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小学 > 语文
浅谈有效落实语文要素“带着问题默读”的策略

浅谈有效落实语文要素“带着问题默读”的策略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实验小学 冀雅琴

默读是阅读的一种形式,是指不出声地读书。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默读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帮助学生更快地提取信息。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各学段“默读”学习目标,统编教材在对“默读”这一语文要素的编排上呈现了一定的序列性。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在三年级要学会“带着问题默读”,到了高年级,要求“默读要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这样的编排注重了语文要素的前呼后应和逐步发展,体现了学习内容、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三年级是默读教学的关键年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统编教材在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提出了“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语文要素,为学生提升阅读品质、不断提高阅读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对于课文中或其他读物中有问题或者不理解的地方,可自由地、重复地多看几遍,使学生提高阅读的专注度,养成专心阅读的习惯。同时,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使学生逐步成长为一个积极思考,善于思考的阅读者。

一、“带着问题默读”教学常见问题

   目前教师在落实“带着问题默读”这一语文要素的教学活动中存在以下常见问题:

(一)问题无价值,课堂无生趣

   “带着问题默读”能够让学生默读时有目标,边读边思,找到与之相关的信息,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因此,“问题”应该具有思考的价值。许多教师在进行本单元教学设计时,会将学生一问便知的问题引入课堂。有些问题学生通过预习就能自行解答,没有思维力度的问题无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有的教师认为默读时思考的“问题”都是教师课前准备好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只需要找到问题的答案即可,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教学价值无法体现,打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学习积极性。

(二)默读无指导,课堂效率低

    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交流平台里提出了“带着问题默读”时,遇到没读懂的地方可以做标记,联系上下文进一步思考,或者向他人请教。不少教师教学中往往只是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却没有指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或者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时,还可以借助圈划关键词句来帮助自己深入思考,导致学生的默读效果差,默读流于形式,无法帮助其理解课文内容。

二、落实“带着问题默读”语文要素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如何能够有效落实“带着问题默读”这一语文要素,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呢?笔者将以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掌声》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探索。

(一)挖掘有价值的问题

1. 提出有助于理解的问题

“带着问题默读”使学生阅读思考有明确的方向,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语言特色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领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默读边思考,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那么,有价值的问题从哪里来呢?

问题来自“课题”。课题是文眼,读懂了课题意思,能帮助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例如,教师在课文学习结束后,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课文的题目叫做《掌声》?学生在默读时思考这个问题,既是对全文内容的回顾,也是对课文内容更深层次的理解。理解了课文以《掌声》为题的原因,就理解了“掌声”对英子的意义,也就明白了“掌声”对一个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问题来自“关键词句”。研读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人物的形象。例如,在学生学完第5自然段,了解了掌声对英子后来成长的影响后,就能关注到句中“歧视”这个词语,引导学生带着“英子为什么会觉得同学们会歧视她?”的问题进入课文第1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关注到英子在获得掌声前的状态,进一步体会掌声所蕴含的巨大力量。从课文的关键语句入手,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提问,能通过提问将课文内容的学习串连起来,使学习不再碎片化。

问题来自“课后练习”。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带着课后问题学习,是教师的常用教学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课后习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结束,而是要将问题继续延伸,进一步引导学生默读思考,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要告诉读者什么。例如,学生在解决了课后“英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个问题后,教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并思考:这两次掌声对英子来说意义相同吗?这个问题加深了学生对“掌声”意义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了解课文中同学们美好的品质。

2. 精心设计“问题链” 

要“理解课文内容”,除了多维度挖掘有价值的问题,还要关注问题间的联系,发现问题之间存在的逻辑相关性,设计合理的“问题链”。这样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各学习环节之间才能环环相扣,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路径,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下表是笔者为《掌声》一课设计的“问题链”:

“掌声”的意义是什么?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英子讲故事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英子的心情有哪些变化?

 

如果你是英子,你会怎样讲这个故事? 

