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句段关系提高阅读和表达的逻辑能力
——《两小儿辩日》课例分析
上海市康健外国语实验中学 程玲
[摘要]:以《两小儿辩日》课例为载体,基于新课标,梳理句子和段落的关系,理解文章内部结构,为《新课标》第三学段(5-6年级)了解并学习文章的逻辑思维提供方法。教师利用好教材,设计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语文学科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强逻辑性文章的兴趣,逐步提高有理有据地口头或书面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关键词]:逻辑能力 《两小儿辩日》 语文学科实践
逻辑(logic)是一个音译词,狭义上逻辑既指思维的规律,理清事物的本身。逻辑能力,则是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对于强逻辑性文章的阅读和表达,一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评判标准。《新课标(2022年版)》第三学段(5-6年级)对阅读提出“阅读寓言故事等,感受其中的智慧,学习其中的思维方法”的要求;对表达提出“表达有条理,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请自己的观点”的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还特别指出“阅读生活哲理方面的优秀作品,学习思考与表达的方法,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材料,阐述自己的感悟和观点。”并且在阐述的过程中“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无论是从小学对身边花草树木等自然现象的观察思考,还是到初中逻辑思维比较强的短论简评、辩论演讲,甚至是艺术鉴赏,都离不开逻辑能力的阅读和表达。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初中六年级阶段对于逻辑性强的文章,首先需要了解阅读对象,读懂文章内容。其次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取、筛选、整合信息,逐步提升对强逻辑性文章的阅读能力,最后在语文学科实践中寻找符合自己能力的活动,尝试表达,提升语言综合素养。
接下来,笔者以《两小儿辩日》研究课为例,尝试梳理分句与分句、整句与整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理解文章内部结构,为强逻辑性文章的阅读和表达提供教学策略。
一、最初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教材理解
《两小儿辩日》是文言短文,讲述了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太阳在晨还是午离人远近的问题,最后连孔子也未能决断的故事。叙述对话为主,各陈理由、针锋相对,反问作结。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目标的初定与问题设计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反问句、判断句),了解故事内容。
2.初步了解用具体事例印证观点的方法。
3.初步学习读寓言,产生启示的方法。
首先初读全文,了解故事大意。在读准字音和停顿的基础上复述故事大意,梳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明确两小儿争辩的核心问题(辩什么)。然后学习“怎么辩”的过程。最后,由启示中获取的两小儿人物形象,选取一个对立角度(大胆挑战权威和不够谦虚等),运用本课学习的先说观点再说理由的有序说话方式,进行简单的辩论。
(三)试讲过后的思考
试讲结果不尽人意,预设与生成不符。首先,教学设计虽然思路清晰,但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初中第四篇),前期字词理解不过关,导致后期上课对语意理解一知半解,部分学生甚至混淆两儿的观点和理由,极大影响句与句、段与段的分析和强逻辑性文章的理解。其次,句与句、段与段关系的梳理是重难点,过程的引导老师的问题链不够细致,加大了对两小儿理由句的理解难度。
二、教学内容选择与确定的依据
(一)依据课程标准
《新课标(2022年版)》,第三学段(5—6年级)中提到“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根据这些要求,可以看出针对强逻辑性文章的阅读和表达,六年级学生需要基于文本,理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学以致用,在自己需要表达时,作有条理的简单发言。同时,《新课标》还提出“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影视作品中的故事和形象,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演讲等方式,开展专题探究活动,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这是引导同学们把语文强逻辑性文章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当中,讨论、演讲、辩论等都是逻辑能力知行合一的考验。
(二)根据文体特征和文本内容选择教学内容
语文学习要重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尤其要关注在怎样的学习活动中得以提升。《两小儿辩日》作为教材经典作品,本身就是优秀的语言学习材料。且作为六年级逻辑性比较强的文章,又是文言文,要让学生不畏难,愿意学,教师在设置课堂学习环节时,可以查找工具书、借助抓关键字词、增补关联词等方式,落实文言字词的理解,理清句与句、段与段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策略,探寻路径,深入思考,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为七八九年级的复杂逻辑性文章作准备。
(三)根据学生已有文言文学习水平选择教学内容
本篇作为初中阶段继《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学弈》之后的第四篇文言文,既要培养文言文教学中读、查习惯,还要立足简明好学有用的教学方式来理清句与句、段与段的关系,逐步理解逻辑性文章所涉及的说理基本要素(论题、观点、论证推理过程),更要在语文学科实践中现学现用,难度可见一斑,所以笔者在问题链设计时,尽量选择学生容易上手的抓关键字、关注关联词等常见方法。
三、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教学目标确立
1.朗读,积累常用文言字词,初步了解文言判断句、反问句的语言形式和表达作用。
2.了解故事内容,知道一些“说理”的基本规则——说理要有依据、依据要合理,说理还要有条理。
3.对阅读寓言故事如何产生“启示”,有所了解。
4.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日常生活,多思考,多提问,多表达。
(二)“问题链”设计
1. 抓关键字词,分析分句与分句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观点和理由。
