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PSR的教学模式对初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积极作用
上海市中国中学 陈菊平
摘要:当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已成为我国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初中是学生开始迈向成才,逐步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良好意志品德的关键阶段。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围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要素,采用基于TPSR模式进行教学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式有效的提高了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品德的养成,从而为培养和促进初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依据。
关键词:初中生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TPSR 体育品德教育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面对21世纪纷繁复杂的世界经济、文化、信息的发展和激励的国际竞争,“核心素养”结构模型的理论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本世纪初首次提出,指明了学生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应具备的关键品格和能力。多年来,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在做积极的探索与研究。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人才强国战略,积极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1】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经过众多学者们的努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14日)【2】总体框架于2016年9月13日正式发布。该总体框架中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可见,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我国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我们要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充分发挥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的独特育人功能。研究表明,儿童的道德发展在12岁以上就会进入自律的阶段,而道德判断是自律阶段的主要特征(Jean Piaget)。可见,初中是学生开始迈向成才,逐步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良好意志品德的关键阶段。
个人与社会责任教学(Teaching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PSR)是由美国当代著名体育教学论专家Hellison(1995年)提出发展而来的,TPSR模式实施的目的是要学生能够自发地去做,让个人与社会责任成为自身思想与个人行为的一部分。【3】当前,TPSR模式是国外较为流行的一种将德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与分析初中生体育课程教材中培养与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影响因素,初步归纳整理出初中生体育教学中体育品德教育的目标。通过基于TPSR模式的教学实验法,积极渗透体育品德教育,并分析学生在体质健康和体育品德等方面的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促进初中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上海市中国中学初中部七、八年级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每个年级随机抽取四个班级,2个实验班,2个对照班,共计8个班级315名学生。各实验班与对照班男女生身体基本情况如表一所示。
表一 实验班与对照班基本情况
组别 | n | 年龄 | 身高(cm) | 体重(kg) | |
实验组 | 七年级男生 | 44 | 12.45(0.55) | 158.92(8.27) | 52.76(13.56) |
八年级男生 | 41 | 13.56(0.50) | 166.83(7.04) | 61.66(13.47) | |
七年级女生 | 35 | 12.29(0.46) | 157.83(7.47) | 47.39(13.39) | |
八年级女生 | 37 | 13.32(0.47) | 161.49(5.39) | 52.89(9.04) | |
对照组 | 七年级男生 | 42 | 12.43(0.59) | 160.90(8.80) | 51.73(12.22) |
八年级男生 | 43 | 13.42(0.50) | 168.26(8.70) | 64.80(17.32) | |
七年级女生 | 37 | 12.30(0.46) | 157.70(6.37) | 43.51(7.04) | |
八年级女生 | 36 | 13.39(0.49) | 160.64(6.33) | 52.12(9.34) |
注:数据表示为均数(标准差)。
经T检验,无论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男生与女生分别在身体基础形态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以将两个年级数据合并进行后续的分析。本研究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身体基本情况如表二所示。
表二 实验组与对照组基本情况
组别 | 性别 | n | 年龄 | 身高(cm) | 体重(kg) |
实验组 | 男 | 85 | 12.94(0.73) | 162.74(8.63) | 57.05(14.16) |
女 | 72 | 12.82(0.70) | 159.71(6.70) | 50.18(11.61) | |
对照组 | 男 | 85 | 12.93(0.74) | 164.62(9.45) | 58.34(16.31) |
女 | 73 | 12.84(0.73) | 159.15(6.47) | 47.75(9.27) |
注:数据表示为均数(标准差)。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整理和分析初中品德教育,体育品德教育以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等相关文献,为构建初中生体育教学中实施体育品德教育,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主要针对研究对象,归纳整理出体育品德教育目标的关键指标,围绕学生体质健康,体育品德方面等制定《七年级学生问卷》、《八年级学生问卷》。实验前向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共计315份,回收315份,有效问卷310份,有效率为98.4%。实验后再次向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共计315份,回收315份,有效问卷313份,有效率为99.4%。
2.2.3教学实验法
结合整理归纳出的初中生体育品德教育目标,借鉴国际先进的TPSR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在实验班中进行基于TPSR模式的教学实验,历时一学年共计100课时/班级,并分析教学实验结果。
本实验在初中生体育课程中实施TPSR教学时,系统地分析了TPSR模式特点和我国中学体育课程教学的特点,针对以下三个原则进行了调整和设计,一是教学必须要以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体育课程核心目标为主;二是目前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时间(40分钟)是十分有限而紧凑的,要简化相应的团体讨论、个人反省等手段的时间;三是根据体育课程教材和德育目标,精心设计每一节体育课,并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语言法、情境法、游戏法等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努力实施体育品德教育的目标(见表三)。
表三 初中生各年级体育品德教育目标
德育目标 | 八、九年级 | 六、七年级 |
爱国主义 | 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比赛,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 1.在体育活动中了解集体的含义,知道集体的成就与个人的贡献密不可分,激发体育学习兴趣。 2.在体育活动中能够积极融入集体,学会合作学习。
