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科研 > 科技教育研究所
关注青少年科学探究学习活动 (3)

三、我国青少年参与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现状

科学需要探究。而科学探究学习活动正是为青少年提供了这一了解并实践上述“过程”的机会。当青少年在尝试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他们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方法,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都会得到升华和提高。正因如此,我们在2002年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的问卷中专门增设了“了解青少年对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体验情况”的题目。

本次调查表明:60.4%的被调查者体验过“在对自然界、身边事物观察或对别人结论质疑的基础上,发现和提出问题”;认同能够“运用已有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的被调查者为62.5%;49.2%的被调查者表示“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出自己的结论(可以重复验证的)”;而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进一步了解科学事实,并获取证据”的被调查者仅为37.3%;“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认同率最低,为26.5%。

就青少年对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各相关阶段的认同率而言,男性被调查者对其中每项的认同率均高于女性被调查者,其中最高相差近10个百分点,最少亦相差2个百分点(见表1和图1)。

1  被调查者对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各相关阶段的认同率     单位:%

科学探究过程中各相关阶段

(共8项)

被调查者认同的比率

1、在对自然界、身边事物观察或对别人结论质疑的基础上,发现和提出问题

60.4(男:62.1;女:58.7)

2、运用已有知识做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62.5(男:64.3;女:60.6)

3、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26.5(男:31.1;女:21.7)

4、针对计划广泛收集、整理从书刊以至网络上获得的科学资料

40.7(男:42.5;女:38.8)

5、通过观察、实验、制作进一步了解科学事实,并获取证据

37.3(男:42.1;女:32.3)

6、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出自己的结论(可以重复验证的)

49.2(男:53.3;女:45.1)

7、能用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

42.7(男:43.7;女:41.7)

8、能够思考探究结果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其对人类社会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45.8(男:47.5;女:44.0)

注:本表中的题号是问卷中的问题编号

 

本次调查还表明,尽管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对青少年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但亲身体验过科学探究全过程的青少年数量并不多,无论是通过正规教育或是非正规教育途径,都低于29.0%(见表2)

 

2  亲身体验过科学探究全过程的被调查者比率     单位:%

亲身体验过科学探究全过程的途径

2项)

被调查者的认同率

9、学校的相关科学课程是否为你提供过尝试进行完整的(包括上述所有8个阶段性过程)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机会

28.8

10、课外科技活动是否为你提供过尝试进行完整的(包括上述所有8个阶段性过程)科学探究学习活动的机会

28.9

注:本表中的题号是问卷中的问题编号

 

四、从教育途径多元化的角度对青少年科学探究学习活动进行整体研究

教育是使人社会化的过程,因此实现这一宗旨,不仅需要学校这一教育途径,也需要家庭和社会其他领域的教育途径。同样,作为科学技术普及教育,要达到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的目的,不仅需要学校提供良好的正规教育,也需要家庭和社会提供良好的非正规教育。具体就科学探究学习活动而言,要实现其目标,也必须依托学校的科学课程,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及课外、校外的科技活动这3方面的“合力”。这就是大教育的观念,也正是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的依据。

实际上不难想象,就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现状来说,单纯依赖学校的科学课程,是不可能使青少年完全实现参与科学探究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是因为科学课程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当然,单纯依赖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是单纯依赖课外、校外的科技活动,答案也必然是否定的。所以,我们本次研究所着眼的视角,就是要从教育途径多元化的角度对青少年科学探究学习活动进行整体研究,即对学校的科学课程,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及课外、校外的科技活动分别在青少年参与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中所处的不同地位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上述3种途径的有效衔接进行实验研究,以及对通过这3种途径如何实现对青少年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进行综合研究。

下面介绍几种整体研究的设想。

(一)结合对某一知识(概念)学习的不同水平的理解,通过3种途径分别设计层次逐步深化的科学探究活动

以关于“水”的知识的学习为例。在科学(或物理)课上,可设计让学生进行关于水的“事实性”的探究活动,如观察“水有多少种物理状态”;还可以在科学(或化学)课上,让学生进行关于水的“概念性”的探究活动,如通过实验“把水纯净”以及“测定水的组成”。而在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则可以让学生进行关于水的“应用性”的探究活动,如通过对居民调查、采取“自来水”、“瓶装水”和“桶装水”的水样,并通过水样检测,从而确定“你所在社区居民的饮用水是否符合饮用标准”。而到了课外、校外科技活动时,则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关于水的“创新性”的探究活动,如北京市西城区科技馆周又红老师总结的“海水可不可以养花种草”,就是这样一个富于创新性的实验研究课题。

(二)结合现代社会新的学习观,对3种途径在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中的地位分别进行定位、研究

在现代社会,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按照这一理念,我们对美国盛行的教学方法就不会感到陌生。因为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正式,而且不把重点放在学习具体知识上。相反,美国人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教他们自己去开发自己的智慧以及创造能力。学生花很多时间学习怎样使用参考资料、图书馆、数据以及计算机。美国人认为只要孩子具有好的推理能力,好的研究方法,他们就能在以后找到自己所需的具体知识。并认为怎样解决问题比积累事实更重要。

结合现代社会新的学习观,我们可以建议学校把科学课程的探究活动定位于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在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探究活动,可以定位于使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而到了课外、校外科技活动,则可以定位于使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善于学习。总之,通过对3种途径在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中的地位分别进行定位、研究,有助于最终构建有益于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和具有良好科技素质劳动者队伍成长的学习型社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