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从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学生创设了更多的阅读途径。原有教材是按知识系统进行排列。 学生已有课堂练习较多地进行机械层面的操练,往往引起老师在课上为完成练习而上课,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不能真正达到二期课改的目标。 从理论上讲,语文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为途径,如何体现学生已经听清、读懂、会说,由于评价手段的滞后,大多都是放任自由。我们往往过多地注重写,忽略了其他几个方面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获得全面的发展。所以,此项研究旨在进一步探索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有效练习的形式与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成果与分析 1、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学生喜爱的作业 (1)开学初,我们先通读了两套教材,(H版和实验版)对教材有一全面深入的了解,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课后练习进行深入研究:有的课文,我们从朗读的角度入手,朗读是获取信息、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理解语言的有效途径。在读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够学习语言,吸收词汇,摸索语法习惯,感悟他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从而为运用创造条件。在读的过程中,由于吸收了他人的表述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了这些方面的建构,学生可以将读到的感悟到的信息转化为内部语言,将获取的素材迁移为口头表达材料,通过思维的逻辑转换,为说提供了内容和方式,从而能“出口成章”。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学生把说的内容整理、润饰后就可以形成书面语言,逐渐形成“下笔成文”的能力。然而有时我们往往会因为朗读作业无法检查而忽视了对朗读作业的布置,老师们经过商量,决定借鉴英语老师检查口语的方法,通过朗读作业录音,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比如《桂林山水》、《十年后的礼物》等。 (2)平时对于古诗的学习,我们采用较多的方法就是通过自读,小组讨论,再到大组进行交流,然而每一个诗人在写古诗时,大多都是有感而发的,在古诗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故事,我们何不在学习古诗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古诗改编成故事呢?于是,课题组的老师们决定从《赠汪伦》这首诗入手,进行有效练习的尝试设计。在课堂上,老师们将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在学生学习了这首古诗后,请学生把它改写成一个故事?由于是第一次尝试,学生都感觉很有趣,于是一个个故事便应运而生。 (3)我们还打破了教材中文章的体裁,从新教材《失去的一天》和《奴隶英雄》这两篇文章入手展开研究。由于这两篇文章浅显易懂,里面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而且也深受学生的喜欢。其中一篇是记叙文,另一篇是课本剧。将这两篇文章进行一下整合,在上完这两篇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两者的体裁进行互换,将《失去的一天》改为课本剧,将《奴隶将军》改为记叙文,由于这样的设想,打破了以往学生单一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自己来做做小编剧,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起来,他们很快地就完成了这两份作业,我们趁着学生这份新鲜劲,紧接着又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业》,要求学生将参与此次活动的过程、感受写下来,学生都感到有话要讲,因此不一会就洋洋洒洒地将文章写好了。 此外,以课本为载体,在课堂内设计有效练习,有的文章从写作的角度入手,进行有效练习,将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扩写、叙写或改写 比如,《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粹,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增加文学底蕴,对其中政治风云,历史背景,人物形象都能有所涉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其中的某一方面进行研读,喜爱研究政治风云的,以故事会的形式, 向大家介绍了当时的风云突变;研究历史背景的,以知识打擂台的形式,让每个人都能较好地了解当时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研究人物形象的同学,有的给曹操提出了忠告,有的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而称颂,有的为鲁肃的忠心耿耿而赞叹,更有的为姜维的聪明才智而叫绝…… 同时我们又对《三国演义》这部巨著的文学造诣上进行了初步的感悟。大家积累很多三国成语、歇后语、俗语、对联等,这样,对故事情节有了更好的理解和体会。这样,从课文研读到内容衍生,再回到作品,整个三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这种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们纷纷那起手中的笔,与文章中的人物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结合教材中的写作要求,以《XX,我想对您说》为题,展开了对话。 2、扎根实际生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读写结合 二日营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一项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把语文学习延伸到了课堂外,他们第一次自己铺床,第一次下河摸鱼,第一次自己独立走过勇敢者道路……太多的第一次,使学生感到有很多的内容可以表达。 我们根据我校的科技特色,带领学生观看了“神舟”飞船设计的资料片,要求学生去采访一下参与神舟设计的功臣,参观“神六”返回舱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了较好的提升。 五年级的同学即将离开母校,此时他们肯定有许多话想要对老师、对母校、对家长、对同学说,家长此时肯定也有很多话语想要对自己孩子述说,于是利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请双方互相说说此时的感受,相信大家一定会有很多内容可以展开。 3、将有效练习的设计与学生表达能力培养相结合 在教学《热流》这篇课文时,我发现虽然这篇课文题为《热流》,但通篇并没有出现“热流”这两个字,于是我增加了一个说话练习的环节,学生用上“热流”两个字为文章加一段结尾,让学生以“当 时,我的心中涌动着一股热流”,或“因为 ,所以我的心头涌起了一股热流。”来进行说话练习,同样,在执教《父亲的叮嘱》这一课时发现,让学生准确、完整地说出“为什么我在画杨桃时会不按照平时习惯中看到的样子去画,而是把它画成五角星”学生有困难,因为它的原因不止一个,我设计了这样的句式让学生说说:我在写生课上把杨桃画成了 ,那是因为 ,还因为 。用上这样的句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表达有条理,还能够让学生有意识的从多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另外在教学《我的第二次生命》这一课时,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填写,想让学生用上排比句来说说表格中的内容:每当我 时,父亲 ;每当我 时,父亲 ;每当我 时,父亲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再一次对全文内容进行梳理,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提高语言的组织能力。 4、几个值得注意的关键因素 高年级语文的有效练习,我们感到有这么几个关键因素值得把握: 1)保证足够的练习时间。通过我们平常对语文课堂进行的调查,一般学生的读及练习的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甚至更少。因此,要求每节课必须最大限度地安排学生活动时间,一般应二分之一左右。老师们不必吝啬有效练习的时间,因为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完成学习目标。 2)注意练习的质量。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语言文字的有效练习,要以听说读写的综合有效练习为主要形式。因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听觉的学习,效率只有30%;视觉通道的学习,效率为50%;而复合通道的学习,效率可达70~80%。 3) 效练习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到位,有层次。重点练习要分步实施。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迁移,特别要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过程和方法 。 有效练习应面向全体学生,力求所有的学生能参加,为学生创设愉悦的气氛,以达到最佳效果。要变单一的“教师出题——学生做题——教师评价”模式为让学生自己提要求,共同拟答案,集体来评价。凡重要问题和说话有效练习都要在全班同学参与的基础上再请个别同学回答。只有疏密结合、张弛有度,学生才会兴趣盎然。 另一方面, 我们发现实施语文的有效练习,首先是要建立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同时也要以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为前提,帮助教师通过多种渠道的设计,帮助学生展开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然而,有效的练习还应与一定的评价相结合,因为教学评价对于教学进程起着激励导向和监控的作用,所以有效的练习设计还需呼唤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只有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才能使练习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