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所以难 教于可行处
——预初年级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与方法改进
上海市园南中学 严 宁 一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预初年级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师在教学中收效甚微的原因;了解学生已有的文言文学习经历与掌握程度,依据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要求,归纳预初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以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基本方法。
一、缘起于困境
文言文是中国文学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它记载着中国语言的演变过程、凝结了古人丰富的经验智慧、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了古代文学的无穷魅力,因而将这浩瀚文海中的经典内容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理解文章要义进而探究其内容背后的真谛,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重要教学使命。然而,作为初中语文学习重要内容的文言文却不被学生所喜爱,使教师颇为苦恼的是文言文教学也长期处于低效状态,花费大量精力进行教学却得不到相应效果。面对这一困境,教师需要从问题症结入手,探究这一现状的背后原因,以期“对症下药”,走出文言文教与学的困境。
1、学生望“文”生畏
文言文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在小学高年级课本中就有,然而小学四、五年级文言文篇目较少,每学年各三篇;初中阶段文言篇目所占比重加大,仅在预初年级就有十一篇(参见附录一)。其次,小学阶段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以熟读课文、了解大意为主,而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要求则提高很多,要求学生在通过学习词语音义、疏通文章大意的过程中逐步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征,进一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乃至写作手法。再者,中学阶段文言篇目的难度明显增加,小学文言篇目多以写人记事为主、故事性较强;初中阶段的文言篇目中叙事类以寓言居多,在叙事之余还加入作者的议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对于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此外,还有以议论性文字为主的篇目,如《为学》、《天时不如地利》、《论语八则》,此类文章对于刚升入预初年级,许多思维模式、学习习惯还停留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是有较大障碍的。
面对文言文学习上篇目增多、难度加大、要求提升的现状,学生望“文”生畏的情绪不难理解,有了畏难心理何谈主动求知,教学效益自然“事倍功半”。
2、教学“言” “文”割裂
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在往往将扫清字词障碍、梳理文章大意作为教学重点而忽视文本内涵及表现手法的解读,使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这种“言” “文”割裂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更为关注词、句含义,通过机械性记忆来弄懂文本的字面含义而非在真正读懂文本内涵。长此以往,学生掌握的仅仅是文章内容,而对文章内涵缺乏探究的意识和方法。随着篇目的累积,记忆内容的增加,学生只会感到文言文学习的枯燥乏味,体会不到个中真味,缺少习得的快乐体验,教学效益自然低下。
二、学“文”之意义
《课程标准》在分学段目标中对5-6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为诵读优秀篇目“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①而对7-9年级的学习要求则为诵读古代作品,“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②
《学科基本要求》中对初中阶段如何赏析文言文有着明确的具体定义,即感知文言文的文体特征,“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③并能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策略”④,在“感悟作品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力”⑤。
由此可知,预初年级作为初中初始年段除了要求学生通过一些基本方法把握文言作品内容外,还要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征、有一定的字词积累、初步感知其作为文学作品的魅力,为今后高年级赏析文言作品奠定基础。
文言文作为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让学生在起始年级克服对其学习的畏惧心理,了解其语言特征,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对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文言文探究的兴趣,唤醒古代文学的生命力,让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得以传承也是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要设计适合预初学生的教学方法,就要先了解学生已有的文言文学习经历和认知程度,找到激发学生的兴趣点所在。
三、现状之调查
1、学生已有学习经历及认知程度。
为了解学生已有的文言文学习程度,在开学初对预初年级学生开展了《小升初文言文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通过问卷统计(参见附录三)可归结如下问题:
第一,学习存在诸多障碍。
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十分重要,却已有超过两成的学生对其学习不感兴趣;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在文言文学习上有困难,依次为“不能准确地读准字音、把握字意”、“很难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很难概括文章的内容”,其中前三项选择人数在四成左右,第四项选择人数超过两成。
