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下午赵谊伶期名师工作室学员与山东章丘市物理骨干教师工作室的教师们进行了一次全面学习、交流、分享活动。活动主题是“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实践研究”,来自全区的初中物理老师与两地的工作室学员首先一起观察了工作室学员王艳老师执教“液体内部的压强”,课后结合活动主题进行了评课活动,山东同行们首先对本节课进行了点评,他们对王老师的课给予充分的肯定,也提出一些合理改进建议。赵谊伶期名师工作室学员分四组从 “教学目标”制定与落实、“教学过程”、“师生行为”、“教学效果“等不同侧重点对本节课进行评价,使传统的听评课活动由经验型上升到理性的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区内的物理老师与两地学员都感到收获很大。
《浮力》公开课评课记录
上海市第四中学 王艳
本次评课总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一、上课老师说课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特别欢迎来自山东章丘市的同行!
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到市四中学!
感
感谢我们备课组老师的给出的意见和建议!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认识浮力;二是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社会热点问题“辽宁号”航空母舰为切入口,让学生通过小实验体验浮力的存在,由此建立浮力的概念。以浮力的三要素为线索,研究浮体所受浮力方向、作用点和大小;通过亲身体验、设计实验方案和小组讨论,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大小的方法;通过实验感受,感悟浮力大小和排开水的体积的关系;通过探究浮力大小和排开水的体积的关系及引导,先初步归纳出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和排开水所受重力大小的关系;然后,通过在不同液体(硫酸铜溶液和盐水)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大小的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阿基米德原理。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找到物体所受浮力与排开液体之间的关系。方法是:通过学生分组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定性关系,使学生建立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越大,所受到浮力越大的直观结论。引导学生进一步联想与排开液体的多少有关的物理量,最终得出F浮与G排之间存在关系,然后学生通过实验,并动脑运算、数据分析、归纳出在不同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和排开液体重力大小的关系,最终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本来定的难点是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过程,后来赵老师看到我的教学设计后,给出难点是找到物体所受浮力与排开液体之间的关系的建议,我试讲下来确实感觉这一点是教学的难点,很多同学很难从排开的体积联想到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要老师去一点点的引导。有些学生因为提前预习过这节知识点,所以知道浮力与排开液体有关,但是不知道这个关系是如何从实验现象中直观看出的,有何定性关系。对这些已经知道结论的同学来说,这节课就是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我就说这么多,下面请各位专家和同行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二、山东章丘市物理骨干教师工作室老师评课
优点1:上课老师很有亲和力,与学生的距离很近,可以看出学生很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
优点2:器材的设计很花工夫,很用心。塑料袋的使用很巧妙。
优点3: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
优点4:课件的设计很用心,清晰到位。
优点5:在探究F浮与G排之间存在关系时,让学生自己从实验筐中选择实验器材,不束缚学生的思维,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不足1:实验太仓促。
不足2:在演示浮力的方向实验时,烧瓶后面的刻度尺,坐的较偏的老师由于光的全反射看不到。
不足3:个别学生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拿弹簧测力计的方法不正确。
不足4:实验数据的得出怎么正好相等呢?难道没有任何误差吗?有个组的实验数据是F浮是1.1牛,而G排是1.05牛,老师没有纠正学生的读书错误。
建议1:F浮与什么要素有关没有讲解?
建议2:引入:乒乓球掉入树洞该如何拿出?或者:西红柿放在盐水中会漂浮?
建议3:浮力的方向是否有必要探究的如此详细?
质疑:F浮与G排之间存在关系的实验到底是探究实验还是验证实验?
