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老栏目 > 科研 > 科技教育研究所
论生命视野中的师生关系(四)
四、师生生命的相互摄养与创造

    师生共历生命成长的过程也就是师生生命相互摄养与相互创造的过程。这在前面已有所涉猎,现再略加论述。我国古代《学记》中“教学相长”的观点所强调的就是师生生命的相互创造。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宣言》虽然仍带有某些的科学主义色彩,过多地强调创造的功利性和实用性,但是却阐释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他提出师生生命相互创造的观念。他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教师在陶行知的视野中并不是“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的蜡烛”,而是一个通过创造而实现生命价值的人。正是在这种生命超越生命的相互创造中师生的生命质量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教师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有机会从众多学生生命群体中获取滋补自己生命的维生素,同时将自己的生命毫无保留地向学生群体敞开。显然,这种师生生命的相互敞开只有在民主、自由、平等的氛围中,才能真正实现。在这种氛围中没有任何外在的权威,不需要制造出一个“中心”,有的只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平等对话。师生双方都是问题的提出者,又都是问题答案的寻找者。在传统教学中,问题是由教材提供或由教师提出,学生仅仅是问题答案的寻求者,师生的任务清晰明确,学生只有寻求答案的权利和责任,而没有提出问题的权利。提出问题的权利牢牢地控制在教师手里,教学活动没有赋予学生提出问题的权利,学生的生命只能在无休止的被动解答问题中度过。在解决前人已经解答过的问题,在解答已有固定答案的问题,甚至在解答许多虚假的问题中走完教学历程的。更确切地说,学习者始终是在复制他人的生命中走完教学历程的。更有甚者,许多热心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们还依据他们所解读前人解决问题的生命历程制造出许多解决问题的模式或模型,试图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其结果只能是削足适履,事倍功半。我国著名教育家鲁洁先生认为,在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是在生命的相会中实现相互对接、相互交融和相互摄养的。她说:“在教育过程中,一堂课、一席话、一次交流一次学术活动……你都能体验到生命在人与人之间,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行之间自由流淌,感受到他人的生命在你身上搏动,你自己也已经活在他人的生命之中,生命在交融中腾飞。”[7]鲁洁教授的这个观点是对教育中师生生命相互摄养与创造的精彩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