|
社会责任 | 能在体育活动中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建立真挚的友谊,与他人共同承担责任。
| 1.在体育活动中能认真承担自己的责任。 2.在体育活动中能学会尊重他人,欣赏和宽容他人。 |
自尊自律 | 能在体育活动中自觉遵守活动纪律和各项比赛规则,并能积极发挥自己的优点。 | 1.通过体育活动,能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尊重自己。 2.通过体育活动,了解活动纪律和比赛规则的重要性,并能做好自我控制。
|
自我展示 | 能正确对待体育活动中的成功与失败,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 | 1.通过体育活动,不断鼓励自己,能自我控制,自我调节。 2.通过体育活动,能主动关心集体,并能够积极发挥团结集体的作用。 |
2.2.4统计方法
将学生实验前后的体质健康水平(身体素质成绩)和问卷数据输入Excel,并由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对采用T检验对实验前后各组体质健康水平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水平设定为P<0.05。
3.研究结果
3.1基于TPSR模式教学实验前后初中生体质健康和体育品德变化
3.1.1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身体素质测试)
表四 男生实验前后体质健康水平
测试项目 | 实验组 | 对照组 | ||
实验前 | 实验后 | 实验前 | 实验后 | |
50米 | 8.33(0.99) | 8.24(0.97) | 8.18(0.90) | 8.07(0.86) |
1000米 | 303.73(59.76) | 291.76(58.86) | 291.94(52.28) | 286.72(53.67) |
立定跳远 | 180.62(23.03) | 182.65(23.29) | 185.81(26.14) | 188.99(26.94) |
引体向上 | 3.11(3.92) | 4.26(4.62) | 3.88(4.22) | 4.75(4.94) |
表五 女生实验前后体质健康水平
测试项目 | 实验组 | 对照组 | ||
实验前 | 实验后 | 实验前 | 实验后 | |
50米 | 8.68(0.63) | 8.57(0.64) | 8.68(0.55) | 8.54(0.56) |
800米 | 228.97(26.04) | 219.64(25.77)*# | 242.62(25.64) | 238.14(26.16) |
立定跳远 | 165.81(18.26) | 168.36(17.81) | 164.30(15.07) | 167.27(15.26) |
仰卧起坐 | 43.82(10.77) | 44.81(10.16) | 41.79(6.67) | 43.11(6.90) |
注:实验前后比较,*代表p<0.05,实验后比较,#代表p<0.05。注:数据表示为均数(标准差)。
如表四和表五所示,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施实验前四项身体素质基本相同。在实验后,四项身体素质也是各有增长和基本持平。但是,实验班四项身体素质的增长幅度,特别是1000米/800米以及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的成绩增幅均明显高于对照班,其中,女子800米成绩显著提高(P<0.05)。
3.1.2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问卷调查)
通过对初中生体育品德教育目标的主要观测点进行统计与对比,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如表六所示。
表六 实验前后学生体育品德情况
体育品德观测指标 | 实验组 | 对照组 | |||||||
实验前 | 实验后 | 实验前 | 实验后 | ||||||
人数 | 占比 | 人数 | 占比 | 人数 | 占比 | 人数 | 占比 | ||
对集体含义的认识 | 能融入集体,愿为集体荣誉争光 | 13 | 8.28 | 27 | 17.20 | 11 | 6.96 | 15 | 9.49 |
基本了解集体的含义 | 84 | 53.50 | 108 | 68.79 | 88 | 55.70 | 117 | 74.05 | |
说不清楚 | 60 | 38.22 | 22 | 14.01 | 59 | 37.34 | 26 | 16.46 | |
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 体育活动中能明确自己的责任 | 38 | 24.20 | 106 | 67.52 | 41 | 25.95 | 52 | 32.91 |
体育活动中基本能够了解自己的责任 | 73 | 46.50 | 35 | 22.29 | 67 | 42.41 | 79 | 50.00 | |
不太清楚 | 46 | 29.30 | 16 | 10.19 | 50 | 31.65 | 27 | 17.09 | |
自尊自律的变化 | 体育活动中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 | 42 | 26.75 | 118 | 75.16 | 39 | 24.68 | 41 | 25.95 |
体育活动中基本能够控制自己 | 56 | 35.67 | 30 | 19.11 | 61 | 38.61 | 102 | 64.56 | |
体育活动中无法很好控制自己 | 59 | 37.58 | 9 | 5.73 | 58 | 36.71 | 15 | 9.49 | |
自我展示的变化 | 能够正确对待体育活动中的成功与失败 | 28 | 17.83 | 112 | 71.34 | 32 | 20.25 | 35 | 22.15 |
基本能够与同学和睦相处 | 63 | 40.13 | 27 | 17.20 | 59 | 37.34 | 83 | 52.53 | |
不清楚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体育活动中的冲突 | 66 | 42.04 | 18 | 11.46 | 67 | 42.41 | 40 | 25.32 |
结果发现,实验班能够绝大多数学生能准确理解集体的含义(85.99%),更加喜爱体育活动,能够积极投入到体育教学中,认真听讲,努力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更加清晰的明确自己的责任(89.81%)并乐于与其他同学共同学习,互帮互助,说明实验对象在对集体含义的理解、体育活动中明确自己的责任、体育活动中的自尊自律(94.27%)和自我展示等方面体育品德的表现均好于对照班学生。
4.讨论与分析
4.1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性
由《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对于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标准、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等方面可以得知,核心素养与学校教育、学科教学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核心素养对于课程教学具有指导和引领的作用,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发展,“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因此,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主要包括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培养学生发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可以提高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了解和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质;可以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可以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调节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2基于TPSR模式能有效促进学生良好体育品德养成
