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中学 > 生物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教学中的运用

  

上海市位育初级中学   王东平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为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观能动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在《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一节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能锻炼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发现的能力和意识,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最终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以及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种群;教学实践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一种富有创见的教学思想,具有三个独特的基本观点和四大要素,三个独特的基本观点分别是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1]四大要素是“情境”“会话”“协作”“意义建构”,[2]这些对我们教学实践具有丰富的指导意义。

《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和应用》是沪教版生命科学第五章《生态系统》的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内容,其中包括了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人们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该内容是在学习了“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从生物个体角度来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上,从生物群体的角度来研究与环境关系的内容。本文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为基础,依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种群的概念、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人们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并进行教学设计的实践,阐释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实现对这些知识的内化。

1、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需要在一个真实合理的情境中,知识的学习是与情境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应该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创设有意义的情境还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教学要对情境的创设有更高的要求,以便为教学探索和建构提供更多、更广的情境化机会。[3]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转换成真实的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已有的知识与呈现的问题出现不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的创设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向学生展示图片资料、视频、计算机动画等。在《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一节中,教师向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中展现了在非洲大草原上,狮子追捕到非洲野水牛,一群鬣狗来争夺食物的画面,通过播放视频来创设情境,继而教师提出问题:在大草原上,由于种群中或各种群之间的竞争捕食等行为,各种群的数量是否会变化?如果有变化,该变化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变化是否有规律?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入下阶段的学习。通过视频创设情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还使知识构架更贴近学生了解的实际情况,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2、交流合作学习,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合作学习是指通过讨论、交流、观点争论,相互补充和修改,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合作交流是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会有观点的争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此外,交流也不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也可以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论是学生之间的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都可以使学习者原有的知识进一步的扩展,为后续的协作学习做铺垫。教师在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之后,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互动与交流,得到问题的答案。教师继续激发学生的疑问与好奇心,提出下一个问题情境,即食物充足、气候适宜、敌害较少等条件下,种群内的个体数是如何变化的?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交流讨论,每个小组在讨论结束后,派一个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具有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引导学生对于不同的问题情况要进行分类讨论,例如,引导学生说出出生数大于死亡数,在学生合作交流讨论一段时间后,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支架”,提示学生在种群发展到一定程度,在有限的环境中,食物相对减少,种内竞争必将加剧,继而引导思考种群数量会有什么变化?在同一个问题情境中,不同的问题背景来引发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最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发言,总结出种群变化的规律。合作交流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维碰撞出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协作,锻炼学生沟通协作能力

协作是建立在对话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交流给予现实的补充,交流是思想之间的碰撞,而协作,是在思想碰撞之后能够加深学习者的理解。在《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一节中,学生交流讨论完种群数量变化之后,教师让学生来构建数学模型,建立以时间为横轴,个体数为纵轴,画出非洲野牛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这是在生物的基础上,与数学学科的联系,学生通过协作,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建立S型曲线和J型曲线。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提问,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也不能忽视,要注意这种回答的由来,以帮助学生解除迷思,深刻的理解知识。

4.意义建构,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利用已有的经验对相关的新知识进行处理,[4]最后内化成学习者的知识,这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最终目标。学习者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情境创设、对话、协作等过程,并在一系列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与交流,进一步实现对知识的内化和重新改造,明确构建的新的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内在规律,建立出学习者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整个过程是围绕着意义建构而展开的。学生通过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协作等过程,已经建构出了种群数量的变化的规律、种群变化的S型曲线和J型曲线等知识点,继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即教师提供各种真实生活中的各种情境,让学生对意义建构的知识进行应用,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①、东北虎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数量很少,我们希望其数量能快速增长,你觉得应按什么曲线变化?怎样使其能按这种曲线变化?②、我国另一种一级保护动物扬子鳄数量增长已出现“J”型曲线趋势,现在安徽宣城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泛滥成灾,现可有计划捕捉,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资源的更新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多少左右,为什么?③松墨天牛是危害松树一种昆虫,每年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你觉得在什么时候喷洒杀虫剂合适?④、鱼塘中鲫鱼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曲线,如果你在这一鱼塘中养鱼,放多少鱼苗合适?鱼长大了,开始繁殖,要捕捞掉多少合适?让学生运用意义建构的知识,建构出指导人类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防治有害生物、控制草原放牧量,池塘养殖量等三个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

在学生原有的认知中,学生可能认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不容利用的,害虫的防治是将其减少到k值等。而这些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学生进行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建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知识。

 

综上所述,在《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应用》一节中,知识内容不仅仅是生命科学的知识,生命科学还与数学知识相互交融,体现了学科之间的交融与联系。通过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合作交流和协作,最后意义建构出有关种群变化规律,以及种群变化规律应用的知识。整个教学中通过情境的转化,立足建构主义观点,从学生原有经验和知识入手,创设生命科学的学习情境,关注感性积累,经历思维的科学加工,最终建构新知识,打破学生对学习的传统认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活视频、实例列举、情境创设等多种方式,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5]使学生立足自身生活体会,建立科学的生命科学理论知识及其应用,经历这样的建构活动,学生在原有经验迁移的过程中感悟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杨维东,贾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理论导刊,2011(05):77-80.

[2]陈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学术交流,2007(03):175-177.

[3]钟志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6(05):10-16.

[4]王沛,康廷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教师教育研究,2004(05):17-21.

[5]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0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