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具有深厚的科技教育传统,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上海市“二期课改”及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发展契机,以科学教育为载体,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了一批上海市一流水平的科技教育特色项目,涌现了一批科技精英人才和优秀的科技指导教师,凸现了比较鲜明的科学教育办学特色。
学校成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基地;上海市头脑奥林匹克活动特色学校;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2049培育计划试点学校;联合国《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EPD)》项目实验基地。
(一)办学实验课题 引领科学教育持续发展
学校以“普通高中学校加强科学教育,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办学实验的龙头课题和主攻方向,统领学校各层面各板块的工作。主课题涵盖了科学教育在德育、课程、教学、师资、学生社团与校园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研究,通过主课题和子课题的实验研究,积极探索了科学教育特色的现代学校发展道路,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了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主课题荣获上海市第八届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
2004年,学校申报了新一轮办学实验课题《高中科学教育内容标准及实施策略的研究》,这是对上一轮实验课题的深化与发展,形成了科学教育研究新的生长点,引领学校创新实践持续发展,推动了学校科学教育深入开展。学校科研进入良性循环状态,一线老师广泛参与教科研。继2001年被表彰为上海市第五届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2005年再次被表彰为上海市第六届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
(二) 三类课程实施 科学教育落实每位学生
作为上海市二期课改的研究基地学校,卢湾高级中学将加强科学教育课程建设,作为深入推进科技教育,深化“二期课改”的重要突破口。学校坚持把科技教育与课程建设整合起来,使学校的科技教育活动一改过去只有少数学生参加的活动局面,使科技教育进入课程与教学主渠道,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到每一位学生。
在基础型课程教学中,强化科技教育内容和方法,提升学生科技素养。理化生学科增加了“环保”的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强化探究性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验;数学与物理学科中将TI图形计算器应用于教学之中,让同学们在使用中直接感受与体验新科技成果的功能与效应。此外,教学中还增加了中外科技史以及最新科技成果等内容。有效提升了学生科技素养,促进了师生科学态度和方法的形成。
拓展型课程中积极倡导、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科技类课程开发和设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和建设了具有学校科学教育特色的拓展型课程,初步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拓展型课程框架,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多元化选择。三年来,学校向学生提供了八大领域70多门拓展型课程,供学生自主选修,如数字电路、数学空间想象力的培养;趣味物理、化学综合能力培养;程序设计、TI数理技术应用、生物探索性实验等。
研究型课程中,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推进问题研究和项目设计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学生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初步了解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勇于创新、主动探索、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学校在建设和开发研究型课程中,积累了800多个研究课题。例如“电子书制作与在线阅读研究”、“苔藓植物多样性及保水作用研究”、“衣藻对不同可见光趋光性探究”、“废电池回收实践活动”等。这些课题在全国和市英特尔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三)主题活动设计 感受科技创新魅力
学校持续不断开展“走近科学,感悟人生”等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创设各种德育情境,引导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观察学习,体验感悟。
1、以“走近科学,感悟人生,提升品位”为主题,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社会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
校团委会、学生会组织学生开展了“走访院士“”活动,走访了十一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
2、开展了“走近科学感悟人生 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实地考察、社会调查、查阅资料、访问对象等多种方法,收集、整理有关祖国及上海地区科技创新方面的材料,用摄影、剪报、图表、见闻录等多种形式编辑成资料册,共编辑了厚厚36大册。
3、以“走近科学家,约会艺术家”为主题,开展“科学·人文”教育活动,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
4、以“关注校园,自律自强”为主题,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的运行机制,努力营造自主发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情境
5、以“发展个性,培养特长”为主题,引导学生从自主探究、科学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6、开展“树民族之魂,颂生命之歌”主题活动,自创诗歌朗诵会,将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融入科学教育
(四)自主社团活动 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学校以“发展个性,培养特长”为主题,成立了智能机器人开发者协会、OM爱好者协会、天文爱好者协会等41个各具特色的学生社团,将学生社团活动与拓展课研究课整合起来,纳入学校三类课程管理网络,高一高二同学100%参加社团活动,每位同学都是创新实践活动的参加者,广大同学的科学素养创造意识得到培养和锻炼,也涌现了一批科技精英。
头脑奥林匹克爱好者协会在刚刚落幕的第19届中国上海头脑奥林匹克大赛中获得高中组五个项目中的两项冠军。2003、2005、2006年学校OM代表队代表中国三次赴德国参加比赛,均获得高中组冠军,2006年5月,他们又代表中国赴美国参加比赛,获得优秀成绩。
“巅峰科学社”开展了以“呵护城市绿化的重要小兵――苔藓生物在城市绿化中作用”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花了半年多时间在上海市18个公园作苔藓植物考察,调查研究和有关生态实验,为城市绿化建设提出很有创见的建议。学生的有关专题实验研究结果获得上海市园林研究所高度评价:“课题在国内植物应用研究中具有较高的水平,填补了我国在同类课题研究中的空白。”
智能机器人爱好者协会通过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社团活动,自己设计、组装个性化的机器人。在长沙举行的第三届全国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上,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的“公交车自动报站器”获得了高中组金奖,并被评委会认定为高性价比的代表。在第六届“广茂达”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上我们学生自己开发设计的机器人获得了冠军。
孩子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社团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里成了小小发明家、未来科学家的摇篮。
(五)教育资源整合 引导学生在科学实践中成长
学校整合校内校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校外科技教育基地和人才资源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成长。
学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EPD》项目”实验学校。在实施《EPD》项目两年来,将《EPD》项目与创建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进行整合,探索和开发科技教育系列
专项活动。
学校积极引进科技教育活动项目,培训科技教育新的增长点,利用“青少年科技素养培育计划(2049)”,开展多项专题活动。
学校充分发挥科技教育基地的作用。利用假期与双休日,分批组织300多人次到浙江安吉、崇明的东滩和生态村、佘山、宝钢等地区作野外考察。
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成立了以张涤生院士领衔的校外科学教育导师团,定期为学校开设科普讲座和高科技发展前沿的专题报告。先后举行十多次科普讲座,有八千余人次参加。
学校调动一切教育力量,创造一切条件为学生提供资源上的支持,花力气投巨资建一流水平的中心实验室,整合原有的各类实验室,为科技活动的有效开展创设条件。一是对原学科实验室功能的扩展,如数字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多媒体互动式生命科学实验室;二是建设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专用实验室,如OM专用室、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学生参与设计)、摄影实验室等;三是建设20多个“小小创新实验室”,为学生的自主创新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构建信息化的科技教育环境,是学校整合科技教育资源的又一举措。学校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系列学习和管理平台,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让信息资源成为学生创新实践的工具。
(六)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科学教育长效机制
学校重视科技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将科技类活动的教师培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整合起来,走自培与引进相结合之路,完善激励与评价制度,培养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知识结构互补的优秀科技辅导员队伍。
以科学教育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课程实施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课程化”,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同学;学生社团和主题活动是重要的形式,“社团化”和“活动化”才能兼顾不同个性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队伍建设和资源整合是保障,“整合化”,才能真正保证创新教育的长效机制和持续发展。几年的实践,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的办学不平得到极大的提升。
(执笔: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