针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特别是学生发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素梅老师指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应是:“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形成情况。其中,体育品德(体育品格、体育精神、体育道德)是以往我们较为忽视的部分,应重视体育教学中渗透体育品德等问题。其实,国内众多体育学者一直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体育与德育的内在联系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更有多位学者在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指导意见与操作方法。例如:邢冰认为,在学校教育中,体育与德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体育自身蕴含或表现着鲜明的德育的功能……学校体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体魄,还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相结合,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4】张伟东指出,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不断学习新鲜素材,重视体育课堂与体育课外活动的结合,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德育的渗透力度。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自我提升,拓展个人视野,发挥榜样作用。【5】
核心素养体现了对学生在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发展的要求,责任担当等六大要素更是最受关注和期待的。学习者的自我反思;责任教育和身体活动的结合;责任教育的转移;合理教学授权及对教学中建构合理师生关系的关注是TPSR的主要理念,其模式强调责任教育与身体活动的结合,在身体教学中融入责任感教育。体育教育中无时无刻都充满着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公平竞争意识,和平解决肢体及语言冲突的能力等。TPSR模式在提供了一系列在不同的责任层级上遇到不同挑战时的经验学习,让学生从无明显的德育行为,到能够开始关心他人帮助他人。TPSR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将这些责任行为转移出体育馆之外的环境,在体育馆外的地方,学生依然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将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所习得的内容带入日常生活中,能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6】
TPSR模式在新西兰、美国等国家开展比较广泛。美国国家运动与体育学会NASPE(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在2004年制定的课纲中加入了强化个人与社会责任行为的德育目标。
4.3加强初中生体育品德教育能有效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体育品德是学生发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健康心理养成、社会关爱、合作交流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认真分析与归纳初中生体育品德教育目标,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有效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上海市初中生思想品德学生教材中德育目标分别按照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等四个主题模块,每个模块均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国情国策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以及健康的心理品质引导,使初中生初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各年级各个主题内容呈现递进关系,道德品质要求逐步提高,环环相扣。上海市初中生体育课程标准中提到,要通过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体育与健身的知识技能,促进健身参与,形成健康意识,具备体育健身素养和自主健身能力,满足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对体育健身的基本需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挖掘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目标,基本体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主动并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表现出主动学练的积极情感,具有自我健身意识和行为准则,在体育运动中不畏困难、坚强果断、敢于挑战和自信向上,勤于展示自我;二是在个体、集体性的身体练习和体育比赛中执行规则,尊重对手,主动合作,分享体育运动经验,具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三是能在变化的运动环境中进行自我调节。
通过认真分析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目标与体育教育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目标,发现两者在爱国主义、社会责任、自尊自律、自我展示等方面具有相应的交叉点,这也为确定初中生体育德育目标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同时,通过对照不同年级德育教育目标的要求,根据体育德育目标因素,认真分析初中生体育课程教材,细化、归纳初中生体育品德教育目标(以七年级、八年级为主)。
体育品德目标的归纳和整理及关键指标的确立,为本次教学实验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评价指标和依据。
5. 结论与建议
5.1 TPSR模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本研究表明,在初中生体育课程中通过基于TPSR模式教学,男生和女生四项身体素质各有增长,但是实验班四项身体素质的增长幅度,特别是1000米/800米以及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的成绩增幅均明显高于对照班。
5.2 TPSR模式教学有利于学生良好体育品德的养成
本研究显示,通过基于TPSR模式教学,实验对象能够在爱国主义、社会责任、自尊自律、自我展示等体育品德养成方面较对照班学生要高。这表明基于TPSR模式能有利于学生良好体育品德的养成,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体育学科素养。
5.3积极加强教师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能力,积极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将提高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作为自己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方面进行转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掌握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师不仅要吸收国外先进经验,还要认真研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体育课程特点,积极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行之有效的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模式。
6.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
[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14日
[3]Javier Fernandez-Rio. Another Step in Models based Practice: Hybridiz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Teaching for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J].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2014,857:.
[4] 邢冰,孙瑶.学校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J].高校理论战线,2005,10:43-44.
[5]张伟东,丁斌.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01:5-6.
[6] ChrisW.Surprenant. Physical Education a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Possibility of Human Virtue[J].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2014,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