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查背景 徐汇区有2850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初中,分布在不同的中学。作为在上海义务阶段学校中接受教育的一个新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样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爱护,需要给他们提供更加符合他们成长需要的教育服务。当前,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关注和研究,比较多地集中在入学资格、升学条件等外部环境的建设上,对他们的心理需求的关注,则是教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在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较少。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融入上海这个大环境中有着诸多的心理需求,了解并满足这些需求,不仅对帮助他们快乐成长有益,也是教育工作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有关的问题和概念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调查。我们把调查的主题确定为“心理需求”,把需求的指向确定为“学校环境中”,即在正常的学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需求。在对于心理需求的界定中,我们主要依托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围绕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三个方面进行[1]。 社交需求:也叫爱与归属的需要。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基本满足以后,社交需要就成为人们的强烈动机。希望和人保持友谊,希望得到信任和友爱,渴望有所归属,成为群体的一员,并且遵从集体行为规范,这就是人的归属感[2]。在本调查中,我们设计了6个问题(1-6),分别从对学校的适应、对学校生活的认可以及在学校环境中是否得到关心和帮助等方面,来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这方面的心理需求现状。 尊重需求:包括自尊、自重和被别人尊重的需要,具体表现为希望获得实力、成就、独立和自己,渴望,希望得到他人的常识和高度评价。在本调查中,我们设计了8个问题(7-14),分别从在学校是否被老师和同学接纳、相处得是否友好、是否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美等方面,来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这方面的心理需求现状。 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这是人的需要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需要。在本调查中,我们设计了5个问题(15-19),分别从在学校是否有主动性、是否积极合作以及自我的体验等方面,来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这方面的心理需求现状。 在本问卷中,我们还设计了2个问题,对他们对上海的认可和意愿进行了解,放在问卷的最后。 三、调查目的 通过问卷和访谈,我们希望了解和掌握一些直接的数据资料,并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初中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需求现状作出一个相对客观真实的描述,分析归纳有关的问题,寻找有针对性的学校对策或建议。 四、调查概况 本课题为调查研究,以徐汇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相对集中的四所学校:宛平中学、龙苑中学、长桥中学、梅园中学,为抽样点,对其中的580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其中预初年级196人,初一年级222人,初二年级162人)进行问卷调查、对12名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对近两年来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62份,回收362份。 五、调查分析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从年级、进现在就读学校时间、性别、是否上海户藉、在上海生活的时间、父母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等方面进行了了解。结果如下: 表1-1:基本情况
由上表可见,参加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中,男女生比例相对适度;绝大多数学生在上海生活的时间超过5年,不到1年的只占0.86%;学生家长的文化程度相对集中在高中以下,大专以上比例很少,只占5.34%,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计较低;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是39.14,超过60的学生有兄弟姐妹,这也是和上海的学生明显不同之处。 (二)具体内容的统计分析 本问卷一共有21个题目,按照题目顺序统计结果如下: 1、入学以来,我对学校学习环境很适应 表
上表显示,学生对学校的适应度的回答中,认为自己对学校环境非常适应和比较适应的超过90%,显示出对学校环境普遍感到适应。 在这一问题中,我们对调查中的部分变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如下: 表
从上表可见,不同年级学生对学校的适应度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校的适应度上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是否独生子女和学校适应度之间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Sig. (2-tailed)均大于0.05)。 2、我喜欢并乐意参加学校里的活动 表2-2:乐意参加学校活动程度
上表显示,分别有37.93%和41.72%的学生非常喜欢并乐意或者比较乐意参加学校的活动,表明在学校活动的组织和安排方面,他们也表现出比较高的认同。 3、我有心事时,可以在学校找到倾诉的对象 表2-3:在学校找到倾诉心事对象
上表中,能在学校中找到倾诉对象的学生,虽然总数过半,但是还有将近50%的学生表现出不确定和明确的否认,这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被调查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本身在人际沟通上就需要给予帮助和指导。 4、遇到困难时,我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 表2-4:遇到困难得到帮助程度
在被帮助的回答中,给予“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肯定态度的分别占41.72%和39.66%,表明在学校生活中集体的合作和互助比较被他们所认可,也能经常得到帮助。 5、如果我能代表学校参加活动,我会感到光荣 表2-5:如代表学校参加活动,感到光荣
上表显示,大多数的学生都比较明确地表示愿意代表学校并以之为荣,表明对学校的认可以及在学校生活中的归属感相对明确。 6、我希望可以为学校、班级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 表2-6:希望为学校班级做事
上表显示,大多数的学生有愿意为学校班级服务奉献的意愿,进一步表明对学校的认同感并希望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7、我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 表2-7:希望老师同学喜欢