2. 增补关联词,分析整句与整句的关系,把握说理的思路。
3. 了解段落大意,分析若干段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说理思路。
4. 运用先说观点后说理由的说理思路,探讨寓言故事获得启示的方法,以及进行简单的辩论。
设计意图:
在了解故事大意的基础上,首先抓关键字词,分析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观点和理由。观点句中抓文言虚词“而”,把两儿 “晨近午远”和“晨远午近”的观点表述清楚,并让学生对两小儿争辩的核心问题中的两个关键点“距离”和“时间”理解到位。抓判断句标志词“……也”和反问句式“此不为……乎?”,体会讲述观点和理由时自信的情感态度。
其次增补关联词,分析整句与整句的关系,把握说理的思路。引导学生运用因果关联词“因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为……”来理解观点和理由的关系。
再次了解段落大意,分析若干段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说理思路。本文两小儿的辩斗由对话展开,你说一句观点我说一句观点,你再来一句理由我再来一句理由的争锋相对的“辩斗”模式。段落间的关系也就是双方都先说观点后说理由的说理思路。
最后,需要通过课堂实践来进一步锻炼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首先巧妙借用语文书课后“积累扩展”第四题的两则“启示”,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因果关联词,在文中找到相关依据,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能力,也增强他们的表达能力,又引导他们探寻获取寓言故事启示的方法——着眼故事的“事”或“人”的言行作为联想发散思维,获得启示。并且,借用辩论这种语文学科实践来进一步检验学生是否了解强逻辑思维文章的思路,并学以致用。辩论话题选取贴近他们日常生活素材:疫情三年,线上教学不得已开展,学生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需求加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对中学生拥有手机的利弊加以阐述。此处对逻辑思维的训练将进行提升,即需要多个理由进行论证观点,需要学生对多个理由进行合理排序。
(三)教学环节
1.读顺课文,扫清文言字词障碍,理解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了解课文大意。
2.抓关键字词,理清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观点和理由。
(1)抓虚词和判断句式,明确各自观点和争辩对象
(2)抓连词和反问句式,理解理由的两个方面
3.增补关联词,理清整句与整句的关系,把握说理的思路。
运用因果关联词“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了解观点和理由的逻辑关系。
4.了解段落大意,分析若干段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说理思路。
5.知行合一,了解强逻辑性文章思路,运用课堂实践
(1)运用关联词,探讨寓言故事获得启示的方法
巧用课后题,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启示”的依据,并用关联词有条理地表述
(2)运用先说观点后说理由的有序说话方式,开展简单辩论:手机还是手枪?
(四)后续思考
研究课后听课老师们给予了很多评价: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层次分明,教师从学法的基本教授到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学习强逻辑思维文章的方法。教师带领学生通过了解并实践阅读基本方法,逐步读懂文章教师有意识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的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师的文本解读和课堂教学提问链的设计。
经过对《两小儿辩日》这一课例的研究,笔者对六年级强逻辑思维文章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作为六年级阶段的文言文,本篇文章作为过去各个版本教材的“常驻文”,无论是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还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都需要教师以《课程标准》为纲,把握好教材体系,主动地“用”教材,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学中要把握好“以文带言,因文学言,言文结合,缘言悟文” 的课堂教学原则;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读、查习惯,注重顿挫语感,讲究析句辨词方法,强化前后勾挂联系,重视文学文化积累。
其次,本文还是逻辑顺序非常强的寓言故事,教学中要重视辨析、理解有些常用的概念,如“寓意”、“启示”、“观点”“论证”,正确地运用并研究如何让学生正确地掌握。可以回顾本学期的旧知,同样是文言寓言故事的《学弈》,来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并且适当地研究六、七年级学生由小学的具象认知,逐渐转向初中的抽象认知的过程,也就是逻辑能力的逐渐培养过程。
最后,语文教学应立足于课堂的建构,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语文。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本节课不但传授了抓关键词、增补关联词等常用手段,帮助学生梳理句与句、段与段的关系,为理解强逻辑性文章搭建方法。还发挥最大条件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去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本课所学有逻辑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更要在社会生活中敢用,并有序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笔者认为,这是《两小儿辩日》放在五四学段六年级下册的原因之一,让学生爱说、敢说、有条理地说。本课例提供的问题链不仅解决了这篇文章的阅读思路,也引导学生阅读这一类文章时可以借助于相应的思考路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提升逻辑能力,为高年级段更复杂的思辨性思维文章做“预热”,比如八年级第六单元孟子的思辨性思维文章,需要学生分析句与句、段与段的关系,找到表述的对应观点,再思考两个观点的关系,以提炼作者的核心观点,最后逐步掌握梳理文章思路的学习策略。六年级这样的教学引导有助于学生在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细致地理解文本,学会有步骤地思考问题,提升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3]谢利民.郑百伟.现代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