第二,学习以疏通文意、背诵课文为主。
通过问卷得知: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主要为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背默课文及书下注释,仅有四成学生有了解文章写作目的的学习经历,不到三成的学生勾选有“掌握分析文言文方法”的学习经历。
第三,学习途径和方法较为单一。
问卷结果显示:学生以往学习文言文途径主要是学校老师教授和家长辅导,仅有两成的学生有自学的经历;而老师教授文言文的方法几乎都是课堂讲授与练习相结合,仅有个别学生有提到有被“布置自学”的经历。在问答题中,超过六成的学生希望学习如何准确判断词意的方法、接近三成的学生希望老师能讲授与文章相关的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
综上所述,由于缺少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很难有习得之趣,自然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然而,预初年级学生能够认识到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大都认同且依赖于教师的教授也是他们在文言文学习方面的积极因素,由此,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需要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考量内容。但是,除了关注学生已有学习经历外,教学方法的设计还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科基本要求》中对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的要求,结合预初学生的特点进一步细化。
四、方法之改进
将现有学情与既定的学习目标加以整合,找到文言文的教学价值点,是有效教学的前提。笔者认为,重视朗读、鼓励猜读、知人论世是提升预初年级文言文教学效益的方法。
1、强化诵读,以读促悟
文言文作为古代文学的书面语,其表述形式与学生平时的语言表述习惯有着很大差异,因而读通文章对于学生理解文意尤为重要。朱熹曾言:“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句话包含了对于读的两层要求:一则为读准确;二则是读多遍。关于“读准确”,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借助书下注释以及工具书给生字注音。然而由于文言文的语言特征,仅注音是不足以读准确的,众所周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古人在写作时往往借助一些句末词,如者、也、矣、哉、焉;句首发语词,如夫、盖;连词,如而、然、则等来表示停顿,教师可以教授学生这一现象来帮助其在诵读中摸索判断停顿的门道。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准确”还需要建立在“读多遍”的基础上,在诵读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判断停顿的句子,可以让学生尝试多种停顿的朗读比较,必要时辅以个别字词的解释,引导学生在停顿的同时注意语气词与关键词的重音朗读,帮助其在诵读过程中理解句意,进而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判断停顿的过程中,教师不必刻意判断对错,而是需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对文意感悟的过程。
例如六上教材中《山川之美》一文句式整齐、音韵谐美,特别适合用来作为以读促悟的范例。其文大多四字一句,读来朗朗上口,内容浅显,学生易于理解,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注意节奏及重音的把握来感知文章的内容。此外,在文章教授之后,可将与之合称为“山水小品双璧”的《与朱元思书》作为课外补充,将没有标点的原文出示,要求学生在借助文下注释以及工具书标准字音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尝试停顿的划分,通过朗读中的重音强调来感悟文章主要内容。
2、猜读词义,推断有据
“读准确”是理解文意的前提,而要真正把握文意又不必字字落实,将“言”与“文”割裂开来,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尝试猜读词意。陶渊明曾有一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渐渐成为后人推崇的一种的读书方法,笔者认为此方法用于预初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是十分有效的。考虑到该学段学生的学习程度,每篇课文需掌握的词语不宜超过5个,不必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花费大量精力做到字字解释。同时,文言文的学习也不是文章与词意的死记硬背,课堂上个别词意的猜读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通过猜读——讨论——印证得到的结果更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但是,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猜读不是毫无依据的,而是在结合具体语境情况下的有据推断。
例如六上教材《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中的“信”字,就可以让学生尝试猜读。信在现代汉语中可以组词:书信、相信、守信等,而根据上文中友人与陈太丘相约日中却“过中不至”的行为来看,学生不难看出友人的行为是不守信,继而猜出“信”是“守信”的含义,而下文中的“礼”、“惭”都可依据此法进行猜读。在此过程中,还可指导学生在解释词意时,可以将文言文中存在的单音节词通过猜读、组词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双音节词的解释。
3、“知人论世”,感悟深意
