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德育成果
运用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于学校心理辅导之中

内容提要:情感教学心理学是从情感纬度研究教学活动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并为优化教学提供操作上指导的一门学科。以情优教就是运用情感优化教学,在充分考虑教学中的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努力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在学校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无论是在以发展性目标为主的心理辅导课程中,还是在以防治性目标为主的个别心理辅导中,充分发挥情感教学心理学中的乐情和融情原则以情优教,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心理辅导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新兴的教育活动。它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代进步的教育潮流。心理辅导是帮助儿童、青少年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自我,从而开发自身潜能,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为他们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发展性目标和防治性目标,基本途径两条:一条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途径,另一条是针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的途径,两条途径功能互补,构成完整的心理辅导运行系统。
  情感教学心理学是从情感纬度研究教学活动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并为优化教学提供操作上指导的一门学科。以情优教就是运用情感优化教学,在充分考虑教学中的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努力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学校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无论是在以发展性目标为主的心理辅导课程中,还是在以防治性目标为主的个别心理辅导中,充分发挥情感在教书育人中的价值,深度发掘教学潜力,以情优教,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 乐情于心理辅导课程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总是处在情绪状态中进行学习的,快乐——兴趣的情绪具有一系列的促学作用。乐情是情感教育原则体系中的一条核心原则,是发挥情感作用的一条有效途径。其基本涵义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怀着快乐——兴趣的情绪进行学习。也就是说,使教学在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的状态中进行。
    心理辅导课程是指学校积极地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各种辅导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激发潜能;增强社会适应;帮助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达到塑造和完善人格品质的学校心理辅导形式。心理辅导课程是心理辅导的主要形式,因为它更突出心理辅导的发展性目标。运用乐情原则,让学生在快乐——兴趣的情绪下,积极参加辅导活动,从中得到教育、训练和启示,激发学生提高和改变自己当前心理状态的要求和建设良好心理品质的需求。
  1、了解学生心理需求,设计相应活动主题,是组织心理辅导活动的基础
  心理辅导课程设计前教师深入学生,熟悉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们最关心什么,最喜欢什么,最讨厌什么,最大的烦恼和困惑是什么。了解学生心理需求,设计相应的活动主题,才能在课堂上使学生乐于学习。如中学生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是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但许多学生难以把握交往的尺度,陷入早恋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与青春同行——男女同学的交往”为主题的心理辅导课,既肯定男女生交往的必要性,又使学生学会男女生交往的规范。由于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解决了自己感到棘手的事,学生们非常感兴趣,活动十分活跃,收效也好。
    2、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增强教学效果。
  心理辅导课程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相互启发、相互引导、取长补短,这就需要创设轻松、愉快、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们发言积极、讨论热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自然,班级集体成员互相信任、互相鼓励,人人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人类的情绪具有相互影响和感染功能,学生们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出现情感的共鸣现象。宽松、积极的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也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3、丰富的活动形式,是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教育心理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只有刺激物具备了新异、变化的特点时,才能成为学生注意的对象。” 心理辅导课程的活动形式多样,如小品表演、演讲辩论、游戏竞赛等,新颖多变的活动,让学生愿意参加、喜欢参加,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常用形式如下:
  1)情景体验法。即给学生提供一种情景或氛围,让他们从中有所感受和体验。如在讲完赞扬别人的技巧后,每位同学发一张用彩笔写好的“请你珍存”的纸卡,让学生离开座位去寻找对象,互相写赞扬对方的话。然后请部分同学到前面宣读。同学们在宣读的过程中,无形中就受到了情境的感染和鼓舞,从情感上得到升华。
    2)角色扮演法。结合,教学内容,我们经常让学生准备小品表演与即兴表演,使学生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情绪,并学会扮演角色的行为技巧。
