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的地震灾害就给国家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损失。因此,我国对地震的防范及预测非常地重视。就上海而言,在自然条件方面,“防震减灾”有喜有忧。喜者,上海及邻近地区,远离地震活跃板块;忧者,上海的软土地基具有集聚放大能量的效应,不利于地震能量波的释放。同时,市民对地震知识及相应的自救防范措施了解比较滞后。所以,我国希望通过在社区、在中小学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升市民对地震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公众的参与性,从而减轻地震对城市造成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我校于2002年12月在区地震办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共同关心下,正式挂牌为“防震减灾”科技特色校,并由此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地震知识有更多地了解,认识到地震的危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体现自主、互动、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防范意识,培养学生自救互救的能力;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逐步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校园的科学人文关怀,并将关怀辐射到社区,进而提升社区居民的科学素养。
2005年,抓住“二期课改”工作在徐汇区全面铺开的契机,我校积极稳妥地进行了探索德育、科技与学科相融合的模式,尝试构建了“防震减灾”校本拓展课程。目前“防震减灾”拓展型课程的全面部署和细致落实,已使学校在学科渗透、凸现特色上显现了一定的成效。
一、建立网络,优化管理,课题引领防震减灾工作全面开展
我校十分重视科普工作,自挂牌始,建立了完善的管理网络。由校长挂帅全面领导防震减灾的工作,科技总指导负责具体事宜和协调工作,地理备课组为主阵地,大队辅导员指导体验型小队活动;形成以校长为组长,支部书记、教导主任、政教主任、大队辅导员、地理教师为组员的防震减灾科普研究课题小组。2006年1月确立了《防震减灾校本探究课的探索与实践》的课题,在徐汇区“百题工程”中立项作为区级课题开展研究,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科学精神的培养和提升。在科普教育课题引领下,充分发挥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功能,积极宣传和开展活动,探索科技普及教育之路。
二、立足园南,辐射全区,营造良好科技活动氛围
1.“防震减灾”进课堂
我校将防震减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融入地理、语文、计算机等学科教学之中。2003年2月,利用六年级《自然地理》教材中地震知识的学习,渗透防震减灾的法规内容。03年9月,“防震减灾”正式纳入课表中,我校六年级开设了每周一节“防震减灾”校本拓展课。同时还结合计算机教学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课件制作。我们还尝试了与化学、政治、英语等学科的融合,进一步深化防灾减灾的意识,提升学生的科技人文精神。
2.知识竞赛抓普及
在区地震办的支持下,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和“防震减灾”知识相关的各类竞赛,并屡次获奖。比如,03年“上海市防震减灾法”施行五周年的知识竞赛,学生高烨荣获三等奖;04年学生腾亚宏参加上海市“宛平杯”防灾减灾演讲比赛,荣获二等奖等。2003年至今,我校有组织地开展了三届“园南杯”防震减灾知识、技能的竞赛,使“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不仅局限于我校的学生,更走向了徐汇区的其他学校。
(1)第一届“园南杯”防震减灾系列活动
2003年下半年,我校为了将“防震减灾”扩大到校外,成功举办了徐汇区第一届“园南杯”地震知识知多少竞赛活动。竞赛内容分为“地震知识”竞答和课件制作及演讲(使用PowerPoint)。通过竞赛,我们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地震知识,向全区的初中生宣传了地震知识及地震可能带来的危害,初步树立起一种防灾减灾的意识。
(2)第二届“园南杯”防震减灾系列活动
2004年11月,第二届“园南杯”防震减灾系列主题活动开始了。此次活动的主题是:“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安全保护能力,初步养成学生沉着冷静面对各种危害的心理素质。”
活动内容根据年级不同,分为:六年级——“自救包扎”比赛、七年级——“家庭防灾”知识竞赛(这是我校尝试将“防震减灾”知识从学校延伸至社区家庭的一种全新尝试)、八年级——“自救逃生”场景模拟比赛。
(3)第三届“园南杯”防震减灾系列活动
2005年12月,第三届“园南杯”防震减灾的竞赛活动如期进行。与前两届相比竞赛内容上又有了充实与更新:“急救包扎”技能竞赛的参赛对象从学生延伸到了他们的家庭成员;初步尝试进行了“简易防震结构”制作竞赛;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防震减灾”知识网上搜索技能竞赛。
