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德育成果
关注学生需求,启发学生成长 ——心理活动课《安慰》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版)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笔者作为学校专职心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发现,学生进入初中之后,伴随着青春期自我意识的觉醒,竞争压力逐渐增大;此时如果再加上父母不合理的期待和指责,学生会将外界的不如意转化为对自己的不满苛责。这些不满苛责最终都化作负面情绪积压在学生心里。如果此时能有人给予学生恰当的安慰,让负面情绪得到理解和宣泄,学生的心理状态将得以很大改善;如果学生自己能够正确认识这些情绪,合理接纳和处理这些情绪,这些情绪将化作养料和动力,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安慰》这节心理课就是基于以上内容,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认识不如意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合理性,并且尝试用恰当的方式安慰他人和安慰自己。

 

    二、教学设计与思路

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在于如何让学生正视不如意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合理性。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中会讲到胜不骄败不馁的中庸之道;进入青春期后,学生开始关注外在形象,不愿意在他人面前流露出负面情绪。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学生隐藏自己不如意时的负面情绪,甚至因为自己的情绪而陷入更加自责的地步。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二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合理的安慰他人和自己方法,将不如意的事情和情绪与之后的事情分离开,从而能够更好应对接下来的生活和学习。因此,本节课使用游戏、角色扮演、头脑风暴、完型填空等形式,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完成目标。

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①引入,②正视情绪和有效安慰,③安慰自己,④总结。第②和第③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时间占到全部课程的4/5,第①和第④部分占1/5

(一)引入

这部分采用游戏猜猜我在想什么:教师通过回答学生的提问,学生来猜教师在想什么。2-3轮游戏后,学生猜到教师心里的词汇是难过。教师进一步提问难过时怎么办,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安慰》。

(二)正视情绪和有效安慰

这部分是课程的难点之一。如果直接从学生自身出发,可能会遇到阻抗,学生不一定愿意表达。所以这一环节采用了场景化的角色扮演和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表达小林的感受来抒发自己的感受,讨论如何安慰小林来探讨有效安慰的方式。在场景的选择上,既要让学生有熟悉之感,又不能太过普遍,让学生有防御之心,因此本节课最终选择了这样的场景:

小林被学校选拔参加比赛,回来后一脸不开心。别人问TA怎么了,小林说:我没考好。

接着,有四位同学向小林表达了安慰。学生们需要扮演小林,表达自己听到这些安慰的感受,以及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感受。这些安慰是教师从文章中搜索查找的不合适的安慰方式:

安慰一:你不要那么想,你已经很厉害了

安慰二:我还不如你,我都没被选上

安慰三:我懂你的,就是考不好不开心,过几天就好了

安慰四:谁让你没好好准备呢?下次努力好好准备就行了

这个环节,学生们踊跃发言,将自己的不满和不开心表达的淋漓尽致。教师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将这些感受和情绪正常化和合理化。通过大家的表达,学生们会发现:遇到挫折大家都会有类似的想法和感受,自己此时产生的负面情绪是合理的。

接着,通过小组头脑风暴的方式,学生们讨论了此时该如何更有效地安慰小林。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归纳总结学生的表达。这里提供部分学生的观点,以供参考:

1.   不要批判,指责,不要强调过失;

2.   耐心,听TA讲,问问TA到底发生了什么;

3.   接受TA确实很难过,不要觉得TA是矫情;

4.   陪伴TA,告诉TA你一直在;

5.   给个拥抱;

6.   TA做点事。

最后,学生们用讨论出的方法,给予了小林新的安慰。

(三)安慰自己

课程通过如果难过的是自己”“如果别人没能给予我们合适的安慰两个问题过度到安慰自己的主题上。在这一环节,学生在纸张的左边画出或写出让自己觉得难过的事情,纸张的右边写上对自己安慰的话语。为了让学生更流畅地表达,教师设计了实例表格,学生只需要在空格处补充完整即可。实例表格如下:

X X X (你的名字)

我知道你感觉                      (情绪)

因为                                     (发生的具体的事情)

没关系,我会接受你,理解你,陪伴你

——————————————————  

——————————————————

——————————————————(你的具体的安慰)

                                                   (你的具体的安慰)


在分享环节,学生们突然变得害羞了,不愿表达。教师询问学生原因,学生表示:从没有安慰过自己,每次都是说自己的不好;这些话太肉麻,觉得不好意思。因此,分享环节就由个体分享,变成了大家一起分享。当学生们一起大声读完安慰自己的话后,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四)总结

课程最后播放了视频短片《小鞋子》,教师通过影片向学生们总结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课程结束。

 

三、总结与反思

本节课学生情绪热烈,表达积极,参与度高。有位学生在心理记录本上写到:“……我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让自己难过的事并写上安慰。每次难过时,我就找一个无人的角落把这些话大声读出来,心情便很快平静了下来……”还有位学生,我只在试讲时在他们班上过这节课,每次见到我都会说:老师,我现在心里没有难过。然后露出一脸灿烂的笑。学生的这些表现说明这节课确实起到了效果。反思这节课之所以能给学生们带来启迪和收获,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课程目标贴合学生需求

正如课堂中某位学生所言从没安慰过自己,每次都是说自己不好,有很多学生习惯用苛责的方式对待自己,从而累积大量负面情绪在心里。当他们能够尝试接纳自己的不好,尝试安慰自己、拥抱自己时,情绪的重担消失了,他们反而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这是我作为学校专职心理教师观察到的现象。因此,我设计了本节心理活动课。事实证明,学生确实有所收获。

(二)课堂环境让学生觉得安全

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合理认识和对待自己不如意时的负面情绪,但是课程从教师和小林心里的难过作为切入点,把焦点从学生自身转移到外界,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再将内容转到学生自己身上。即使如此,学生表达对自己的安慰时依然出现说不出口的情况。可想而知,如果课程直接从学生自身入手,很可能遇到阻抗,导致学生不愿投入课堂。

(三)课程设计环节紧扣,过度合理

本节课每个环节的设置既为本环节服务,又很好地承接了下个环节:引入游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从教师心中的难过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安慰;第二环节角色扮演,让学生正视不如意时负面情绪并讨论如何有效的安慰,在环节结束教师很自然地就将角色扮演的对象小林转到学生自身,让学生思考自我安慰的问题。环节紧扣,层层推进,让学生能够逐渐深入主题。

(四)教师引导合理

学生在这节课有大量的表达,尤其是第二环节,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和委屈,很有可能出现一些过激的言语或不恰当的表达,此时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教师既要能理解接纳学生的表达,也要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的表达成为适当的、能够被其他同学接受的表达。心理教师在本节课的引导应该让发言学生觉得被接纳和被理解,也让听讲学生有共情。

 

这节课最后,学生借由大家一起朗诵的机会,大声读出了对自己的安慰。有些遗憾的是,即使学生能够正视自己不如意时候的感受,依然不愿意当着他人的面安抚自己。所以之后的心理课还可以继续深入,让学生能够畅快表达自己的好,也能畅快表达自己的不好,能够接受自己的样子,也能为自己理想的样子而努力。心理活动课没有固定的知识要传授,教师的自由度更大,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如果心理课能够贴合学生需求,那也必然能够助力学生成长!

责任编辑  张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