    本课的“问题链”是基于达成本课教学目标“理解掌声的意义”设计的。想要让学生最终理解“掌声”的含义,就要先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在初步把握课文的内容后,要让学生关注到英子在讲故事前后发生的变化,思考其发生变化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关注到同学们给她的“掌声”意义非凡。那么“掌声”到底带给英子多大的影响呢?就得从课文中描写英子心情变化的内容入手,体会到英子的心情转变,就读懂了同学们两次“掌声”的作用。最后,学生通过转换角色,以英子的角度来复述故事,移情体会当时英子的内心感受,就能深化“掌声”对英子的意义。

要注意的是,课堂中思考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自己提出。“带着问题默读”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默读时有目的的阅读,提取有效信息,理解课文内容,而并非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因此,对学生是否能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不做强制要求。  

(二)提供有效的默读方法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是为了提升默读时的专注度,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于所读的文章内容。在默读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圈划关键词句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也可以在相关内容旁写下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同时,在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时,可以先标记出来,读完后,再反复读一读文章内容,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先来理解不熟悉的字词。接着在小组交流或者同桌交流时,还可以寻求同伴的帮助。解决了字词上的问题,再来交流关于理解文章内容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将默读过程中思考的点滴记录下来,加深对文本地理解和感悟。

比如,在学习“第二次掌声”时,请同学们默读思考:课文中同学们的掌声想要告诉英子什么?你可以用直线划出相关内容。同学们在默读时能够划出“英子开始讲述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和“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了解到同学们的掌声就是在告诉英子她的声音很动听,大家更了解英子了,从而明白了同学们第二次掌声其实就是对英子的赞美。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边默读边批注的习惯,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研读课文。

(三)设计合理的小组活动

1. 小组合作学习,反馈思考成果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能充分地检查每个同学默读思考的情况。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中检验默读成果的有效方式。学生可以先自主默读思考问题,然后在小组之内充分地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再由小组组长整理组员的意见,代表发言。教师既可以在小组交流时,深入到小组中去倾听,甚至参与讨论,也可在大组交流时听取各个小组的汇报,全面了解默读思考的情况。

例如,在课文第3自然段“体会英子犹豫的心情”教学环节中,教师先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自己生活中“犹豫”的那一刻。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体会英子上台时犹豫的心情。学生先自主默读相关内容,找到英子当时的表现。接着,在小组内说清楚英子内心的想法。最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交流英子犹豫的想法。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有效地检验了学生的默读成果。由于每个人都要在小组内发言,为了获得其他同学的认可,学生在默读时会更加认真地思考问题,关注到相关信息,以便在交流时能准确地表达。

2. 教师即时评价,肯定默读成效

     学生在完成“带着问题默读”这项学习任务后,教师要对其交流的内容进行即时评价,评价的内容要客观合理。当学生在默读文章内容后,不能够准确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要肯定其默读时认真的态度,提出在思考时还需注意的问题。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正确解答问题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充分肯定其学习的成效。教师的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思考成果更加自信,学生会喜欢上这种深入思考的过程,也会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享受阅读带来的喜悦。

例如,在学生了解到英子的变化都是因为同学们给予她掌声的缘故后,要求学生带着“掌声为什么会让英子有这么大的变化?”这一问题来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当学生在交流时只能关注到“英子刚开始不愿意上台,到后来慢吞吞地走上讲台,同学们给她鼓掌,她才开始讲故事的。讲完故事,同学们又给她鼓掌,她给大家鞠躬,最后走下讲台。”此时,老师就英子表现的这部分内容及时进行点评:“看来你通过默读获取了很多信息,说清楚了英子讲故事这件事情。但是,请同学们再看看问题,不就是鼓掌吗?这掌声怎么会让英子后来有那么大的变化呢?”。当学生能够联系课文内容,交流到掌声背后的含义,是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和赞美时,老师又适时点评:“同学们,你们看,带着问题默读能够让我们快速地提取文章信息,思考每句话的意义,集中注意力阅读,找到问题的答案。当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文章自然也就读懂了!通过自己认真思考解决问题是多么快乐呀!你们真棒!”教师对每位同学们的发言都进行了即时评价,在评价中让学生明白“带着问题默读”可以关注到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只要自己结合文章内容认真思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课文也就读懂了。

教师在落实“带着问题默读”这一语文要素的过程中,要选取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在默读中,反复思考斟酌相关问题,走进人物的内心,读懂文章内容,就能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多多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给予学生充分的默读思考时间,让他们体会到带着问题默读的益处,并能在课外阅读时自主运用,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