全区共有40多所中小学,5800多人次参加了此系列活动,占全区初中学生总数的30%左右,区内的长桥街道、区红十字会、少科站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了竞赛活动。
3.活动阵地有保证
2003年9月学校专门辟出一间教室作为防震减灾活动室,还配备专用的电脑供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并成立了三个“防震减灾”体验型小队,共有三十多人参与,由地理教师担任辅导员进行指导,每周一次不间断地开展活动。学生学习课外科普知识,尤其是与自身安全有关的防震知识。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以地震知识为专题的地理小报的编撰,培养学生关注地震知识和收集资料的习惯。在学生中培养了一批“防震减灾”科普活动的积极分子,他们除了带头进行“防震减灾”知识的钻研和学习外,还将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小讲解员、小调查员、小宣传员的身份将更多的同学吸引到活动室来,形成了一支 “防震减灾”科技活动的骨干学生队伍。2005年12月“防震减灾”工作室正式成立,除保留原有的活动室功能外,还增加了学生作品展示功能,引进了学生自主管理的机制,并邀请市、区地震局专家担当研究性学习的顾问,进一步增强了工作室的学习、探究功能。2005年底,《新民晚报》在头版的位置报道了我校“防震减灾”工作室的成立情况,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效应。
同时,在校内专门设立了一个由地理备课组负责的“防震减灾”宣传栏——及时向师生宣传、报道各类活动情况,并利用其中的每月“时事论坛”板块,吸引师生共同关注热点话题,再通过校广播、电台等途径开展讨论。
此外我校还主动开发校外教育基地,如周边消防队、上海科技馆、佘山天文台、公安博物馆等。2003年暑期,组织体验型小队的成员进行了佘山上海地震科普馆考察学习的夏令营活动。2004年暑期,体验型小队成员“上海公安博物馆”一日行,亲身体验了其中的逃生现场。2005年2月,四位队员代表上门访问了原上海市地震局局长
4.科普宣传进社区
(1)“防震减灾法”宣传周活动
我校把每年3月的第一周定为“防震减灾法”宣传周,主旨为:向居民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增强居民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市民的科学素养。组织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例如,利用了区地震办提供的二十多块地震知识宣传展板和我校学生精心设计和制作的四块展板(园南中学“防震减灾活动简介”、“园南杯”地震知多少竞赛活动、体验型小队在行动、学生的体验和收获等)进行宣传;印制大量的家庭防灾知识宣传单,送到社区居民手中,提醒居民注意一些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灾害隐患及如何防治的方法;开展全面的居民防灾减灾知识问卷调查活动,一方面掌握了居民对灾害的认识程度,为今后的社区宣传提供建议,另一方面也促使了居民更加主动地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活动过程中的小主人是园南中学“防震减灾”体验型小队的队员们,他们自愿担任了小讲解员、宣传资料分发员、问卷调查员的工作。学生们认真的工作态度、熟练的专业知识得到居民的一致好评,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互动、合作、交流的精神,展现了园南中学学生良好的素质。
(2)“关爱生命”纪念唐山大地震的主题演讲比赛
这些活动的开展,充分体现了我校立足园南、辐射全区的科普宣传理念,在徐汇区形成了我校的科技特色。以“关爱生命”为主题的防震减灾活动还荣获了第二十届上海市英特尔青少年科技大赛社会实践活动一等奖。
三年来,上海市地震局、原上海市地震局局长、区科委地震办、局科艺体卫科、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区红十字会的领导给与了我校很多支持和指导,《上海科技报》、《青少年科技报》、徐汇区有线电视台都纷纷报道了这些活动。尤其是第三届“园南杯”活动不仅吸引了学生和家长的参与,还引起了更大范围的社会关注度。《新民晚报》头版报道了我校开展活动的情况和学生、家长们的感受。原市地震局局长严大华直接参与了与体验型小队队员的对话,指出这样的知识传播具有很多的现实意义,并渗透了一种人文的精神:对生命的认识,对家园的保护意识。
三、以点带面,学科渗透,构建学科教学与科技教育相融合的模式。
2005年,在学校与教师经历了2003年、2004年“防震减灾”科技特色活动的预热、熟悉、消化、成长和调适的过程后,抓住“二期课改”工作在徐汇区全面铺开的契机,积极探索以德育为核心,把德育中的生命教育与学科教学和科技教育相融合的模式,尝试通过构建“防震减灾”校本拓展课程,使学生初步掌握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通过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以此为载体落实有园南特色的生命教育。05年12月,在学校科技节期间进行了园南中学“防震减灾”校本拓展课程综合开发阶段性成果的全区展示活动。
1.编写“防震减灾”校本教材,进行相关课程课堂教学展示
活动展示了《园南中学生命教育——校本德育课程大纲》、《生命的跃动——生命教育实践活动案例集》、《园南中学校本课程之防震减灾教材》、《防震减灾校本拓展课程课堂教学案例集》和《园南中学“防震减灾”学生漫画作品宣传册》等校本拓展课程开发的最新成果。
