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阿基米德原理
时间:2009年9月16日下午1:05时
地点:上师大三附中
执教:沈文雯
一、说课
本节课作为《阿基米德原理》这一教学内容的第一课时。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与之前所学的很多力学知识有密切的联系,要以重力、二力平衡等为基础,在技能上则要能够熟练使用弹簧测力计、量筒等。
本节课的重点是阿基米德原理,难点是让学生结合原有知识设计实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为了突破教学难点,首先在引入新课时就让学生对漂浮在水面上的泡沫塑料进行受力分析,强调了二力平衡的知识。对于验证实验中涉及到的物理量V排,设计了自制的试管,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知道漂浮的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等于它排开液体的体积。然后设计一个改变试管总重力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到G排变大,F浮变大的过程。由于前期关于二力平衡和排水法测体积的充分铺垫,学生能较容易得想到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方案,从而完成关于浮体是否满足阿基米德原理的验证实验。随后从浮体过渡到对沉体的思考。通过观察弹簧测力计从空气中到水中的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结合上一个浮体实验,学生知识迁移,设计出验证沉体是否满足该原理的方案。
二、评课
本节课是阿基米德原理的第一课时。原设定的内容是浮力,引入阿基米德原理。而本节课测重在实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因而有很多实验,课堂容量大,结构紧凑。并且教学目标设计合理。
注重实验环节。有计划地设计观察点,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建议:
1、在过程方法目标方面,要检测学生是否知道研究物理的一般方法难以执行,目标偏大。
在情感态度目标中出现了“通过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设计的过程”,在教案中有体现学生设计,但没有与过程目标吻合,并且“提高创造思维能力”难以检测。
2、浮力概念作为一个新知识引入,关于浮力的定义、方向、大小、施力物体都到讲授到位。并且关于浮力的受力分析要在黑板上留有记录,为后期讲授做铺垫。
3、在引入中,提问木块处于什么状态,这种提问指向性不明确,学生容易回答不到教师需要的点上,并且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学生都已掌握,老师可直接表述,这样可以节约时间。
4、用手按泡沫塑料体验浮力的过程不可省略。学生只有在有了直观感觉之后,在会对后面的实验有理性的认识。
5、在讲授V浸=V排这一知识点时,多媒体利用的很恰当。展现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解决方法的途径,顺利过渡到用量筒、试管来进行实验。考虑到学生将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较差,又展现了一张人浸在水中的图片,让学生能比较顺利的理解V浸=V排的意义。
然而在交流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方案时,本该强调F浮=G物,G排= m排g=ρ液V排g,V排=V2-V1,但教师只用多媒体展现了一遍,并没有在黑板上留有痕迹,因而学生在设计第二个实验迁移前一个实验经验时有所遗忘,重点知识没有强调。
6、若设定学生实验F浮=G排是探究实验,老师在提问方面设定方面局限太多,失去了探究的味道。不如直接告诉学生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变探究实验为验证实验。
7、这节课花了较多笔墨在浮体实验,学生对于F浮=G物印象较深。由于时间关系,对于沉体实验只花费了7分钟左右时间,学生对于称量法测浮力理解可能欠火候。
8、在用胶头滴管往试管中加水引出G排变大F浮变大时,可改学生实验为演示实验,一来可以不破坏原有的实验器材,以免影响下一个验证实验,二来可以节约时间,让学生操作时留有余地。
9、演示实验时要注意实验的可视性,也可让学生上台来读数。
三、课后反思
开公开课可谓是一个痛苦并快乐的过程。从备课、磨课到上课,我收获颇多。在
本节课是以验证阿基米德原理为主线。本节课开门见山的引出浮力概念,将较多的笔墨花在利用原有知识:二力平衡和排水法测体积的知识来完成验证实验。
在准备新课时第一个碰到的难题就是怎么样将语言难以表述的知识点V浸=V排表达清楚。既然物理本就是一门基于实验的学科,那就让学生利用观察实验数据直观感受到V浸=V排。因而我自制了带有刻度的试管,使试管漂浮在量筒水中,学生将观察到量筒中液面变化和对应试管上的示数。根据实验数据,学生可以直观的发现试管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试管浸入的体积。并且利用多媒体展现阿基米德研究测量体积方法的情景以及生活中人浸入水中的情景,将实验中的V浸、V排和实际相联系一知识点时。学生的达成度超过教师的预期。
但在教学中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
一、如何更恰当的利用多媒体。在讲授V浸=V排这一知识点时,多媒体充分展现了它清晰、形象展现图片、文字的优势,让学生能顺利完成实验,理
二、如何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视性。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本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演示实验效果的好坏与其可视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设计的再好的演示实验如果大多数学生看不清楚、瞧不明白,不仅无助于学生对有关概念和规律的认识,而且学生会对演示实验本身失去兴趣。在演示G排↑F浮↑的实验中时,由于胶头滴管无法短时间内较大的增加试管的总重力,本且试管本身体积有限,因为导致液面上升不显著,后排学生的观察效果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