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课程教学研修中心 > 论文交流 > 小学 > 语文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观察意识的培养 ——以统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项链》为例

你是否记得福尔摩斯第一次与华生见面时的场景?他通过敏锐的观察力迅速辨别出华生是一名去过阿富汗的军医,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作为侦探,福尔摩斯经常会运用他超乎常人的观察能力察觉犯罪现场的蛛丝马迹,给与警方提纲挈领的侦破方向。以上情节所体现的就是人的“观察力”。“观察力”即“观察能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基础。拥有较强的观察能力,能够帮助人们在纷繁世界中从容应对。不仅如此,“观察力”亦是思维的起点,是聪明大脑的“眼睛”,是一切科学和艺术创造的前提。

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具有极其重要且深远的意义。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培养观察力不仅是引导小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孩子智力的重要基础。有一位老师在进行写作教学之前,让学生亲身体验放风筝的感受。在仔细观察的过程中,学生找到了放好风筝的诀窍:手怎么摆、线怎么拉,如何根据风筝的状态进行调整、身边的同学谁放得好、又是怎么放的……最终,他们能够独立完成写作,并能做到文通句顺、用词精准、符合生活实际。[1]可见,观察力对于学生提升习作能力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长期训练,把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提炼、升华,乃至再创作,学生的智力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有了提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想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要从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善于观察、乐于观察,在观察中开启他们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火花。[2]依据课标对观察能力的培养,部编教材三年级上第五单元以“观察”为主线,通过一系列阅读和习作活动引导学生体会“留心观察”和“细致观察”的好处,着力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的习作能力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从低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观察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小学生观察能力现状

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然而在平时的学习中,低年级的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有诸多问题。

1.随性。小学生对周围事物虽有着强烈好奇心,但受到年龄和心理的影响,在“观察”时往往比较随性,有时由于情绪问题,让“观察”变得漫无目的,缺乏观察方法。

2.粗浅。小学生观察事物时往往笼统、不精细、不注意事物的特点,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别。不善于联想和想象,不能依照语言的描述或根据图样、模型、符号等的描绘在大脑中产生再想象。

学生随性、粗浅的观察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表达能力。低年段的孩子乐于表达,但是往往会出现表达不清的情况。比如“看图说话”,很多学生一看到图片张嘴就想说,但是听者总觉得主题不明确或者内容杂乱无章。因为很多学生在看图说话时是看到哪里说道哪里,没有“观察”的章法。到了中高年级,困扰大部分学生的问题非写作莫属。有的孩子不知道怎么写清一件事情,如何描写一位人物。也有孩子平时看了不少的课外读物,有一些积累,可写出的内容却总是平淡如水,泛泛而谈。  

 培养“观察能力”实践举隅

鉴于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学生观察能力的现状,我们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关注学生观察意识的培养。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指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观察,从而提升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为他们在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呢?下面浅谈一些个人的思考与做法。

实施策略

1.研读教材内容,设计观察任务

统编教材第一册第七单元围绕“儿童生活”这一人文主题,安排了3 篇题材丰富的精读课文《明天要远足》、 《大还是小》、《项链》。文章不仅展现了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也反映了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情感体验。

依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确定单元主要学习任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主要是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一种读懂内容的方法或途径。根据这一主要学习任务,我从课文中挖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点,设计观察活动。下面以《项链》为例,来说说我的设计。

《项链》是一篇意境优美,饱含童趣的儿童散文,描写了海边优美的风光。全文分为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写了蔚蓝的大海宽阔无边,金色的沙滩绵软细长,雪白的海浪哗哗而来。第二自然段描绘了嬉笑的孩子光着脚,在柔软的沙滩上奔跑,捡贝壳、拾海螺,表达了孩子海边玩耍的欢乐。第二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分别揭示了两条项链的含义:一条是指用贝壳和海螺串成的项链,挂在了小娃娃的胸前。另一条是指小娃娃在沙滩留下的脚印,就像挂在大海胸前的项链。

看似第一和第二自然段没有关联,其实两者存在内在联系。正因为第一自然段中美丽的浪花冲到海滩上,在沙滩上留下海螺和贝壳,才有第二自然段小娃娃们在沙滩上拾贝壳,留下了串串脚印,于是就出现了两条项链。

基于对文本的解读,围绕第一自然段描写的海边景致,可以开展观察活动,让学生细致地观察海边美在什么地方,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绘的,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海边的美丽。第二自然段,则把观察点落在找出文中的项链是指什么,特别之处在哪里。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任务,安排第一课时主要落实:①初读第一自然段,了解画面中有什么景物。②深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句子意思。第二课时主要落实:①找到项链在哪里。②引导思考,小娃娃和大海的项链分 别是什么。③出示贝壳项链图和沙滩脚印图,感受项链的特别。④深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分别了解小娃娃的项链和大海的项链是怎么来的。

 

2. 以阅读为主线,引导建立观察意识

   基于董素梅对语文阅读教学学生观察能力提升的研究[3],我尝试着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

1)通过整体阅读,初步建立有序观察的意识

通过阅读,让学生初步建立有序观察的意识这是有效观察的基础所在,不仅有助于学生观察习惯的养成,也有助于提升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同时,也可促进学生的表达趋于有序