    3)讨论分析法。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个人看法,集思广益,相互学习。
    4)实践锻炼法。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训练和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如“敲响名人之门”、“注意品质训练”、“记忆技巧训练”等。
    5)自评自述法。即让学生对自己的某种心理水平和品质进行叙述和评论。如:“自我形象谈”、“做气质的主人”等。
    4、教师积极地融入学生活动过程,是上好心理辅导课的关键。
  要使活动开展得好,最大程度地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是至关重要的。心理辅导的主要原则是师生平等,协调对话,只有真正做到融入学生中才能做到这点。首先,要打破“秧田式”的座位空间,师生围坐在一起,改变教师“居高临下”的地位,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直接对话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其次,教师在活动中要充当好角色,在心理辅导课中,师生是大小朋友,甚至是同伙的关系,要淡化教师训导者的形象,教师作为普通一员加入各种活动,诚恳地向学生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学生分享感情体验,做到认识上的师生平等与行动上的师生平等的统一。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才能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情感教学实施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融情于个别心理辅导
  融情原则是以情优教理念下的又一条教学原则。融情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使师生人际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交融。
  个别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形式,主要体现防治性目标的途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烦恼,这种烦恼如不及时克服,就会产生心理问题,严重的还会发生心理疾病。个别心理辅导是指心理辅导教师通过人际沟通,对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心理上的帮助,使他们解除心理困惑或心理偏差,是师生双方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对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首先就要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即辅导教师与来访的学生要有心灵互动关系,能有积极的情感交融,没有这种关系就谈不上辅导。个别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那就是教师对学生无条件积极地接纳,真诚、尊重、理解是个别心理辅导最基本的原则。
  1、 真诚——鼓励学生讲出心里话
  真诚是指辅导教师与来访学生赤诚相见,坦率地表示自己的看法,诚心诚意地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惑,从而使来访学生产生可信、可靠的信念,这是个别心理辅导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每个来咨询的学生都怀有心事,或学习上的,或工作中的,或家庭问题,或人际关系等。许多学生都非常敏感,他们的情绪易受辅导老师的情绪或表情的影响。这时的老师是他们的信赖者,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语言的暗示,都会对他们产生莫大的影响。心理辅导老师的真诚相待,是建立彼此信任的个别心理辅导的基础,学生对老师的戒备心理消除了,他们才能将自己的痛苦、郁闷统统都说出来。
  2、尊重——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根据情感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师生情感交融的关键就是教师要将自己的爱生之情化为满足学生依恋需要、理解需要、尊重需要和求德需要的行为。
  心理辅导中的尊重原则是指辅导教师要尊重来访学生的人格,尊重来访学生的真实问题。来访学生一般都受过一定的心理挫折,他们的自尊心受过伤害,或者受到伤害的威胁,感到无人能理解他们的痛苦,才来辅导室寻求帮助的。如果辅导老师能够尊重来访学生,对每一个来访的学生首先起身迎接他们,聆听他们的叙述,这个尊重本身就是一贴“良药”。有的来访学生到咨询室痛哭了几次,他们的悲伤情绪得到了宣泄,“心病”就不治而愈,因为她感到辅导老师尊重她,理解她。
  3、理解——化解学生的心结
  理解是能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就好象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样。只有理解才能产生师生情感的交融。理解首先要认真聆听学生的诉说,用眼神和微微倾向来访者的身姿鼓励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用点头示意,表示对他们所讲事件的容纳、认同与欣赏。用短短的重复或问候表示对他所讲主题的理解与共情。如:"你是为老师不给你解释的机会而感受到难受,是吗?""你为爸爸妈妈经常吵架而感受到痛苦,对吗?""你头痛、睡不好是因为担心明天的考试,对吗?"
  有一位学生由于爸爸妈妈经常吵架闹离婚,她感到自己很没用,不能阻止父母离婚,老想着假如他们离婚,自己会成为他们的累赘,是多余的人。因此,她经常以泪洗脸,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她来咨询室后,辅导老师首先肯定她"你是懂事的孩子",然后帮助她分析父母吵架的原因,以及如何劝导父母。后来父母也由于女儿的懂事而放弃离异的念头,她的学习成绩也逐渐恢复常态直线上升。融情于个别心理辅导,才能解开学生的心结。

  运用情感教育心理学原理,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通过心理辅导课程和个别心理辅导,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资料:
1、 卢家楣主编:以情优教——理论与实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 卢家楣主编: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实践应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 卢家楣著: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 卢家楣主编:青少年心理与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 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张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