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并联电路特性的研究》点评
陆忆娓:
一、导入环节物理情景的创设
研究决定海宝灯泡亮暗的相关因素
兴趣和热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有三点是可圈可点的:
1、问题情境化
(热点、奇异点的呈现)
将目标、情景状态、情景定义相同的问题抛锚着落与一个真实完整的情景,并进行开发、物化、组合和排列。问题紧扣书本知识点,情景则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来创设。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以物化或活化的情景激活已有的知识技能,感知新的知识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活动目标的可操作化
(1)建立在学生已有情景、经验、知识状态基础上;
(基础:灯泡的亮暗与电流、电压、电阻有关)
(2)建立在最近发展区内;(发展区:电流特性、电压特性-----)
(3)与原有的认知形成冲突。(误区:电流决定亮暗)
活动目标:灯泡亮暗的相关因素
3、操作目标问题化
由情景状态提出问题,自然地从一个阶段目标向另一个阶段目标跃迁。
相关因素的研究→电流特性、电压特性的研究
问题的引出流畅、自然,无痕。
二、“实验探究模式”的展开教学,凸显了物理规律的客观性
物理规律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本节课考虑到初中学生得思维特点:主观经验判断。它带有局限性。而它的存在对教学是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的。本课以实验为建立物理规律的基础,使学生充分认识了物理规律的客观性。
(1)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学生实验探索、归纳实验结果、得出规律、应用规律。
(2)教学过程:问题入手、提出研究内容、引导方法和途径、提示从数据中归纳规律。
(3)实施策略:
模式的显著特点:一是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地地位;二是实施过
程难以控制。三是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策略:适时介入、关注差异。这对教师的课堂应变、调控能力是
一个很大的挑战。
三、“验证—掌握”模式展开教学,凸显了物理规律的真理性。
程序:命题→实验验证→掌握
学生的学习主要以听讲、阅读形式接受物理知识,以间接经验
为主。等效电阻实验,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使推理判断通过实验来检验其真理性,既构成了科学的演绎方法,有能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发展其预见力。
四、“问题中心模式”展开教学,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深化。
1、情景设置→承上启下(请问海宝上的灯是怎样连接的?)(承上欠缺)。
2、提出问题→转承指向目标。(为什么一个灯亮一个灯暗?)
3、实验设计→适时介入(欠缺)。
4、实验分析归纳→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小灯亮度不同于什么有关呢?)(欠缺)
5、项目目标变换→过渡顺畅、自然、合理(设问缺失)
戴蔚勤:
这节课最大的不足是:整节课老师的思路很流畅,从串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特点的建立,到等效电阻的概念,到串联电路的分压作用,都一一完成。但是,这
张美兰:
学生实验贯穿了本节课,使学生能在“探究状态下学习”,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比如: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有分组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教师从指导学生依据已学知识自主完成实验,依次探究“串联电路的特点”到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得到串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的规律,探究环环相扣,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可以说“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拓展学生思维和运用知识的空间,也就是让物理走向了社会。
整节课中活动卡的运用还不够到位,串联电路中每一个实验结论没有明确得出,使得学生在总结时语言描述不够到位,希望杨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