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中学 > 语文
激发学生思维,唤醒语文课堂的活力

激发学生思维,唤醒语文课堂的活力

南洋初级中学 周倍莹

于漪曾多次说过,上一堂课,就和写一篇文章一样,好课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这一堂课中应当是有老师的智慧,学生的思考,有灵感的生成,还要有疏密的节奏,有绕梁之韵味,有优美的辞藻和悠远的想象,才能被称之为散文吧。这样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真正高效的课堂。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重在“讲授”,而忽视了作为师生在课堂上的交互作用与创造能力,使得课堂教学缺乏好奇、乐趣与活力,更无法激发师生在课堂上思维碰撞的生命力,课堂任务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实现。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重视以人为本,积极培育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读写能力等素养,以达成素质教育目标。基于此,探讨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相关教学策略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于教学设计与上课的关系,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在关于教学计划与教学关系的论述中写道:“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做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所以,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这样,教学设计就会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1]

三个月教学以来,笔者尝试多种方法,也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预设以及课堂效果。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唤醒课堂的生命活力?结合本次开课《夏天里的成长》,我从以下几点展开思考。

一、转换形式,激发感官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2]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就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水平为出发点加强改革,为新思想、新手段、新资源的合理利用奠定基础,鼓励综合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赋予语文课堂生命力。

六年级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这种认知倾向,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对感兴趣的内容听得津津有味,而对那些自认为兴趣索然的东西,则心不在焉,或者是对老师讲的东西,一开始觉得新奇有趣,而随着课堂课间的推移,这种猎奇式的兴趣便逐渐淡化。而语文博大精深、包罗万象,那么传授语文知识的课堂也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使语文课堂生动而活跃。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说:“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听你所教的东西。”[3]这就要求老师有一点激活学生的方法,有东西吸引学生。

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以《夏天里的成长》为例,我尝试着结合听觉、视觉,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联觉能力,强化学生的感知思维。

在导入部分,我选取了名为《夏》的轻音乐,配合朗诵,让学生在听中感受课文、想象画面。在《丁香结》、《草原》这类情景交融特征明显的课文中,以及《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这类情绪指向性明显且情感饱满的课文,我选择相应的音乐作为辅助,可以在课前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结合范读或齐读,能够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课文情境,更好地对文章情感有初步把握。

在细读课文、品味语言部分,我利用动植物的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万物在夏天迅速生长”以及作者抓住不同的角度去表现不同生物的生长变化。在这一部分学生根据图片也很快地给出了答案,并能够根据图片的对比迅速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句子仿写。

另外,六年级学生乐于表达,在课堂上表现活跃,课堂积极性十足。老师更应该抓住他们的这个优点充分发扬,鼓励他们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给以积极地鼓励和肯定。“说”亦是语文的重点,但是在语文课堂上,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始终没有积极地举手参与到讨论中来,基本原因有二:没跟上课堂节奏,注意力不集中;不喜表达或羞于表达。对于这部分同学,在今后的课上课后都要多给予关注,抓住他们的注意力,鼓励他们多表达自己的想法,争取做到让每一位同学都得到表达的机会。

二、圈画阅读,方法指导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4]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尤其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习惯的培养,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在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指导他们进行圈画并做批注,能够帮助学生思考,提高阅读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这也是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需要有意识地贯穿在课堂中。

六年级的学生,阅读教学已不是字词句段的单纯教学,重要的是抓住重点词句领会文章的主题、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布局谋篇以及通过语言文字具体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落实到本篇课文则是了解作者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如何选择选典型事物,抓住特点进行描写。

在《夏天里的成长》一课中,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很快有学生找出首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此时因势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等,看看有无点明中心意思的语句,并关注全文的总体结构。这同样也是阅读方法的指导。

再读课文时,让学生结合“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在成长,它……”这个句子,边读边用笔圈画、做批注,看看作者描写了夏天谁在成长,它们有什么特点,这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通过自读自主提炼文章内容的能力。

存在问题:三个月以来,学生依然没有养成阅读文章时圈画批注的习惯,每次只有在课堂上提醒学生,他们才会照做,并且只有部分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能做出符合要求的批注,其他同学仍然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的提示和引导。

