着家庭责任和拯救民族危亡的使命。人物承担责任时面临了角色冲突,他们不惜牺牲宝贵的生命换取革命的胜利,这类场馆资源有助于学生经历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形成健全的道德认知,通过知识的内化,指导外显的切实行动,达到培育学生责任意识和道德修养的目的。

二、坚持问题导向,动之以情,完成梯度教学任务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理念进行了说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遵循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形成规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感悟生活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初中道德于法治的教学侧重体验式教学,因此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创设紧贴学生实际生活、真实有效的课程教学情境,以情境为载体,设置有梯度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馆校合作的课程活动主要依托的是场馆资源优势,这其中不仅包含素材资源优势,还有环境资源优势、人力优势和信息技术等设备资源优势。学习场所的转变能够为同学们提供新鲜感和探知欲望,这是馆校合作的环境优势。场馆内讲解员老师熟知馆内资源,以更加专业的角度分析场馆资源。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感人的故事就立体、生动得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借助场馆内先进的信息技术,采用音视频结合、全息投影等方式,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多重场馆资源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得融入到体验式的教学情境中,以情境为载体,能够帮助学生更加高效的完成各项有梯度的学习任务,潜移默化的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实。

仍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责任与角色同在》的第二框内容《做负责任的人》为例。教师以“小辰的烦恼”为导入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时刻在发生的责任冲突。学生们针对小辰在学习中的真实问题各抒己见,观点碰撞,如小辰既然选择了做班委,就应该承担责任;小辰应该管好自己的学习,辞去部分班级职务等,教师没有给出自己的答案,而是请讲解员老师讲述了百年前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的革命故事,接着教师根据陈延年和陈乔年的故事提出问题进行讨论:1.陈延年和陈乔年在各自的生活中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他们需要承担什么责任?最后他们选择了什么责任?2.结合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他们会这么选择?3.他们的一生是否有收获?有什么收获?4.说出一两位你了解的革命英雄的故事。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担责这一行为,明确承担责任意味着付出,往往也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可以选择自己承担的责任,一旦选择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应负的责任。通过音视频和图片结合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在动荡时期为拯救民族于危难所付出的努力,感受特定时代背景下的责任,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爱国情怀。

通过援藏植物学家钟扬的事迹宣讲这一情境的设置,让学生感受到“负责”这一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不同表现形式。也进一步认识到身边处处有尽责之人,新时代尽责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自我体会。进而自觉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馆校合作所创设的体验式情境相较传统课堂更加有利于将价值观寓于知识的传授之中,课本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场馆为学生打造的体验式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加高效的完成有梯度的教学任务。在完成梯度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个人与他人、社会和国家甚至是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真切的理解国家发展大势,从而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自觉担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达到培育学生政治认同和健全人格的目的。

三、坚持创新导向,导之以行,开展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中还指出:“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连接,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要积极探索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社会。”

初中学段,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动手能力在逐步增强,可塑性强,这样的学情也决定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式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和体验,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创新设计并开展符合青少年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主题学习、专题活动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在活动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馆校合作的教学模式能够实现对场馆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得实践活动的开展更具时效性、适切性,也更具特色。一方面,馆校合作下开展的实践活动具备时效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理论知识后实地参观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场馆,会让学生更能身临其境的理解和体会所学的知识,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并在实践中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主动将个人理想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来。另一方面,馆校合作下开展的实践活动更具适切性,丰富的场馆资源是基于教材内容进行开发和使用的,能够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感官体验和理解方向,学生综合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价值理念去理解馆内资源,且对于同一场馆资源的认识,每位同学可能都不尽相同,拓展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开阔了思维,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因此,在场馆中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用辩证的观点、批判精神去分析问题,进而培养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也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认知,感受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在进行《做负责任的人》一课的教学中,龙华烈士陵园为学生搭建了实践活动的平台,在场馆内,同学们围绕“责任”这一主题,在手机端领取相关邀请函,根据提示的线索,有条理性参观展馆,逐一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取得成就勋章。学生走入“红色地标”,通过亲眼看、亲耳听、亲身悟的沉浸式学习方式,有目标的开展学习活动,提升了学生开展场馆研学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独特的场馆文化也在知识普及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铭记历史,进一步明确要成长为负责任的人这一目标,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寄语广大青年:“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事关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事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但目前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兴趣不大,一方面课程多为理论知识,理论性随着年级的提升不断增强,学生会越来越觉得晦涩难懂,学习吃力;另一方面是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学科不如主课重要。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该不断创新教学的方式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馆校合作的教学模式拓展了教育方式和途径,通过对场馆内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料,助推教学目标的实现。场馆的解说人员甚至是专家老师的加入,也进一步的发挥了课程资源的优势,帮助学生从不同于传统课堂的角度出发思考和理解课本知识。场馆内创设教学情境,能够物尽其用,引导学生更专注、高效的完成梯度教学任务。利用场馆得天独厚的基础设施等条件,组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馆校合作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实现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参考文献: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6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