三、本区老师评课
优点1:引入很好,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优点2:浮力方向的实验很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优点3:教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整个教学设计结构完整,合理。
优点4:教学思路清晰,注重学生的体验,关注教学细节,教学环节设计的细腻。
不足1:有的小组测的F浮是1.3牛,而测得的G排是1.35牛,记录的时候就直接把G排记为1.3牛,没有充分尊重实验事实,教师没有及时的给予指导。
建议1:教学设计的太细,有点淡化主题,应该更加突出主题。
建议2:由于没有实物投影的设备,可以把演示实验器材放在小组的中间,保证学生都能够观察到位。
建议3:不要给予学生太多的指导,应该让学生放手去做,不要牵引学生的思路。
建议4:做物体部分进入液体中,测F浮与G排之间存在关系的实验的小组,学生拉弹簧测力计的手再抖,建议让学生在物体上做个记号,这样有利于实验。
反驳
四、赵谊伶名师工作室学员点评
第一组:
亮点1:知识点在新课标的基础上做了整合,指向明确,从F浮直接指向G排。
亮点2:知识点的分布从易到难,即从二力平衡到三力平衡。
亮点3:在阿基米德的实验上,液体和物块均不同,得出普遍结论。
建议:在演示浮力的方向实验时,建议做一个彩色的直角的小物体直接插入水中。
反驳
第二组:
优点1: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扎实,语言表达有感染力,且有较强的指向性。
优点2:用生活中的物体制作实验器材,例如养乐多瓶子,爽歪歪瓶子,塑料袋等。
优点3:教师的应变能力强,同时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并让学生通过积极讨论,发生火花的碰撞。
不足1:在指导学生实验上,应该提前交代清楚弹簧测力计该如何使用。
不足2:在学生探究实验时,有的小组提出用量筒侧体积,不应该否定学生的方案,应该让学生把方案说完整。
第三组:
优点1:教师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富有亲和力,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很投入。
优点2:知识目标大程度很高,通过受力分析浮力的大小,直观认识浮力的方向,只要让学生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这个目标就达到了,至于实验上的其他问题都不是问题。
探究时科学家做的事情,这节课能够达到这个目标已经很不容易了。
优点3:塑料袋的使用很好,减小了实验误差。
优点4:在教学过程与方法中,注重让学生感受浮力,感受科学的研究方法,老师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回避误差。
优点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辽宁号”是一个热点问题又与所教的知识有关,阿基米德的故事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能在学习之后有更高的学习愿望。
不足:容量大,时间紧,节奏块,建议设计到定性关系即可,这样时间比较充裕,可以让实验的注意事项更加细致,一步一个脚印,学生的体验和目标达成度会更高。
第四组:
优点1:三维目标的设计很完善,基本符合要求。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阿基米德原理从理解改为知道,验证改为探究。
优点2:目标与设计一致。
优点3:把验证改为探究,理念很先进,所以存在一点问题是正常的。
优点4:浮力方向的实验和橡皮筋的实验设计的很好。
不足1: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应该更加明确本节课的目标是测F浮,不是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不足2:如何把F浮与G排之间建立关系分过程还需要再思考,另外目标的改进造成时间有些仓促。
四、本校老师评课
1、橡皮筋的使用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
2、数据的处理上,这节课老师可能没有来得及处理,会后续处理,大家看到的只是这一节课,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会再后续的课中呈现和解决。
五、教研员
1、针对“有个组的实验数据是F浮是1.1牛,而G排是1.05牛,老师没有纠正学生的读书错误。”的评价我想说的是:“你有没有去看看这个小组同学使用的弹簧测力计的最小分度值?我听到这个数据以后是专门看了一下,发现他们小组的弹簧测力计确实可以读到1.05牛,没有读数错误,所以老师不需要纠正。
2、评价一节课是从本节课的设计去评课,不是说我认为这节课该怎么上,我看到别人这节课是怎么上等等。这节课可以上成探究实验,也可以上成验证实验。
3、评课是评价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与教学设计是否对应?与教学目标是否一致?
4、上课的过程,学生活动多,来不及是正常的,关键是看时站在教师的角度还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例如:感应电动势的一节课。
5、拉力不是浮力,那绳子的拉力也不是重力啊,怎么能够说明中垂线绳子的方向就是拉力的方向呢?
