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究式教学的涵义及其意义
探究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参与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而不是一般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更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使他们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都得到升华。
素质教育强调全面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学会与人合作等综合能力,而新的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它们都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改变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以单纯地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学是教的出发点,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是倡导探究式教学的双重目的。探究式教学作为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双重变革,在我国教育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教育教学中加以推行。
全面提高每一个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探究式教学。因此,地理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将探究式教学引入日常的中学地理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地理问题,培养地理学习能力,从而给中学地理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二、如何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
(一)选择适宜探究式教学的地理内容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地开展探究式教学,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有些知识内容,用探究的方式效率太低,效果不一定很好。那么,哪些类型的地理知识内容适合用探究式教学呢?
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观来考察,可把地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陈述性知识是有关世界“是什么”的知识,如地理名称、概念、事实等。这类地理知识通过听讲或阅读就可以为学生记忆或掌握,不适合也不需要学生去探究或发现,如我国的“疆域和面积”。程序性知识又称为操作性知识,回答“怎么做”的问题,如有关操作、程度、步骤、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涉及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技能、方法策略的形成等。策略性知识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地理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知识,主要涉及对地理概念、规律、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在上述三类知识中,后两类知识单靠老师的讲解很难为学生掌握,只能通过学习者亲身的参与、探究或实践才能逐渐被体验或内化。如“月相的变化规律”、“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地球公转与四季的形成”这类知识是内隐的、个人化的知识,通过学生的观察、记录、探究,获得亲身体验,才能为学生所掌握。这种从实践中获得的地理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因此,这类地理知识更适合通过自主探究来实现。可见,探究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是有其特定的对象内容的,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用。
(二)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方法
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并不神秘,仍需要依托相应的地理课程载体,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创设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情景
学习是围绕“发问”开始的。创设高水平的富于探究性的问题情景易于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问题情景可以来自教师独立的开发,也可以应用新教材中已有的阅读材料等。如上海市二期课改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海教育出版社)第二学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一节,教材中提到:南方人喜欢吃米饭,北方人习惯吃面食,西北地区的牧民喜欢喝奶茶、吃烤羊肉,藏民爱用炒熟的青稞面做’糌粑’吃,这是什么缘故?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情景,教师可以利用该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我国四大农业区的探究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分析,掌握我国四大农业区的成因、特点等。在新课程地理教材中,设置有许多背景性的阅读材料,教学时完全可将这些材料作为问题情景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也可以自己开发、创设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在巴西热带雨林的教学中,可以设置问题情景:如果你是当地的政府官员,你认为应该怎样开发热带雨林才能使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和谐统一?而后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学过的有关知识、查阅课外相关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
2、任务驱动式教学组织
将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地理学习任务,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基于一定的问题情景,调动认知的积极性,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课程内容。如在中国地理有关长江的教学中,有教师将长江的支流湖泊、所跨地形区、沿岸景观等一系列教学内容,设计成对长江的考察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考察长江的支流湖泊、地形和景观等,“考察”完毕,小组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查阅相关地图以及与组内同学的交流,自己去了解长江的这些情况,在组内形成统一意见后,派代表上讲台交流。这一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世界地理有关新加坡的教学中,有教师将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和新加坡的工业经济特色、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发展等一系列教学内容,设计成地理位置对新加坡工业、经济、城市发展的影响问题,引导学生以问题解决的方式开展讨论、研究、思考,分析出交通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与新加坡炼油工业、修造船工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以及地理位置和资源现状对新加坡花园城市、购物中心、旅游胜地形成的影响。这一过程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地理分析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了地理分析的过程,发展了地理能力。
再如,教学灾害性天气时,要求学生自己上网搜集信息,完整地记录某一次台风发生、发展、消亡的经过,并进行PPT演示、交流等活动,也是比较典型的任务驱动式教学组织。
3、借助教材中有探究性的思考练习和实践活动
在新课程地理教材中,有不少具有探究性的思考练习和实践活动,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些思考练习和实践活动开展探究式教学。如上海市二期课改初中地理教材六年级第二学期(上海教育出版社)设置有这样一些思考练习和实践活动:
用地球仪模拟演示地球公转;
在每周同一天的正午12点正连续八周测量木棍在地上的投影长度;
将一张透明纸覆盖在《世界地理图册》中的“世界地形图”上,用铅笔把六块大陆的轮廓描绘出来,然后用剪刀沿着每块大陆轮廓剪开,试一试,你能否将这六块大陆大致拼合成一块大陆;
收集某一条河流的有关资料,写一篇河流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小论文,或制作一份演示文稿在班中交流;
查找有关资料探究一下,里海到底是海还是湖;
查找有关资料探究一下,其他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信号是否都分为四级;
“温室效应”小实验;
观测学校或居住小区附近的河流并做好记录
……
新课程的其他几册地理教材中,也有类似的具有探究性的思考练习和实践活动,它们为探究式教学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教师可灵活运用这些现成的思考练习和实践活动,将一些教学内容的教学加工转化为探究式教学。
4、应用案例教学
地理案例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提供一个具体的地理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理解案例中隐含的普遍地理规律。这里的地理案例指教材内容中关键性问题的实例,主要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描述,较少包含分析与解释;内容典型、完整,可以反映某些地理原理与规律,为进行多层面、全方位的分析提供可能。如将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区的发展作为案例,讨论高科技产业崛起的原因以及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对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案例式是新课程地理教材编写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教材有关气旋和反气旋知识内容的编写中,就采用“上海的台风、寒潮和梅雨”的案例;在“人工地貌”专题中,采用“上海地面下沉”的教学案例。发挥案例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核心概念,关注知识的发生过程及其结果,是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方法。
三、组织探究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要特别重视探究过程,而不是结论
因为供给学生进行探究的题目,结论多是早有的,即科学上已有定论的。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只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因此,其过程富含教育意义。
2、班额过大,力求分组,每组可探究不同的问题
分组有利于学生的分工协作以及互相帮助,让他们承担不同的探究任务。互相借鉴、互通有无。
3、要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求真务实的氛围
要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并运用证据和逻辑展开讨论,要使课堂充满求真求实的探究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探究” 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同时,对于教学来说又是一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只有让新知成为学生“探究”的所得,“创造”的所得,这样的教学才是生动的,鲜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