《项链》第一自然段描写了美丽的海滩景色,如何让低年段的学生充分体会这种美感呢?在深入学习这一自然段时,结合课文插图或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边读边看的方式体会到课文如同影视拍摄一 样,从大海远景切入,慢慢推至近景,最后定格在海浪轻抚沙滩,留下美丽的贝壳。从而使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指导借助看图说话的练习,进一步感受有序观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通过读懂句意,初步建立仔细观察的意识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观察”一词的解释为“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只有仔细察看,方能发现事物或现象与众不同的特点,这是观察的意义所在。依旧以《项链》这课第一自然段为例:初读本段后,教师提出:边读边思“作者从哪三方面描写海边景色”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以读懂句子的意思为抓手,感受海边景色之美。例如“学习第一句,感受大海的美”:老师先请学生自由读读这句话,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交流这是“怎样的大海”,由此引出第一个关键词“蓝蓝的”;接着通过看图读句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作者笔下的大海另一个特点也就是找出这句的第二个关键词“又宽又远”,再观察并模仿老师做动作,感受词语的意思是大海不仅宽而且广,一望无际。在此基础上能将自己读懂的大海的样子说清楚。在上述句子学习的基础上,请学生尝试通过“读句子——抓关键——说一说”的方法,自主学习后两句。学生读懂了句子的意思,也就隐隐意识到了仔细观察能让我们发现事物的特点,感受生活之美,从而,初步建立要仔细观察的意识。

3)通过联系、比较,初步体会观察的乐趣

《项链》这篇课文第二自然段,揭示了本文的“项链”其实是两条,并且还都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项链。因此,教师从本课学习伊始就以“文中的项链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为统领,通过“自读课文”到“仔细读读第二自然段”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读文的过程中自己发现作者笔下的两条项链分别是“海螺和贝壳穿成的”“孩子们落在沙滩上的快活的脚印”。然后,出示贝壳项链图和沙滩脚印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与真正的项链进行比较,发现其相似之处,再联系生活,体会“特别”,尤其是第二条项链的特别之处,进而感受孩子们的快乐。同时,初步体会观察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教师的指导是一个重要因素。恰当而适时的指导,将会对学生观察意识的形成,起到积极的引导点拨作用。

4.设计拓展作业,助推观察意识的形成

所谓拓展,就是在原来已有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东西,与单纯的扩展相比较,拓展产生的不仅仅有数量的变化,更多的是质量的变化。在新修订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基于以上认识,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通过观察,体会、享受生活的快乐,我们设计了《项链》拓展作业(图1)

 

 

 

 

 

 

 

 

 

 

 

 

 

 

 

 

 

1

(1)作业操作方法

     拓展作业主要分成三个阶段,具体见图2。

阶段

任务内容

时间

第一阶段

寻找生活中的“项链”。

一周

第二阶段

用属于自己的方式认真记录。

周末

第三阶段

任务单展示,相互评价。

课间

2

 

通过课内学习,学生初步体验了“观察”的乐趣,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乐趣,自主的实践与体验尤为重要。于是像这样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的活动性作业成为优选。

关于记录的方式,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兴趣的激发,习惯的养成,不局限学生记录的方式,喜欢画画的孩子可以画一画,爱好摄影的孩子也可以借着这个机会进行一次实践尝试,当然已经愿意图文并茂,用文字简单记录的孩子就更加值得肯定和鼓励了。至于错别字或者是语句问题,教师需要协助更正即可。

 

(2)作业评价方式

 本次作业评价采取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自评是指学生自己,而互评则是指同伴及老师的评价。教师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观察是否合理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达成一项即得一星。而每位同学都会发到5颗星星贴纸,利用课间时间,将手上的星星贴纸贴于指定且符合评标标准的作业上。针对没能获得星星的作业,要大胆与同学进行沟通,说明原因

  

(二)实施效果与反思

1.实施效果

学生完成后上交的作业可谓让教师惊喜连连,不仅仅是作业完成态度十分认真,从观察角度来说,每一个孩子都竭尽所能去生活中寻找这特别的项链,上天入地无所不及。例如有的孩子写“九大行星是宇宙的项链”,“高架是城市的项链”,“小鸟是天空的项链”,“树木是城市的项链”等等。这份拓展作业单不仅实现与单元学习内容之间的架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运用中巩固所学,持续发展观察能力。而且,在活动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客观评价能力,沟通的能力等多种能力,更关注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同时,不仅仅是孩子,在家长评价流言板块,也从父母们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来自他们对于这种作业内容和形式的认可。

随着学生观察意识的逐步建立,他们慢慢地将这种意识迁移到阅读的过程中。如,在学习《乌鸦喝水》一课时,学生能够通过看图关注到乌鸦的动作:衔、放、喝,还能发现瓶中水位渐渐升高。基于这两点,学生在表达“说一说乌鸦是如何喝到水的?”时显得游刃有余。再如,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文中三个自然段的结构相似,并迁移运用学习第一个自然段的方法,自主学习另外两个自然段的内容,且对段落中的明显的关键词有了敏锐的感知。

综上所述,观察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提升。

2.拓展作业实践反思

本次实践在实施过程中较多利用的是课堂外时间、评价主体以学生自评、互评,然后由于孩子年龄比较小,还是存在在互评时候的盲目和随性,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及时评价,通过彼此的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修正。

在阅读与说话过程中,学生不一定能够全面地观察,完整地获取到图文中的信息。此时,需要教师及时地给予反馈和提示,帮助学生补充细节。此时,教师应酌情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

 

四、总结

本次研究以《项链》一课为例,尊重实际,进行了基于观察能力培养上的拓展作业设计。实践证明,这样的作业内容和形式能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自主观察的兴趣,帮助学生能更好地在这一能力的逐步养成中形成良性的持续性发展。

事实上,在小学低年及,有许多课文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不能仅凭一节课,一次拓展作业就达到目的。如果能根据单元主题,进行单元整合,设计出具有系列性的观察活动,那么对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定有更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宁俊,2012.

[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策略探究,沈莉,2019

[3]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观察能力提升,董素梅,2019.33