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德育成果
携手构筑家校桥梁

  上海是一个国际型的现代化大都市。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许多的外来务工者参与了上海建设。这些外来务工者为上海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上海教育工作者所思考的重要问题。2002年始,我校成为徐汇区第一所招收外来民工子女的公立学校。通过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了解到由于外地农村的“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家中的男孩往往受到家长的溺爱。大多数学生的家长文化层次低,他们中文盲者、半文盲者不在少数。由于平时忙于工作,往往对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
  案例介绍:
  一、男生小田,他在学习上,令老师、家长头痛。课堂作业几乎天天不能按时完成,回家作业也只有在父母的监督下才能完成。对他来说,完不完成作业无所谓。因此,不管老师怎样耐心教育或是严肃批评,他都显得很麻木,教育效果很低。由于他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积极性,回家从不读书、背单词,考试经常不及格,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二、男生小顾,三年级时转入我校就读。他沉默寡言,比较内向。他很有礼貌,虽然智力水平很一般,但是学习上基本能完成任务。学习不刻苦,行为习惯上有问题,喜欢吃零食,挑食,在校经常把饭菜倒掉。作业能完成,但是质量低下,书写潦草,错误率高,作文的内容少。上课多动,注意力不集中。
  教育过程:
  一、学生方面
   1.多方观察,理解学生
  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理解,才会做到有的放矢的爱。通过家访发现: 小田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小时候全家上下将他视若珍宝,尤其是爷爷奶奶,对他几乎有求必应。由于过于溺爱、纵容,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学了,父母慢慢发现小田不但生活自理能力差,而且在学习上也存在很大的困难, 有些恨铁不成钢。在家中,他不服母亲的管教,欺负双胞胎的姐姐,却非常害怕父亲。有时父亲发现小田不好好学习,考试不及格,便是一顿打骂。而小田也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他不喜欢目前的学习生活,想回到外地老家跟爷爷奶奶生活。他对学习没有自信心。在多次家访中,其父母都流露出拿孩子没办法,不知怎么教育他,才能让小田有上进心,端正学习态度,对学习时间能够合理安排,并迫切地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
  小顾则是由于父母工作较忙,关心孩子、与孩子沟通的时间较少,又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几次与其家长联系,电话那头总是声音嘈杂,没聊上几句,就连连抱歉,拜托老师多照顾他们的孩子。有几次下班回家,天都快黑了,小顾还背着书包在小区里游荡。问他这么晚怎么还没回家,他说,爸爸妈妈忙着做生意,让他自己买晚饭吃。父母除了溺爱就是打骂,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孩子反映出的诸多坏习惯有所了解,但是没有方法指导孩子改变不良的行为。
  以上两位男生,虽然他们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但他们的父母在教育方面存在着相同的问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不是溺爱就是打骂,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缺乏正确的引导方法。


   2.谈话交心,走近学生
  基于一段时间对小田的了解,我时不时地找小田谈话。一开始,我并不涉及实质问题,只是闲话家常,谈他的喜好。刚开始,他只是你问我答,神情落寞。渐渐地,他不再戒备提防,他的脸上也不时闪现出灵动的光彩。我们之间的谈话不再是一种形式。于是,我适时地向他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父母是非常爱他的,使小田明白父母对自己的爱,让他自己也反省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经过谈话,小田有所理解,但仍觉得对学习没有信心,害怕自己因成绩不理想而遭到父亲的责骂。
  对于小顾,从他的言语中,我进一步了解到他的父母每日早出晚归,忙于生意。我适时地向他说明家长辛勤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也是父母对他爱的一种表示,并希望他能理解父母的苦心,鼓励他专心听课,认真学习,不让父母操心,以报答父母为他付出的一切。经过谈话,小顾理解了父母的忙碌,不再怨恨父母只知道赚钱,但也流露出想得到父母关爱的渴望,而不单单是物质上的满足。


   3.注重鼓励,培养自信
  自尊心是人类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尊重是情感交流的钥匙。心理学家认为:“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作为老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用满腔的热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学生相信自己,任何困难和挫折都难不倒自己,培养起他们自信,尽可能启发他们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当他们取得好成绩时,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乐于学习。因此,我在班级中为他们分别指派了“小老师”,通过“结对子”的方式,在学习上给予帮助。通过个别辅导学习,小田的学习成绩稍有进步。这无疑增强了小田的自信心,我不断鼓励他: 其实他的头脑是聪明的,只是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希望他端正学习态度,再接再厉,把拉下的功课赶上来。他答应我,回家一定按时完成作业,并保证认真复习。小顾学习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他变得乐于交往,乐于学习。作业本上的字迹端正了许多,上课多动的坏习惯改变了许多,积极发言的次数也多了许多。学习成绩提高了,他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二、家长方面
  1.提供学习平台,掌握教育方法
  外来民工子女习惯培养的特殊性和艰巨性,是由他们特殊的家庭环境带来的,而家长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因此,提高家长素质,是培养流动人口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根本。为此我校成立了家长学校,聘请了社会上有一定家教经验的专家开设讲座,介绍好的家庭教育经验。向家长普及“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学会向孩子学习”等家庭教育理念。尤其是小田的父亲,听了讲座后,后悔自己先是无端地溺爱娇宠孩子,待到孩子养成了坏习惯,反映在学习上,生活上时,又是一味地打骂。他认识到溺爱和打骂并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它只能让孩子更远离家长,偏离孩子健康成长的轨道,这对孩子是毫无帮助的,并提出愿意配合学校,一定要把孩子带上正轨。此后,家长每天监督孩子在家认真作业,发现孩子有问题也能平心静气地和孩子沟通找原因。通过一段时间老师和家长的努力,小田的学习有所改观,如:上课走神、作业拖拉等,都很少出现,作业的完成情况有所改善,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2.构建信息平台,构筑家校桥梁
      为了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从一年级开始,我就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家校联系册》。这本小册子不仅可以记载每天所要完成的各项作业,教师和家长还能在联系册上互相留言,及时反馈孩子的信息。此外,学校开通了家校互动平台。通过这些信息平台,使学校、教师、家庭、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让各种教育信息在各方之间顺畅交流,实现了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全方位沟通互动,真正让课堂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社会。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及老师的及时沟通,小顾家长的教育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妈妈抽出时间,为小顾做早点,晚上检查小顾的作业完成情况,在家校联系册上认真记录,并经常来电、发短信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她说:钱是赚不完的,孩子只有这一个,不能让孩子留有遗憾。在父母的关爱下,小顾的身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小顾与父母以及其他人的对立情绪得到改善;和家长交流时的语言礼貌多了,交流时间也多了,偏食现象也有好转。


  通过以上案例发现,教师要多方面地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家庭背景,在学习生活上给予学生关爱。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对其进行寓情于理的教育,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乐于学习的欲望。另外,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在以上教育过程中,家长始终非常配合老师的工作,本着“一切为了孩子”这一出发点,力求真正把孩子从“溺爱”和“打骂”的深渊中拯救出来,使他们健康成长。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携起手来共同构筑家校桥梁,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寻找切入点,步步深入,对孩子进行教育,让每个农民工子女享受一样的教育,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茁壮成长。
  

责任人编辑:徐荣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