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背景 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提出了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并提出了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同时新课程也提出了建立综合评价体系,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是统一的,不能分割的,是个完整的整体。本课题试图根据二期课改的要求,通过典型案例,在案例中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并探索与之相配的评价方法。将二期课改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建立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的一体化体系。 二、 研究目标 1、 建立三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一体化模式。 2、 提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一体化模式思想。 三、 研究过程 1、 理论研究 学习了《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新课程组织策略与技术》、《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黎世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等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书籍。 研究了地理新课程标准及目前的教学现状,分析了《河流》这一章节的教材,对新老教材进行比较。 2、 三种模式的建立 1) 模式之一:概念课型 以掌握基本概念,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为教学目标;以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在教师精辟的讲解和适时的点拨下,启发了思维,掌握了基本概念,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以即时练习为评价手段。 2) 模式之二:应用课型 在掌握概念的基础上,学生着重应用、拓展性学习,通过师生之间配合、协作的互动教学方式,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以课堂参与和拓展性作业为主要评价手段。 3) 模式之三:自主学习型 在基础知识学习和拓展性学习后,学生以自主学习的形式,选择自己擅长的学习方法、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进行研究、探讨,交流,最后将研究结果呈现给大家,共同分享成果;以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价相结合为主要评价手段。 3、 实证研究 在2006年4月在《交通运输与通讯》进行初步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经验后,在2006年10月,在《河流》这一章节中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三篇教案和三个课件,组织了三节研究课,制定了三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汇总。 四、 研究内容与成果 (一)、理论依据 1、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 对新旧课程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较明显差异。首先,新课程观认为教科书是个有待开发的资源库,教师要利用这个资源,对教材进行选择和取舍,以更突出学生自身的发展。其次,新课程认为课堂的功能是多样的,有传递、个性发展、实现交往、社会效应、情感归属等功能,它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进行教案设计,以能达到这些功能的最大限度的实现。再次,新课程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状态,教师要适时点拨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整体、深刻和灵活。 2、建构主义评价理论和多元智能评价理论 建构注意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即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者自己积极的建构自身的知识框架。建构主义思想使我们在评价教学过程中有了一个新的标准,它认为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 加德纳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的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多元智能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在多元智能理论支撑下,教学评价的标准具有多元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出色的,通过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二)、三种模式操作要点和运用 1、模式之一:概念课型(以《河流》为例) 1) 理论依据 在进行概念课的教学时,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主要目的,需要教师的讲解,且需要教师讲深讲透。但是教师“讲”并不是满堂灌,教师要边讲边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为学生打开思路,发展思维,教会学生举一反三。教新知识要充分结合学生的旧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2) 教材分析 本章在《中国地理》上册中的地位和作用:《河流》是在学习了我国的地形和气候后的一个章节,河流的分布及水文特征与地形和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河流也对人口的分布、工业、农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将前面学过的知识很好地运用,也要注重和后面的知识的联系。 《探访我国的河流》主要让学生了解河流的水文特征,概念性教强,这些知识既与前面的地形、气候关系密切,又为后面学习长江、黄河起铺垫作用。 3) 教学目标设立 认知与技能:知道水系、流域、内外流河、内外流域等概念; 了解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 学会描述河流水文特征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深入研读地图的能力; 训练综合运用不同类型地图; 推测地理特征的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科学实证意识,培养积极、科学的探索态度 4) 主要教学环节实施过程 1、 引入新课 在了解世界各国的母亲河的基础上提问: 为什么人类的文明起源于河流呢? 总结:河流养育了两岸人民,也孕育了灿烂文明。 2、 读图识图,扫清概念 1)学生自学研读书本,做小练习。 学生自学课本中概念,初步了解河流概念。 教师演示河流概念图,扫清概念障碍。 2)结合地图册,补全一首诗 提问:为什么说塔里木河的个性独特,它与其他河流有什么不同? (内流河、季节河) 3、 综合用图、探究规律 四人小组共同完成表格:探究长江、黄河、黑龙江、塔里木河的水文特征。 总结:南、北方河流的不同特征 水文特征 秦岭——淮河以北(以黄河为代表) 秦岭——淮河以北(以长江为代表) 结冰期 汛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