三、巧妙提问,疏密有节

    课堂是教学的核心,而一堂成功的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堂提问的质量。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与文本对话最为常见的教学技能。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他们理解新知,探究运用,不但能够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而且能使教学过程本身具有生成力与创造力,从而由师生双方共同创造出语文学习的生命活力。

1、由浅入深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阅读理解是基础、前提,如果要继续深化这种理解,就必须进行辨析和探究,这种辨析和探究的主体不是教师,因此一定要具体地引导学生学习,在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前提下加深对文章的感悟应用。

在本课设计中,在学生学习完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文章进行理解和探究之后,我将着眼点放在加深学生感悟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上,设置以下环节:1、选择夏天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句子仿写,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并指导写作; 2、对比中心句中的生长和题目中成长,揣摩深层文意,体会人要成长的道理。

教案的初稿,问题多且都是平行的,没有呈现由浅入深的梯度,课堂容量过大且没有主线。因此第二稿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取舍和调整,将教学目标划分为两大块:1、了解作者写作的顺序,学习抓住事物特点来描写事物。2、揣摩深层文意,体会人要成长的道理。第一板块从文本分析出发,归纳作者的事物描写特点,再让学生进行仿写,第二板块以题目中的“成长”与中心句的“生长”作为突破口,再结合两句谚语,引导学生揣摩深层文意、归纳文章主旨。在最后的课堂呈现中,第一个目标完成度较好,而第二个目标由于时间紧张而未能进行充分的讨论。

2、疏密有节。

宋广文等人在分析良好课堂气氛形成的条件后认为,从学生思维活动状态及情感体验角度可以将课堂气氛分为四类,其中学生在注意力、想象力、反应速度、课堂纪律等方面综合指数最高的是“智力紧张、情绪轻松”的课堂气氛,可以称之为是“最理想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5]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充分以学生为本位,不仅问题难度的设置要符合学情且有梯度,在提问的频度上也要有所考量,做到疏密有节。

例如,大问题之后,教师要给出合理的等待时间。并非整堂课满满当当的你问我答才算是“有活力”。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前的思考过程,是对知识的重现、调整,直至内化、迁移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 “深思熟虑”。教师提问之后的等待,就是要给予学生梳理、整合、融通所学知识的时间。

本节课较大的问题在于课堂上小问题(追问)过多,很多都是习惯性的追问,如“高粱地、竹子林从什么角度写?和前面有何不同?声音让你们感受到了什么?你们能否从竹子生长的声音中感受到生机活力?苔藓从什么角度写它的生长?(追问:外貌的什么变化?)……”,把问题编得细碎或许使学生更易获得预设的“标准答案”,但却缺少了学生自己努力获取、形成、发现知识的机会,也就削弱了思维碰撞的魅力。实际上,老师可以以一个大问题做突破口,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另外,在追问前,教师应当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不要操之过急地去引导,否则易导致问答琐碎。

如果转变一下传统的教学思维,老师实际上不需要强求学生得出教案上写定的标准答案,尝试着放开手,鼓励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创造力,去发现、选择、组织答案,这更有利于培养他们思维的活力,也有助于提升语文课堂的活力。

四、小结

综上,成熟清晰、循序渐进、疏密有节的问题布局是一堂高效、生动的语文课的关键,预设之外的生成、创造是课堂上闪现的思维之火花;而综合运用多种形式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赋予课堂以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习惯的培养,逐步唤醒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与活力。

课堂教学不仅是促使学生吸收知识,提升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实现教师职业价值乃至生命价值之所在。语文课程标准改革的目标是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的,只有在这样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知识的满足与灵感的激发,老师才能感受到思维的碰撞与生命的光辉。

对于这样的目标,我还有长远的道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2、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05

3、卢梭,爱弥尔[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8

4、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宋广文,刘凤娟,试析良好课堂气氛形成的条件[J],中国教育学刊,2010.09

6、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7

7、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05

 

 



[1]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2]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5

[3] 卢梭,爱弥尔[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8

[4] 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 宋广文,刘凤娟,试析良好课堂气氛形成的条件[J],中国教育学刊,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