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科研成果
科学区材料有效支持中班幼儿探索性行为的策略

摘 要

幼儿探索性行为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因此,本研究力图以幼儿真实的生活和中班幼儿科学区活动为背景,研究有效的科学区材料投放与培养中班幼儿探索性行为之间关系,教师如何智慧性地提供活动材料,为幼儿创造更多有效的操作机会,从而有效支持中班幼儿的探索性行为,并进一步揭示影响幼儿探索性行为的教育环境因素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我园教师在科学区材料投放的现状调查及分析;二、总结科学区材料有效支持中班幼儿探索性行为的策略;三、问题思考。

关键词:

科学区、材料、幼儿探索性行为 

 

一、问题的提出

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探索性行为是一种很常见的、基本的外向型表现形式,是幼儿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从而多方寻求答案,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多次提到“引导幼儿产生探索的欲望”、“为每个幼儿进行探索提供条件”、“引导幼儿运用探索方式,分享探索结果”、“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感受探究过程”等。可以说,探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探索性行为是幼儿认识周围事物的主要方法和途径。科学教育活动又是幼儿进行探索的重要活动,有助于幼儿当前乃至今后的持续、长远发展。

科学区是幼儿园为科学教育活动而专门设置的空间,幼儿可在科学区中自由选择、操作和探索材料,从中获得科学经验。科学区中投放的材料是否适宜,将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探索性行为的发展。

然而,长期以来,科学区材料投放存在数量、材质、主题相关性及幼儿年龄和认知水平等诸多不当之处,缺乏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阻碍了幼儿探究性行为的发生。

因此,本文以中班幼儿科学区活动为背景,研究科学区材料投放与中班幼儿探索性行为之间的关系,思考教师如何智慧性地提供活动材料,从而有效支持中班幼儿探索性行为。

二、我园教师科学区材料投放的现状

为了进一步了解教师对科学区材料投放的成功经验、主要问题以及存在的困惑,笔者以我园20名教师为对象,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法,对科学区活动中选择、提供操作材料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和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1)教师们都知道在科学区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数量充足、安全可靠、低结构的操作材料。

(2)对于设计新的科学区内容,教师也能表示出热情的态度和钻研的精神。

(3)调查发现:教师们对于为什么以及如何针对某一活动、某一年龄段的科学区活动,提供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认知水平的活动内容和材料,还存在一些问题。

(4)教师对于如何有效地投放科学区材料,支持幼儿的探索性行为存在困惑。

因此,开展“科学区材料支持中班幼儿探索性行为的策略研究”,能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开展科学区活动,使科学区活动能有效支持幼儿探索性行为发展,努力使科学区活动激发幼儿兴趣、养成探索品质,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三、科学区材料支持中班幼儿探索性行为的策略

按照不同的教育目的及作用,中班科学区主要分为以下3类:1、种植、饲养;2、科学小实验;3、科学小制作。针对不同的类别,我们采取了有针对性的策略。

(一)种植、饲养    

种植、饲养区,除了能让幼儿了解自然界的动、植物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该活动中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解决问题的猜想、收集证据、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中,支持中班幼儿探索性行为的发生与发展,让幼儿以后遇见问题会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解决。下面将以种植区为例,来说明我们所采取的支持性策略。

策略一:鼓励幼儿自主种植和管理

以往,为了让孩子们参与种植区活动,教师都要求他们从家里带一些自己种植的小植物放到班级种植区里,但是大部分孩子种植的小植物都是由家长代劳,孩子们(甚至包括家长)是在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对于这个小植物以后的生长状况并不关心。即使有一些做得很好的家长和孩子,在把种下的小植物带到班级后,由于植物的发芽都需要一个过程,孩子的兴趣也无法持续很久。因此,我们鼓励孩子自主种植,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植物种植,更好地激发幼儿对种植活动的兴趣。

策略二:创设好奇和探究的活动情景

为了促进幼儿探索性行为的发生,就要为幼儿提供认识、观察、探索的机会。教师利用易拉罐、方便面盒、大饮料瓶做花盆,并与幼儿一起装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老师们在种植区里引导幼儿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指导幼儿经常给植物浇水、关心、照顾它们,并与幼儿一起细心观察记录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以生动的形式和具体的行动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每一个过程,帮助孩子积累植物生长的初步经验。植物角种植观察活动,增长了幼儿的知识,美化了环境,培养了孩子的爱心、耐心、责任心,同时促进了幼儿探索性行为的发生与发展。

策略三:关注植物的生长变化

关注植物的生长变化,对于这一点,我们过去也有一些很好的经验,如:做植物生长记录。但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做植物生长记录还是一件有难度的工作。那么怎样指导孩子完成呢?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幼儿做榜样。

