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际小学科学教学法研究的启示,考察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学自然学科教学改革的实践,将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先驱刘默耕先生倡导的“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这一“指导思想”或称“核心”、“灵魂”命名为“引导一探索”教学法,并将这一教学法应用于科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的教学,学生及学员普遍反映该教学法的归纳,“容易理解、易于接受、便于应用”。该教学法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小学科学教学法”为题在《小学自然教学》2002年第10期公开发表,说明它也得到专家的认可和肯定。把刘默耕先生为自然课倡导的教学法正式提出来,结束了我国没有自己的小学自然课教学法的历史,并将“教学法”和“教学方法”这两个概念明确区分开来,便于在小学自然教师培养和培训中进行我国小学自然教学法的传播和普及,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关于“引探一合作”教学法
在研究刘默耕倡导的“引导一探索”教学法的基础上,笔者与部分小学自然教师合作继续进行“关于小学科学课教学法”的课题研究,通过认真研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和试验区优秀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课教学实验,不难悟出,为了应对新世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挑战,《纲要》和《标准》又为小学科学课倡导了一条“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究大自然的秘密,合作建构适应新世纪需要的本领”的教学法,我们把它简约为“引探一合作”教学法。“引探一合作”教学法可以看成是对刘默耕“引导一探索”教学法的继承和发展,它是指导21世纪我国小学科学课的主导教学法。研究“引探一合作”教学法,将有利于小学科学教师及预备教师从整体上理解、把握、应用新课标和新教材,或者应用《纲要》及《标准》的理念改进自然课的教学,为下一步过渡到科学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引探一合作”教学法的内涵极其丰富,“引探”二字概括了《纲要》及《标准》倡导的教师角色及教学方式和学生的角色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1.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科学教师的角色要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引导者”、“组织者”、“决策者”和“促进者”,是学生科学探究的亲密“合作伙伴”,同时还是科学教
育的研究者。科学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从传统的“教”科学,转变为引导学生“做”科学。“引导”在辞海里的解释是“引路”和“向导”的意思。在“引探一合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及“引路”和“向导”作用体现在:(1)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背景、周围的环境条件、教学资源等设计学生乐意探究的课题;(2)创设相互矛盾的事物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3)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或假设;(4)引导学生设计检验与自己假设有关的观察、实验、制作或考察等方案,并亲历探究;(5)引导学生从有关的探究中收集并整理获取的信息;(6)引导学生学会从捕捉到的信息中去思考、分析、归纳、概括,从而得出结论;(7)引导学生用自己获得的结论解释生产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8)引导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把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表达出来,与同组或同班同学分享;(9)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同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总之,就是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究大自然的秘密,像科学家那样去做科学,在做科学的过程中理解科学的本质;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保持和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儿童自己体验科学探究的苦与乐,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不盲目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培养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学生的角色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小科学家”。学生角色转变的关键是教师,科学教师能否真诚地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小科学家,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科学课上自己像科学家那样大胆地做科学,这是科学课教学能否成功的最基本保证。科学家是儿童景仰的人,“小科学家”角色不仅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提高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责任感,为形成科学态度,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行为习惯,进而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彻底转变,要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探究”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探索研究、探寻追究。因此,科学教师要为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必需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当然,其中有些材料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准备材料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学习过程。让学生从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取科学知识,陶冶情操,从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本领,学会逻辑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标准》强调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合作”二字体现了“合作精神”的养成不仅是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目标,而且“合作建构”是实现科学课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后现代课程论所揭示的教学活动的本质:一是交往,二是合作。交往意味着通过语言的相互作用交流自己的体验和情感,而语言的基础是思维,对儿童而言,组织语言的交流是比思维更困难的过程;维果茨基早就指出,语言交往会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而语言交往的过程就是一种合作建构的过程。同时,交往和合作也是人类社会化活动的基本形式。在当代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对于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比以往显得更加重要。
“合作”还体现在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与合作,而且还有赖于“社会建构”,即还有赖于学校内领导与教师们的理解和合作,也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和合作。很难想像,一所社会各界、学校领导、教师对科学课教学十分不重视的学校,科学教师可以顺利地培养出有科学素养的学生。
3.科学课程目标
《标准》为科学课确定的性质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课程”。把培养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课程目标是对自然课教学目的的一个重大突破。科学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包含四个基本要素: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科学行为与习惯。科学素养的组成使它具有以下四个重要特征:(1)整体性。科学素养是个有机的整体。(2)基础性。它是我们所处时代基础文明的一部分,在现代,一个人有没有科学素养就如同他识不识字一样重要,有科学素养就可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就有了适应新世纪需要的本领。(3)普遍性。它为各种职业的各种人群所有,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4)稳定性。它是在长期的教育与实践过程中,通过科学活动及其成就的不断萃取、浓缩和逐渐积淀而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一旦形成,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轻易改变。正因为科学素养的内涵和特征决定了小学科学课目标远不只是传统教学追求的科学知识,因此必然用“合作建构适应新世纪需要的本领”来归纳“引探一合作”教学法的目标。
4.教学评价目的、方法的转变
教学评价是教学改革的有效调控机制,科学的评价方法会像省力的杠杆一样促进教学改革的顺利发展;相反,不得法的教学评价则可能给教学改革带来难以弥补的负面效应。《标准》要求将科学课的评价目的从传统的单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等排队,转变为“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应当强调的是科学课的教学评价要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大转变。