初中生正是自我意识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希望得到周围人的喜欢是他们这个时期非常渴望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同样如此,上表中大多数学生的肯定回答表明了这一点。 在以上7项的内容中,综合起来看,学生在社交需求方面基本上表现出比较大的认可度,表明在目前的学校生活中这一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这和学校的办学理念、环境建设以及文化融合等是有关系的,提示我们在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方面,已经有一定的非常可取的经验。 8、我希望老师对上海同学和外地同学一视同仁 表2-8:希望老师对上海外地同学一视同仁
上表显示,学生对学校中是否得到公正公平的待遇,是否拥有同等的友好态度,表现出明显的认可。这提示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注意尊重和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要求,不能将上海学生和外地学生区别对待。 9、我希望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取得优秀的成绩 表2-9:希望通过努力获得优秀成绩
上表显示,分别有65.52%和26.72%的学生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成绩”。然而在现实中,我们通过访谈了解到,有比较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校中学习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英语学习存在很大的困难。但是,学生内心是愿意积极努力的,这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提出了要求。 10、当我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老师总是耐心解答 表2-10:遇到困难老师耐心解答
上表显示, 11、如果我表现好,老师就会表扬我 表2-11:如果表现好,老师会表扬
上表进一步说明,学生在学校中有被肯定、被赞美的机会和实际体验,这对满足他们的尊重需要是非常重要的。 12、我在学校里没有受到过同学的欺负 表2-12:没有受到同学欺负
上表显示,将近70%的学生明确表示基本没有受到过同学的欺负,但是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受到了欺负或者对这个问题给与不确定的回答。在初中阶段,人际问题也是一个相对集中的问题,中学生在学习建立合理的同伴关系的同时,也难免会发生人际的冲突和矛盾。结合有关的访谈,我们了解到,不同的学生对于“欺负”的理解和界定也不尽相同,体验也不同。但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学生的实际感受,也就是说,对于那些感觉到被同学欺负的学生,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细致的了解和帮助。 13、和同学们在一起,我的心情总是很愉快 表2-13:和同学在一起心情愉快
上表中,能在和同学相处中感觉到愉快的学生,比例也占据了大多数。这对他们健康情绪和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14、我在学校里有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表2-14:学校有无话不谈的朋友
本题目,进一步说明上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出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和同伴关系的良好。在访谈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多数学生都明确表示自己在学校里有好朋友并且不止一个,好朋友之间会经常在一起聊天等,涉及到的内容也很多,比如娱乐、时尚、家庭琐事、亲子关系、学习、老师和同学等,他们对经常在一起轻松地聊天感到很开心。 在以上7-14题的调查结果中,综合起来看,学生在学校中的尊重需求基本上能够满足,表明在目前的学校生活中他们感觉到了被重视、被尊重。这对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培养健康的情绪品质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他们将来融入上海也是很有帮助的。 15、如果有一项任务需要和同学们一起完成,我会积极合作 表2-15:愿意与同学积极合作
上表显示,在积极合作的问题上,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非常愿意与比较愿意,总计占86.04%,表明他们在 16、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我经常会主动提出建议 表2-16:在活动中主动提建议
上表显示,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的学生分别为22.07%和38.97%,表明多数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意识比较明确,能主动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同时,还有部分学生在这一问题上给予否定的回答,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和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关,青春期的学生处在发展中,自我表现的方式方法也会有不同。另外,也和活动本身是否吸引他们有关。对这部分学生的情况,需要在实践中注意做进一步深入了解。 17、如果周围的同学学习成绩比我优秀,我会主动向他们学习 表2-17:主动向优秀同学学习
主动向别人学习,欣赏和赞美别人的优点,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客观态度,也是个体表现出自信的一个侧面。在本问题中,多数学生也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表明他们对他人的态度相对合理。 18、我总是能在学校中体验到快乐 表2-18:在学校体验到快乐
上表显示,有将近80%的学生反映出在学校能体验到快乐。这一点非常值得重视。这样的内心体验,有助于他们在学校生活中更好地接纳环境和师生群体,从而更好地感知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19、我的努力总是会有收获 表2-19:努力总有收获
在以上15-19题的调查结果中,综合起来看,学生在学校中的自我实现需求比较明显,他们希望自己在学校中有所作为、有所发展,希望自己得到更多的机会体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这给我们的教育工作也提供了参考。 20、 我喜欢上海这个城市 表2-20:喜欢上海
对于上海这个城市,接近90%的学生表示“喜欢”,可见上海的生活对于他们的影响很明显。访谈中,我们还发现,不少孩子因为在上海生活的时间比较长,或者从小就生在上海,对上海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表现出很大的认同,甚至胜过对家乡的认同。 21、我希望以后能在上海长期生活 表2-21:希望在上海长期生活