在二期课改理念指导下,共有9位教师,开设了7节以“防震减灾”为核心的拓展课,涉及到语文、英语、化学、音乐、体育等科目(其中两节分别是劳技和语文、地理和数学的整合课,两课都入选了徐汇区百课工程)。当天相关专家、教研员以教研组活动形式对各堂展示课进行了即时讨论和评价。
2.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展示活动后结合校本培训,由相关展示课教师根据上课、评课体会,撰写此课的行动研究报告;教研组教师结合听课、评课,撰写对本教研组展示课的评价报告;其他听课教师撰写了听课反思。
由此,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学校及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不能固步自封,关起门来,拒绝理论的引领,特别是校内外专家学者的指导。我校“防震减灾”校本拓展课程不仅仅是学校内部及教师的事。它是在先进的理论、观念指导下的一种实践性研究活动。防震减灾特色工作的开展几乎使所有教师都行动了起来:许多教师为适应开设整合课,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自觉进行钻研;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成为一种潮流,教师们在不断地尝试、反思、再尝试中对“二期课改”的认识得到了深入,同时在自身的专业发展道路上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整合的新理念。
尽管不属于二期课改的基地学校,但是,我校的“提前介入”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品牌的确立、提升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教师思想碰撞、理念内化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课程理论,重组知识结构、重构教育行为,提高专业水平的过程。所以,我们认为花大力气培训一支理念与能力俱佳的师资队伍,应是拓展型课程开发实施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四、挖掘资源,提升内涵,在科技活动中凸现生命教育主题。
我校在实施“两纲”教育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实践的“生命的跃动”校本德育课程。我们发现,防震减灾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学生们在“防震减灾”知识竞赛、抗震模型设计研究、“关爱生命”征文演讲等实践活动中得到的不仅仅是地震知识的普及、防灾救护技能的训练、科技创新思维的培养,更重要地是学生们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懂得了生命的价值,领悟了生命的真谛,进而学会了关爱自然,善待他人。在园南中学“防震减灾”校本拓展课程综合开发阶段性成果的全区展示活动中,两位班主任开设的《学会保护自己》(六年级)与《唱响生命的旋律》(八年级)两节班队会,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探讨,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这种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进而产生体会与感悟的德育实践活动,就是我校实施生命教育的突破口。
结束语:
防震减灾特色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各级领导(尤其是上海市地震局、徐汇区地震办和区科委)的关心和大力支持。社区和学校的共同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实践活动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在社会大课堂里,学生的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以致用的快乐,为他人提供帮助的快乐。正如有线电视台的记者进行现场采访时,一位学生所说:“每个人多一次经历,就会多得一份体验。向社区居民宣传科普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居民的素质,是我们中学生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活动的开展不仅在园南中学的校园里形成了学习科学知识的氛围,同时还发挥了作为徐汇区唯一一所防震减灾科技特色学校要发挥的示范作用、辐射作用,使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我校“防震减灾”科技特色工作,虽然开展只有三年多的时间,但在各界人士的关注下,在校领导的直接参与下,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踏实,活动开展地有条不紊。我们还将继续探索“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新形式,使“防震减灾”的主体发挥更大的教育意义。例如,我们将借助网络的作用进行网上学习;将开展建筑结构与地震关系的学习研究等;我们还要进一步将此活动辐射到更多的家庭和社区,让所有的人都来关心我们的家园,学会基本的灾害预防和自救方法,以扩大此系列活动的宣传教育意义,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