具体表现为教师要亲自种小植物,还要从孩子的角度审视所提出要求的合理性、适用性。如果教师本身都对种植活动不感兴趣,怎么为孩子做榜样呢?因此在选择所种植物上,我找到了幼儿熟悉的植物——两个芋艿,一个是直接放在水里种植,另一个在土里加上营养液,让幼儿进行比较观察,目的是引起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帮助孩子获得有益的知识经验。

策略四:放大种植活动成果

虽然孩子们的种植活动在成人看来很不起眼,但教师要高度关注种植活动,并及时放大种植成果,充分满足孩子们的成就感,促使孩子积累有益的生活经验。教师千万不要忽略了每一次机会,要及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会这种快乐,并把它放大再放大。通过种植活动,让幼儿接触大自然,通过观察、操作和探究等方式,让幼儿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激发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和关爱大自然的情感,进而增强幼儿的科学意识和劳动观念,促进幼儿的探索性行为。

(二)科学小实验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包罗万象,其教育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科学小实验就是一种融操作性、思考性、变化性、创造型、趣味性为一体的科学教育活动。它不仅是幼儿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而且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满足幼儿探究的欲望,并在探索过程中积累有益的经验,对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科学小实验材料支持中班幼儿探索性行为的具体策略如下:

策略一:鼓励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探究过程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注重让孩子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教师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可操作的实验材料,让孩子们通过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等感官活动,了解认识世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等,这都是在调动孩子们的感官参与到活动中,支持幼儿的探索性行为,使孩子们很自然地获得了有益的经验。

策略二:以开放的方式呈现操作材料

材料对于激发幼儿的探索非常重要,教师应让幼儿自由地、按他们的想法去探索研究。那教师应如何恰当提供学习的材料,引发幼儿的探索行为呢?以开放的方式呈现操作材料,能使幼儿有更大的自由选择和自主操作的可能性。幼儿自己选择材料,决定用材料做什么,能极大地激发幼儿探索材料的积极性。通过幼儿直接参与材料准备过程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从而引发幼儿的探索性行为。 

(三)科学小制作

好奇是幼儿的天性,在“玩玩乐乐”中每个中班幼儿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基于此,一个放置着丰富、有趣、可操作材料的科学小制作区,当然会吸引幼儿前来探索和研究。因为我们对材料投放的精心和用心,孩子们对参加科学区域活动十分有兴趣,也能用比较科学的态度来看待问题,能更加主动、积极、创造性地进行探究。具体策略如下:

策略一:将美工成品或半成品巧设成科学小制作材料 

幼儿美工的活动成品如能合理利用,也可作为科学区的探索材料,让幼儿有再次动手的机会。如美工活动制作的小风车投放到科学区时,幼儿通过玩风车,可以感受风车的旋转速度与形状的变化关系。再如幼儿通过在美工区自制陀螺,可以变成科学小制作放到科学区,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不同纸张、不同形状、不同图案的陀螺在转动时的变化。

策略二:提供丰富的、可反复尝试的操作材料

中班幼儿的思维主要依赖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对它们的联想,还缺乏通过词语逻辑来思维的能力,更多的是在动手玩乐中进行思维。因此,精选材料、及时投放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是通过“做”来学科学的,因此,为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不应是只能看,不能动的摆设品,而必须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动手操作、反复尝试的材料,吸引他们主动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如在“有趣的不倒翁”活动时,教师除了提供形态各异,不同材料制作的“不倒翁”玩具让幼儿观察探索“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外,还应提供可乐瓶底、蛋壳和纸片、玻璃珠、小石块、沙、橡皮泥等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反复探索“不倒翁”不倒的条件,学习制作“不倒翁”,以充分调动幼儿探索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四、问题思考

(一)教师对幼儿的探索性行为影响很大

材料对幼儿探索性行为的支持作用毋庸置疑,但材料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师来发挥作用的。教师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身心水平的新发展,因人而异地给予及时和必要的帮助。教师还通过建立必要的规则,发挥榜样的作用,并适时、适度地以“提问、引导”等方式介入幼儿的活动,利用伙伴因素增进幼儿间的相互切磋与学习,努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把握影响幼儿探索性行为的因素

探索性行为有助于幼儿获得日常生活经验,为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研究后发现,个体认知因素、环境因素、学科特征等都是引发和深化幼儿探索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教师只有把握住这些影响因素,才能真正深入到幼儿的探索性行为当中去,从而切切实实地支持、引导幼儿的探索性行为。   

当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支持和引导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或错误,我的研究目的在于尽可能地减少偏差或错误,从而最大程度上支持幼儿探索性行为的发展。

五、参考文献

[1] 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7).

[2]幼儿园科学区(室)[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2).

[3]幼儿园教师实用手册[M]. 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11(7).

[4]幼儿园区域活动[M].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