上表显示,希望在上海长期生活,仍是大多数学生的选择。但是,由于升学制度等方面的限制,有的学生不得不在完成义务教育后离开上海。在访谈中,就有学生提出“可不可以让我们在上海继续读书?”。 (三)结果讨论 综合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以及案例分析的资料,我们的调查结果如下: 1、总体上看,目前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基本都能得到满足,表明教育大环境对他们的成长日渐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学校老师和同学对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态度比较友好和善,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个别访谈时,我们设计了“你觉得班级接纳你吗?与老师、同学相处得如何?”以及“在学校里有什么担心的吗?”这样的问题,反馈的结果中多数学生都反映“被接纳, 2、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校生活中三方面的心理需求都比较强,需要继续给予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帮助,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以自我实现需求为例,我们在访谈中发现多数孩子都希望自己“成绩好”,希望自己在学校中的表现被老师和同学肯定,虽然有的学生在学习上还不尽如人意,但是内心始终怀着积极上进的要求。这和问卷调查中的有关数据是一致的。在访谈中,我还了解到,有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校里表现优秀,有的成绩优异,有的被选为大队长、中队长。 3、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希望融入上海,希望融入学校生活,并在学校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得到进步和成长。 作为新一代的“新上海人”,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是“生在上海、长在上海”,几乎和上海的孩子在情感上没有很大的区别。访谈中,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因为对家乡的认识很有限,回去后会“觉得不适应”,和当地的小伙伴也感觉“不一样,有差别”,他们更加喜欢在上海生活。不过,因为升学政策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对自己能否继续留在上海也表现出困惑和焦虑。访谈中,就有一个孩子跟我们说:“老师,你们能不能帮我们呼吁一下,让我们继续在上海读高中?” 六、思考与建议 (一)教育管理方面 在本调查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对所就读的学校表现出认同和热爱,这其中包含着许多非常值得总结和思考的经验。希望有关学校能对几年来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就读的有关工作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出有效的做法和有益的经验,提供给同类型的学校以借鉴。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虽然已经不再是新生事物,但依然是任重道远,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比如:家长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也相对简单,这对学校教育的成效来说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还有,学生们关心的“能否继续在上海就读”的问题,可能在政策制定等方面也需要进行研究。 此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对全体的学生都非常重要。因为不管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还是上海人的子女,在进入青春期、在同样的大环境中,有着同样的心理需求和困惑,需要给予关注和指导,以顺利、愉快地在学校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教师方面 教师的态度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时候,需要始终怀有公平公正和包容之心,对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视同仁,给予他们相同的机会。比如,在优秀学生评选、少先队干部竞选、课外活动的组织等方面,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积极参与,肯定他们为之做出的努力。 此外,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和策略。比如,有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中途到上海来就读的,英语基础差,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考虑到其个性化的需求;再如,有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薄弱,给班主任工作带来影响,就需要 (三)教育研究方面 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个群体,教育研究部门和研究者需要给予主动的关注,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但是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和指导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非常必要: 1、适应能力的培养 不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从小来上海还是上学以后来上海,环境的改变总是会带来适应的问题。而适应能力的高低,和他们在上海能否正常学习生活直接相关。在适应问题上,既有对环境的重新熟悉,也有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和评价,还有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认同等。 2、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指导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上普遍遇到的问题是方法和习惯,这些问题上如果有困扰和偏差,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学习兴趣、学业成绩,也包括他们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3、人际交流与沟通的辅导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快地熟悉环境、找到归属感、获得情感的支持。尤其是在初到上海就读的时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般会有着这样那样的担心和顾虑,却往往不懂得寻找到合适的人去寻求帮助,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可以帮助他们。 (四)关工委的作用发挥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是国家的下一代,也是未来社会的创造者和接班人,他们这个人群的成长、成才,同样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对这样一个新生的群体,需要及时给予关注和帮助,使得他们尽量减少环境带来的内心的冲突和生活的挑战,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在这一点上,关工委任重道远。 1、树立公平、平等的观念,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不管是上海人,还是外来人口,他们的孩子都是国家的未来,必须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来看待他们的教育问题。目前,国家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就读的政策也越来越明确,就是体现的这一点。关工委在日常的工作中,需要对国家的政策进行大力的宣传,可以充分借助关工委的教育资源,在社区、学校中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弘扬先进、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2、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关工委必须坚定不移地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进行及时的关注和了解,及时提出建议和对策。可以通过课题研究、项目运作等方式,掌握更多更深入的信息,及时把握发展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