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 科研成果
科探区活动中借助材料激发小班幼儿好奇心的案例分析

科探区活动中借助材料激发小班幼儿好奇心的案例分析

胡逸嫔

(长桥第三幼儿园)

一、背景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对于幼儿来说,一旦面临新奇的、神秘的、自相矛盾的事物,就会产生三种形式的探究行为:感官探究、动作探究、言语探究。正是通过这些探究行为,幼儿有选择性地了解周围事物,并积累大量生活经验。

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产生好奇心并诱发探究的欲望,需要环境和材料的支持。而科探区正是为了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而专门设置的一个区域。科探区的环境和材料,是幼儿进行科学学习的重要物质支柱,幼儿通过与材料相互作用,可体验探究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使身心各方面得到发展。

小班幼儿年龄小,认知能力不高,但好奇心很强,什么都想摸一摸、动一动,科探区活动时,往往从摆弄、熟悉新奇、易操作的材料开始,满足于把材料拿来、拿去,关注摆弄的过程,对结果并不在乎。小班科探区的材料,必须要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兴趣和需求,既是幼儿喜闻乐见的,又要注意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因此,我们班的科探区活动,就是根据小班幼儿特别喜欢动物,而选择学习活动《动物花花衣》主题背景下进行设计与实施的。下面,我以“动物新花衣”为例,介绍我们对科探区借助操作材料激发小班幼儿好奇心的经验与感受。

二、案例

材料提供1:宣纸、牛皮纸、玻璃纸、手工纸、餐巾纸、泡沫纸、颜料

情境描述1

幼儿A来到科探区域 “动物新花衣”,他看了看材料筐,从里面选择了一张宣纸,先把宣纸折了下,然后用尖头的地方蘸了些红色颜料,很快,颜料就随着宣纸的方向化开来,幼儿A高兴极了,对着旁边的幼儿B说:“快看,快看,我的宣纸变成了红色。”幼儿B看后说:“哇,你好厉害呀!我也要玩。”幼儿A对她说:“你看,筐里还有很多不一样的纸,你试试其他的,看看是不是和我一样?”随即,幼儿B去材料筐选择了一张塑料纸,按照幼儿A的办法,先折一折,随后也放进了红色的颜料里,等了一会儿,颜料并没有随着纸的方向蔓延开。幼儿B有些失望,说:“这个塑料纸不好玩,它不会变颜色。”便把塑料纸丢在一旁,去拿了餐巾纸。很快,白色的餐巾纸一角也变成了红色,她便把另一角蘸了黄色,并大声对幼儿A说:“快看,快看,我的纸变成了橘色,是不是红色加黄色会变成橘色呀?你去试试其他颜色,看看会不会也变成橘色?”一旁的幼儿A拿起宣纸试了起来,结果发现:用黄色和蓝色变成了绿色。两个人兴奋地哇哇大叫。

观察分析1:

1、新奇的材料诱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小班幼儿由于刚刚接触到科探区活动,对于新鲜的事物感到很新奇,兴趣很高,也愿意尝试老师投放的科探材料。

2、在摆弄材料过程中发现不同的秘密:从今天的区域活动可以看出,幼儿先后经历了以下探究过程:观察材料——把玩材料——熟悉材料——创新发现,在对新材料熟悉后,孩子们发现了不同材料藏着的科学秘密:不同的颜色结合在一起,会产生一个新的颜色;不同的材质,吸水性不同。

3、材料的特质影响幼儿探究的行为:在分享交流时,在科探区玩的幼儿想把作品呈现给大家看,可是吸满颜料的纸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并不是特别容易打开,往往在打开的过程中会拉破、撕坏。

反思调整1:

1、明确探究的目的:为了保持小班幼儿的探究兴趣,需要调整掉不适合的材料,添加更加有探究空间的新材料,或示范有新意的玩法来吸引孩子,使小班幼儿能继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2、调整不适合的材料:即去除玻璃纸、牛皮纸、泡沫纸、手工纸(因为不容易吸水的纸,实验效果不明显)。