6、实验的可见度不是很高,另外拉住泡沫的重物块太小,当烧杯倾斜时,重物块滑到一边,使绳子倾斜,影响了实验效果。建议用大一些的重物块和颜色鲜艳的漂浮物体做实验,增加实验的可见度。
《浮力》评课
执教:市四中学 王艳老师
(第四组观察点:教学效果——目标达成程度)
《阿基米德原理》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六章《压力与压强》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王老师在设计时是希望学生在感受浮力存在的基础上,逐步知道物体所受浮力的方向、作用点和大小,从而引出阿基米备原理,故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浮力;知道阿基米德原理;(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会用弹簧测力计、量筒、溢杯等器材来探究浮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体验浮力的存在;(2)经历“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过程,认识和运用科学猜想、观察实验、数据处理、分析归纳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航空母舰“辽宁号”所受浮力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2)重温阿基米德研究浮力大小的历史,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感悟科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
在引入课题环节,以航空母舰“辽宁号”作为情境,作为当前一个热点,学生较易产生兴趣并进入学习状态,同时经过教学过程中对“辽宁号”的浮力分析与老师的引导,很自然地达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情感目标。
在学生活动中,通过把矿泉水瓶压入水中的体验实验,全体同学都很成功地感受了浮力的存在;王老师改变通常教学中受力分析的方法为通过一个很直观的演示实验即用手拉绳子的方法来感知了浮力的方向,学生很快接受度高,并用所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进行受力分析,进而明白了浮体浮力的大小与作用点。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完整地知道了浮力及三要素,学生的反馈率高,同时学生在活动中也能够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去完成测浮力大小的实验。
在此环节如果能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注意点如调零稍作提醒,浸入物体不要触及容器底,这样就可能使测出的浮力更加准确无误。
目标设计中王老师把课标要求的阿基米德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是对学生学习要求的一种提高,在老师的引导下,全班各组同学都能较好地用弹簧测力计、量筒、溢杯等进行浮力大小的探究,进行认真观察,读取、收集数据并作简单的数据分析与归纳,完成实验的过程。探究实验中以塑料袋代替仪器中的杯子,使实验简化易于进行,使设计数据更加准确,便于数据的分析,实验的目标达成度较高。
如果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能对学生的溢杯使用注意点,如液体刚好到达管口不再下滴时开始实验、塑料袋装的液体应是被浸入物体排开的液体、物体浸入时不触底等作更详细的提醒与强调,效果将会更佳,数据的多组测量及综合对照分析归纳将会使结果更接近于“阿基米德原理”,这样更加顺利地过度到阿基米德原理,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可信度将更高。从探究实验到阿基米德原理的过度时,老师对阿基米德的浮力研究历史因为介绍简要且较快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感悟科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目标达成相对要欠缺。在作业布置中除了一般的理论练习外,还提供了阅读信息,使学习之后有延伸,如果能提出更为具体的阅读要求或许可以弥补这一价值目标。
总之,本节课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一共经历了五次活动,体现了学习的主体性,三维目标的达成度从总体上达成度高,由于教学内容的量偏大,课堂教学中时间有点伧促,所以在一些细节上的引导与提醒还顾及不上,对教学目标的达度有一些影响。
第四组:袁晓芬、范显涛、赵晓春、吴胜霞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 谢敏
《浮力》是初三物理教材第六章的第四节内容,应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第一组的观察和评价重点是“教学目标”,由于分组观察,因此我保留了量表全部观察点,并将加入评价记录项便于课堂记录,然后将两个二级指标按照“设计与完成对应”和“书面文字描述”分类,
从教学设计来看,
值得一提的是,评课过程中关于“本堂课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争议,我的看法是:如果每一堂课均以课标的要求和教参的设计来完成,那么所有《浮力》都是千篇一律的了。任务是否完成,取决于教师对本堂课预设了怎样的目标。《浮力》在教参中的目标设定有“理解阿基米德定律”和“验证阿基米德定律”,但
“理解”作为对本节内容的最终要求,不可能在第一堂课中就得以实现,我认为
在“具体”方面,目标描述较精细,按照学生掌握知识的逻辑顺序,表述条件清晰。如:“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会用弹簧测力计、量筒、溢杯等器材来探究浮力的大小”等等,但本堂课中并非探究“浮力大小”而是“浮力大小和G排的关系”,此处表述不完整。
整堂课,王老师的教风自然,启发积极,设计精巧。但在前半节课相对还比较紧凑的情况下,后面的探究时间仍然捉襟见肘,除了学生临场的不可控因素,或许王老师也可以考虑对教学内容作调整。在强调学生参与和体验的前提下,一堂课既要完成对浮力的认识,又要实现对大小的探究,实在勉为其难了。
评课
——位育初中:范其一
听了市四中学
1、本课堂的教学过程设计有新意,
2、王老师设计的实验新颖。比如讲到浮力的方向,通常我都是通过对浮体进行受力分析后得到浮力与重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但王老师,在通过铺垫之后,在三角尺的帮助下得到浮力的方向,很有新意。又如,在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实验中,王老师精心挑选了实验器材,重物的体积、形状、种类都不相同,液体的种类也有三种,如此设计,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
3、当然,有些地方的设计我觉得需要探讨。一、重点是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但在此环节,感觉时间上安排不够,显得较匆忙。如果在之前能节约一些时间,那么重点将更加突出,实验归纳时也更有精彩。二、本堂课中探究了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当我看到王老师所选的实验器材时,会以为王老师会探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因为之前已经探究了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之间的关系。所以我这里有个疑问,是因为王老师的课时间来不及了还是本来就预备把这个内容放到下一节课上。
综上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