为了实现评价目的的转变,《标准》还具体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时机方面作了详细的界定和介绍。(1)评价主体多元化。由传统的科学课教师给学生打分,转向学生本人、同组同学、家长等参与学习评价,即评价主体由单一转变为多元化,这不仅能增强评价的准确性,还有利于评价激励功能的发挥。(2)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科学课的评价不再是单纯考核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是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等方面考察学生的变化与进步。(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标准》明确提出:“单纯的书面测验和考试已经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发展,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评价势在必行。”并为我们提供了九种评价方法供参考,科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试验。(4)评价时机的全程化。《标准》要求变传统的关注总结性评价为更加关注过程性评价,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5)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标准》虽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界定,但是百分制明显不能适应科学课的评价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已有等级评价法、评议法等模糊评价办法。实践证明,科学教师根据学生自评与互评,参照教师的观察记录、测试与作业情况和学生成长记录袋作出综合评价,采用等级法和评议法相结合的方法更有利于科学教师向家长汇报学生科学课学习的进步和发展,指出努力方面,更有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二、“引探一合作”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引探一合作”教学法之所以能比较快地为科学教师和科学预备教师所理解和接纳,是因为它具有一系列正确的理论基础的支持,有社会学、哲学、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的支持。
社会学基础就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因此,21世纪将是教育与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故“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党中央为我国人民勾画出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无疑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尤其小学科学教育对国民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后现代课程论的建构主义、有效教学理论、心理学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当代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都给“引探一合作”教学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引探一合作”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1.科学教学要面向每一位学生
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意味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指导。二是意味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2.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科学课程的总目标体现了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教师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就应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地定位在教知识;“用教材教”才能使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科学知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培养科学素养的整体目标。
3.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小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科学课的最基本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的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
4.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索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完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5.科学课的教学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的需要
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学生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这些内容要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关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6.科学教育要树立开放性的观念
科学教育的开放性观念既表现在教学内容、资源、时间、空间、结论、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的开放性,还表现在教师要以开放性的观念和心态,为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不仅在校园,而且到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7.科学课的学习评价要采用激励性评价
科学课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学习评价应采用激励性评价,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性和评价呈现方式的模糊性。
8.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生教育打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先进的教学手段等等。因此科学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为科学教育服务,其中包括:(1)各种音像资源。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2)计算机软件;(3)网络。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也要注意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为教学服务,恰到好处,千万不要滥用。
四、实施“引探一合作”教学法的思考
研究国际国内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不难发现,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成功,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关键,建设—支热心的科学教师队伍是基础,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是突破口。
1.有关领导对科学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关键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只要国家的有关领导统一认识,高度重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小学自然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尚没有被高度重视,缺乏全国上下统一的认识,因此全国各地区、各小学发展非常不平衡,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虽然早在1986年小学自然课教学大纲就已经明确规定自然是一门 “重要基础学科”,然而,十几年过去,自然课在相当一部分学校仍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副科”、 “次科”、 “圣贤科”等观念在相当一部分学校仍根深蒂固。不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再好的科学教育标准、教材也没用,大部分学生的科学教育机会仍然会被剥夺,国民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仍然只能是一种理想。
改变小学科学教育严重滞后局面的根本出路,在于国家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英国的经验值得借鉴,为了应对新世纪科技高速发展的挑战,1998年英国的《教育改革法》明确规定:11年义务教育中,科学是和英语、数学并列的三门国家核心课程,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
2.建设一支热心的科学教师F2,-~的是基础
据调查,我国的小学自然教学中相当多的学校没有专职自然教师,而为数不多的专职自然教师中, “只有35.1%的自然教师是理科出身,绝大部分的自然教师均没有自然专业的文凭,属于‘半路出家’。此外,有37.7%的自然教师从未受过专业培训,这种现象对我国自然教师队伍的质量无疑敲响了警钟‘‘,”。
小学自然教师队伍的薄弱是我国对小学科学教育不够重视的一个重要反映。在我国的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中,自然教材教法从来不被列为必修课,大学没有专门培养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设置,这些恐怕都是小学科学教师队伍质量不高、数量不足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仍然离不开领导的高度重视。
3.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是突破口
课程教学论专家高孝传有这么一句精辟的总结:“现代课程改革实践的历史证明,科学教育的课程改革常常是世界范围课程改革的先导和突破口。”[5]《标准》为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是借鉴了国际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小学自然教学改革的实践提出的,教育行政领导、小学校长、科学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及《标准》倡导的新理念,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是实施《纲要》及《标准》倡导的“引探一合作”教学法,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