3、增添新的探究材料:增加易吸水材料,如棉线、铅画纸(吸水效果明显,幼儿看起来更直观);增加小型吹风机、手拿儿童电扇(通过工具使纸干起来更快)。

情境描述2:

幼儿A非常喜欢班级的“动物新花衣”区域,是科探区的“常客”。当他在科探区玩得不亦乐乎时,幼儿C也来了,问:“这个线也可以蘸颜料吗?”幼儿A对他说:“是的,我前面玩过了,白色的线在颜料里蘸一下,一会儿就会变成一条有颜色的线,你去玩,很好玩,然后放在铅画纸上,还可以画画。”幼儿C听后试了起来,他先把铅画纸对折,然后把棉线在颜料里蘸了蘸,放在了铅画纸的一面,他将另一面盖了上去,转一转——敲一敲——抽一抽,然后打开,拿走棉线,大叫:“快看,我的作品完成了,好看吗?”幼儿A看后说:“好看,你的和我的不一样,你看,这是我的。好玩好玩,我们再做一张好吗?”两个人在“动物新花衣”里做了4张作品,并在分享交流时向大家介绍了新材料的不同玩法。

观察分析2:

1、新材料诱发了幼儿持续的探究兴趣:教师调整、增添不同的材料后,科探区又迎来了新的高潮,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想去尝试并发现:不同的材料产生了不一样结果。

2、辅助性材料支持了幼儿的探究行为:小型吹风机和儿童小电扇的加入,更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们更喜欢这个活动,因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整地呈现作品。

3、复合型材料使活动整合成为可能:新增的棉线,让幼儿有了新的玩法,在科学的基础上,加入了艺术的成分,使单一区域活动变成了艺术与科学有机整合的活动。

三、反思与总结

1、提供适合的材料,满足小班幼儿动手操作的需要。

在科探区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操作、摆弄的对象,也是幼儿发展的载体。科探区提供的材料,必须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能激发幼儿自主学习,使他们在这一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小班幼儿年龄小,学习经验少,以自我为中心,提供给他们的材料一定要形象具体,游戏性强,以幼儿独立操作为主,以满足幼儿动手操作的乐趣,使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中获得发展。

 例如“动物新花衣”活动,刚开始时,教师提供了各类纸(吸水、不吸水),发现幼儿对于不易吸水的纸,探究的兴趣不高,在把玩一次后,便不愿再尝试。这时,我们作为教师就要反思:自己提供的材料是否合适?哪些材料是需要调整的?可以补充哪些新材料?新材料对幼儿的发展价值是什么?从而使材料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于是,我将材料调整成易吸水的材料,且不一定是单一的纸,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其他材料,如棉线等。同时,我又提供了电吹风,以便让幼儿能够更快、更完整地呈现作品,也体会到科学为我们生活所带来的便捷。

2、提供复合型的材料,使艺术与科学有机整合。

艺术是美的,科学也是美的,“美”使科学与艺术的整合成为可能。幼儿在探索中主动学习、尽情地享受色彩互相渗透带来的色彩斑斓之美。幼儿在“创造美”、“感受美”、“寻找美”中学习观察、记录、比较等科学方法,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质疑、合作互助的个性品质。

可以说,任何材料本身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在“动物新花衣”案例中,幼儿将两个不同的颜色变成一个新的颜色;加入棉线,棉线不但可以吸水,还可以成为作画的工具;不同的使用方法出现不同的作品,从而有机地将艺术与科学自然地整合在一起,也体现了单一区域的多元教育价值。

3、保护幼儿的“天性”,解放幼儿的手、脚、头脑与时空。

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小班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在科探活动中,教师介入与引导的目的,不是为了干扰幼儿,而是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充分的观察,了解幼儿的行为、需要与表现,解放幼儿的手、脚与头脑,鼓励他/她们大胆尝试,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启发、支持和引导;教师应更加关注性格较内向的幼儿,给他们多一些表达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还应及时鼓励幼儿通过多方面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培养幼儿坚毅的性格;教师也要保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耐心呵护幼儿的好奇心,并伴随着他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