“颂其诗,读其文,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一句出自《孟子·万章下》,于是便有了“知人论世”这一流传至今的文学评论方法。笔者认为,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这一方法有助于拉近学生与古人的距离,在了解其身处的时代,以及创作作品前后的经历基础上,学生对文意的感知、对主旨的把握才不会天马行空或流于表面。而知多久世、论多少人则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取舍把握的过程。在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课上交流各自的摘录,从而讨论、感受文章的写作意图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乐趣,从而激发对古代文学的学习热情。
例如六上教材中《两小儿辩日》一文中提到了孔子,在小学阶段学生就学过《论文》节选,对孔子其人并不陌生,教师可由对孔子的简单介绍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并了解此文出处《列子·汤问》及相关资料,让学生探究列子写作此文的目的。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列子通过虚构的故事来表达对于孔子作为智者形象的质疑,暗含其对儒家学说的不认同。这样的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比比皆是,一次次“知人论世”的探究,才会让学生体会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深意。
陶行知先生曾言:“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文言文教学方法的设定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知其所以难,教于可行处”预初年级作为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起始年级,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经历、认知程度、心里特点,制定适切的教学内容,辅以多种教学手段,从而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使其今后都能保有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钟爱,让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民族精神中的高尚品格代代延续。
注释:
①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③④⑤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2 P71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2、陶行知《教学合一》
附录一
沪教版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篇目列表(四、五、六年级)
年级 篇目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1 | 《古文二则》 | 《古文二则》 | 《陈太丘与友期》 |
2 | 《盘古开天辟地》 | 《蝴蝶泉》 | 《两小儿辩日》 |
3 | 《孙叔敖杀两头蛇》 | 《关羽刮骨疗毒》 | 《山川之美》 |
4 | 《为学》 | ||
5 | 《孙权劝学》 | ||
6 | 《中国古代寓言四则》 | ||
7 | 《〈论语〉八则》 | ||
8 | 《天时不如地利》 | ||
9 | 《〈吕氏春秋〉两则》 | ||
10 | 《橘逾淮为枳》 | ||
11 | 《螳螂捕蝉》 |
附录二
《小升初文言文学习状况调查问卷》数据统计表
1、你学过文言文吗? | ||||
A学过 | B没学过 | C不清楚 | ||
93.3% | 4.5% | 2.2% | ||
2、你觉得在中学语文中,文言文的学习对你来说重要吗? | ||||
A重要 | B不重要 | C说不清 | ||
91.1% | 2.2% | 6.7% | ||
3、你学习文言文的途径有哪些?(可多选) | ||||
A课内老师教授 | B课外参加辅导班 | C家长教授 | D自学 | |
85.4% | 38.7% | 35.5% | 23.4% | |
4、你觉得在你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谁给你的帮助较多?(可多选) | ||||
A学校老师 | B家长 | C同学 | D校外培训机构的老师 | |
90.9% | 25.0% | 7.7% | 17.4% | |
5、小学老师是如何教授文言文的? | ||||
A课堂讲授 | B课堂练习 | C课堂讲授+课堂练习 | D布置自学 | |
20.0% | 0.0% | 77.8% | 2.2% | |
6、小学老师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中通常提哪些要求?(可多选) | ||||
A背默文言文(段或篇) | 78.7% | |||
B背书下注释 | 65.4% | |||
C理解文章内容 | 81.2% | |||
D理解文章写作目的 | 42.6% | |||
E掌握分析文言文的方法 | 28.2% | |||
7、你对文言文感兴趣吗? | ||||
A感兴趣 | B不感兴趣 | C说不清楚 | ||
77.4% | 9.1% | 13.5% | ||
8、你觉得自己在学习文言文时有困难吗? | ||||
A有困难 | B没困难 | C说不清楚 | ||
40.1% | 28.1% | 31.8% | ||
9、你觉得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可多选) | ||||
A不能准确地读准字音、把握字意 | 43.2% | |||
B很难概括文章的内容 | 27.3% | |||
C很难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 40.1% | |||
D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 38.6% | |||
E文章太长,很难读懂 | 13.6% | |||
10、你认为以下哪些方法有助于学好文言文?(可多选) | ||||
A多读文言文 | 61.4% | |||
B多做文言文练习 | 45.5% | |||
C多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及相关资料 | 70.4% | |||
D多看古装片 | 8.5% | |||
E注重平时字词释义的积累 | 75.0% | |||
11、以下哪段文字在阅读时会更难理解? | ||||
A、张秀才,寿州人也。寿俗尚武,比户蓄兵器。邻人有市鸟枪归者,夜试之宅旁,猝闻号声。急往视之,有死者,则秀才子也。邻人惧,曰:“杀他人子且不可,况杀张秀才子乎!” | 93.3% | |||
B、张秀才是寿州人。寿州人崇尚武术,每家每户都藏有兵器。邻居从集市上买鸟枪回来,晚上在宅子旁边试枪,突然听到嚎叫声。赶忙去看 ,有一个人死了,是秀才的儿子。邻居害怕了,说:“杀别人的儿子都不行,更何况是张秀才的呢?” | 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