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中学教研活动记录 > 初中物理
初中物理“电流”第一课时研究课(范其一)

     2012年10月16日位育初中范其一老师为来自山东章丘的物理教研组长工作室教师开设了一节教学研究课,课题为“电流色散”,课后与客人们进行了热烈交流。

以下是部分老师的评课:

中国中学-姜朝春

从教学目标看:老师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针对电学中的基础知识,学生学习得也比较到位,所以电流的引入等方面基本上学生都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也比较清晰,按照电荷、电流、电路和电路的连接的环节进行。教学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扎实,在连接电路的动手能力较强。

根据课堂观察评价量表,觉得老师的课在有些地方可以做更好的改进。首先在引入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电路”,以各种霓虹灯为引入是比较震撼,但我个人觉得是否可以利用一些电子版或者是半导体收音机的主板作为引入,将这些复杂的电路其实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最简单电路而已。

在安排设置的提问上,我觉得老师对电流的讲解过渡到电路问的问题可否从学生做的实验提出,比如led灯亮了,为什么亮了?有电流流过。如何产生持续的电流?要有电源。靠什么连接电路呢?导线。如果断开后有什么结果呢?最后配合电脑投影进行演示。

在应变指导上,我觉得总体学生掌握较好,但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敢于去做这个实验,有几组的女生并未动手全程参与,老师应做更多的指导。在连接实物图环节后,画电路图的时候,是否可以先将元件符号告诉学生,然后再让学生动手去画,效果也许更好点。

位育老师:1、电路图要如何、规范的画,不需要自己在ppt上打出来,只要把学生中有问题的图拿出来展示就可以了。

2、前后有些重复,比如电路的组成,可以利用自己连接的电路来分析。

 

山东老师一:

老师的课理念好,学生活动贯穿整个课堂,设计许多学生实验,让学生从体验中有所收获。

问题:1、发光二极管,学生是否了解,比如它的单向导电性。

          2、短路的问题最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去验证。

 

山东老师二:

到了上海听课,发现上海的老师很大胆,敢于让学生设计实验。没有告诉学生怎么做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值得我们学习。

问题:1、讲到电源短路时配了一幅图与电源短路不相干的图。

      2、学生画电路图的画法并没有错,所以应该说是规范的画法。

 

山东老师三:

老师的这堂课非常实在,非常真实。比如,先让同学自己画电路,让同学犯错,再把正确的画法告诉学生,让他们进行前后的对照,映像深刻。

问题:1、错误的图最好从学生中来,不要预设,否者感觉脱离本节课的内容了。

      2、讲到电路的组成和通路、断路和短路时可以充分利用自己连接的实物图。

 

一节在“碰撞”中开展的物理课

——观摩《电流和电路》物理示范课有感

龙漕中学  范显涛

有幸观摩了位育初中范其一老师的一节“电流和电路”示范课,在感受到课堂教学目标高达成度的同时,教学过程中范老师的教、学“碰撞”的设计让我尤感新意,在此谈谈个人的感想。

本节课是初三物理第七章《电路》第一节电流电压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对曾经在科学课中学习过的电路基本知识作进一步的复习与巩固,从而为本章节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由于学生的情况相对好,而涉及到的知识并不深,学生对电学基础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又相隔了一定的时间,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节凑快,师生互动紧密,教与学角色交换频率高,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多,一共有五个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活动中快速回顾并进一步巩固曾经“谋面”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有两个环节的设计特别让我注意,就是先让学生凭着自己对电学知识的印象开展活动,在实际的体验中发现问题,学生学习行为与正确的做法发生“碰撞”,从而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并在“碰撞”中得到提高。

“碰撞”场景一(活动Ⅱ):如何使小灯泡发光

常规教学:一般是老师先做示范,同时强调电路的连接规范,然后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模仿式体验,这样就能确保学生的体验成功率较高。

本节课堂:范老师的设计中一改常规的教学顺序,直接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去自主完成。

活动结果:有不少的同学能较快速并规范地完成电路的连接,这点也足以说明学生的情况相对比较好,但过程中也出现了层次的差异,有的学生在连接电路时没使用电键,有的同学在确定电路无误前之前没有把电键断开,有的同学连接电路没有顺序思路,还有极少数同学不会连接接线柱等等。

应对方法:对使小灯泡发光的电路连接进行完整的总结,并强调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碰撞”场景二(活动Ⅲ):画电路图

常规教学:教师先把一些常用的电路元件符号呈现出来,然后请学生按电流顺序依次把元件转化成符号,并强调导线的规范与元件位置的放法,并画一个例图。

本节课堂:老师没有给出任何的作图前引导,直接抛出问题“画电路图”随堂练习。

活动结果:相当一部分同学能较规范且完整地画好电路图,少部分同学出现不规范的如导线不直或元件符号不会,或摆放不规范,甚至有个别不敢动手。

应对方法:显示基本元件符号,强调画图的基本顺序与规范,并指出容易出现的问题。

两个场景中都出现了教师抛出的问题与学生实际体验结果存在落差的“碰撞”现象,即总有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未能以现有对知识的印象完成学习体验的任务,似乎给人未达预期目标的“不成功”现象,而实际上却是一种学生心理设的一道“坎”,让不同层次同学都有一个自我对照。之后老师的“应对方法”使学生成功迈过这道坎,好的同学获得成功感,出现错误的同学找到自己所的问题所在,在好同学的帮助下解决了问题,对问题起到强化巩固作用。

对于复习旧知来说,这种“从学生先自主体验,到出现问题,再到归纳总结”的值得我们借鉴。它具备以下优点:

1、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思维。虽然科学中对电学讲得不是很深,学生也没有达到物理化水准,但是对旧知巩固程度较好学生而言,其内心并不希望老师全盘再进行一遍“累述”解题的方法或要求、规范,哪怕是没有充分的把握也更加希望自己能试着独立完成。

2、对旧知掌握程度好的同学有欣喜感。一部分同学业对电学知识掌握较扎实的学生在自主体验中脱颖而出,得到老师的认可与表扬,获得独自成功的愉悦感;没有成功的同学也能从中得到一种自我认识感,更利于我针对性学习。也可以避免许多同学仅限于对老师示范的模仿,学习目标达成的真实度要大打折扣。

3、利于教师对班级知识情况的把握。通过学生的先体验与结果巡视,使老师对于整个班级的知识掌握情况能起到一个摸底与检验作用,“碰接”中出现的问题也便于老师更加好地把握接下来的班级整体与学生个体的关注度;

4、把问题转化为教学的针对性。有“碰撞”才会有发现,这样有利于老师对学生问题的收集,从而能更好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解决学生问题,解决相对低层次学生的问题,从而使班组整体的两极分分现象减少。

 

物理规律来源于人们的实践经验与总结,只有我们的思维与事物的实际状况发生“碰撞”时,我们才能意识到问题之所在,进而设法去解决问题。同样,在教学的过程中“碰撞”是老师开展有针对性教学的一种信息来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适时地调整教学的预设进度,才能更加好地达到教学的目标。

 

20121016

 

附件列表:
电流_范其一.zip (10 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